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主,借鉴移民及海外华人研究中的移民网络和本土化理论视角,分析阐述了俄罗斯华商新移民的形成与概况、华商移民网络及其特征和作用,以及华商的本土化调适与融入。认为华商移民群体不断扩大与发展,首先依靠的是移民网络。这种移民网络不仅构成了一种迁移链,同时也是华商淘金重要的社会资本。俄罗斯华商为适应当地的经营环境,在经营模式、经营策略和本土商业销售网络构建三方面采取相应的本土化适应方式。这些本土化适应方式有利于华商在经济层面的融入,但在社会和文化方面则仍然面临着融入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海外华商谈抗疫"在线观察系列活动,邀请和连线世界各地侨领、华商及学者,介绍当地的疫情状况与应对措施,探讨华人生活与华商经营所受影响,分享华侨华人驰援祖籍国及与各国人民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的感人故事。自2020年3月30日以来,"海外华商谈抗疫"在线观察已相继举办了西班牙、美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非洲、东南亚、法国、俄罗斯、巴西十个专场,来自五大洲20个国家的华人学者、华商、留学生群体积极参与,成为疫情期间跨地域、跨越商界和学界的多元化国际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3.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缅甸政府为阻止经济恶化,采取了推进农业改革、加速国有企业私营化步伐、拓宽融资渠道和加强边贸发展等措施,为缅甸华商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机会,华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而缅甸动荡的政治局势、缅甸经济改革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及中国新移民在缅甸的涌现,是缅甸华商未来发展必须应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由王辉耀与康荣平主编的《世界华商发展报告(2018)》一书,于2018年7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约32万字,由总报告、评选篇、专题篇和案例篇四部分构成。总报告总结了华商群体发展的现状、特点、变化与趋势,重点研究了华商与中国经济的关系,华商在"一带一路"  相似文献   

5.
在读书人群体中享有很高声誉的万圣书园公布了年度非学术书籍Top20排行榜,金雁的《从"东欧"到"新欧洲"——20年转轨再回首》排名第一。在这本书里,她拨开迷雾,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俄罗斯与东欧转型故事:"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那里很好,中国同志  相似文献   

6.
既有的海外华商网络研究大多缺乏空间的视角,难以勾勒华商网络的复杂面相以及文化、社会及经济因素之间的交织和互动。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之上,结合海外华商网络既有研究成果,以义乌市场为切入点,从空间角度探究改革开放以来在海外从事义乌小商品贸易的华商群体构建的华商网络结构体系。研究显示,从事中国商品贸易的海外华商构建起以义乌市场为中心的"四重结构"网络,其空间分布表现为产地市场、义乌市场、口岸市场、海外"中国商城"类销售市场等。这些市场自身拥有的网络、相互之间的网络以及与义乌市场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网络,协力构建起海外华商网络的空间结构体系,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限制,构建起一个全球性的华商网络。  相似文献   

7.
论文介绍了近代荷印中华商会概况,并以中华商会为考察对象,梳理分析了抗日战争爆发前后荷印中华商会“抵制日货”运动的变化和发展过程。荷印中华商会于20世纪初期抵制日货的态度时而温和,时而激烈,且不同地区的态度并非完全一致,全面抗战爆发后,则形成抵制日货跨行业、跨区域、跨群体的整体形态。荷印中华商会抵制日货是华侨民族主义精神觉醒使然,受中国和南洋抵制日货运动整体态势的影响,更与荷印政府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同时亦有华侨自身的商业特点,展现了近代华侨民族主义的多重面向。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既往学界关注较少的罗马尼亚中国新移民社群为例,追溯了20多年来罗马尼亚中国新移民社群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及其与先后在布加勒斯特兴建的欧罗巴、尼罗、红龙、新唐人街等四大华商市场的兴衰替代之间的密切关系,着重探讨罗马尼亚新华商与罗马尼亚新市场的互动、矛盾与调适,指出罗马尼亚中国新移民社群具有来源地广泛、人员流动频繁、从业领域单一、对中国感情深厚四个特性。认为罗马尼亚新华商经济应在完善自身经营的同时,主动承担起为当地社会创造商机、创造税收、创造就业的社会责任,这将是中国新移民在移入国实践和谐共生、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正>由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南洋理工大学华裔馆联合主办,由怀亚逊大学加拿大—中国商务与发展中心协办,昆山市侨联、侨办承办的第八届"国际华商·清华论坛"于2017年7月10—12日在江苏昆山举行。中国侨联副主席康晓萍莅会并致辞。康晓萍指出,华侨华人在中外经济互联互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必须以全球化视野,加强对华商群体、华商企业及华侨华人的研究,充分发挥华侨华人在世界经济发展和中国改  相似文献   

10.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东欧犹太人掀起了移居美国的一次高潮,他们主要是为了逃避俄国及其周边地区在此期间不断爆发的反犹浪潮。其中绝大多数人准备永久定居于美国,故他们一般举家迁徙,返回东欧的人极少,其性别构成和年龄构成也比同时期的其他“新”移民群体平衡。  相似文献   

11.
论文将改革开放近40年以来中国学界对海外华商的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在梳理和分析不同阶段研究成果及特点基础上,对当前华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商研究成果丰硕,在华人经济性质及其在居住国经济中的地位、海外华商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华商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华商网络和华商跨国实践等几个方面引起不同学科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还应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扩大华商研究对象和空间;从不同层面考察华商特性;从长时段系统考察海外华商的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变;构建和深化华商网络研究的相关理论;进一步认识"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华商与中国经济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开幕仪式暨"华商与中国"高峰论坛于2011年6月15日在清华大学主楼隆重举行,著名华商、政府高层官员、资深学者、知名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200余人出席了本次盛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作了题为"华商的特点与贡献"的主题演讲,回顾和展望了华商与中国经济共发展的历史和前景。  相似文献   

13.
《攀登》2017,(6)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精英)与团体的独特作用以及制度合作的重要性,这对中国侨务公共外交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通过分析中国与海外华商在世界华商大会等信息交流平台上互动的实例及成效可发现,中国释放的政策善意与合作取向,满足了华商在追求转型升级中的个体利益,促使海外华商在推动中国对外经济文化合作中发挥桥梁作用。华商实力的壮大、不断丰富的华商信息交流平台及中国崛起与华商经济的利益趋同等,成为侨务公共外交的动力因素。据此,中国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树立大数据管理的意识来加强中国与海外华商的信息沟通;同时,加强对华商招商引资工作的服务意识,推动海外侨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文选取1949-1966年间的归侨体育人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群体的形成原因、群体的基本特征、主要贡献,力图呈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政治力量、侨务政策、社会经济变迁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归侨竞技体育人才所承载的特定历史使命、归侨竞技体育人才群体面对社会转型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不同历史时期海外华侨华人体育人才与中国发展之关系.归侨体育人才群体的形成,主要缘于国家动员形成的巨大拉动力量、东南亚局势动荡促成的外在推动力量,以及国家认同形成的强大精神力量;群体的规模与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回归时间峰值化、空间特征区域化、回归通道社团化、来源构成多源化等特征;群体的贡献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扮演的多重角色:首先,筚路蓝缕,成为推动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特殊海外力量;其次,言传身教,成为指引新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幕后英雄;最后,在“文革”中,他们开始跨国流动,走向更为广袤的空间,推动了竞技体育在更大范围的传播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商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制造与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重要媒介。华商领袖还是和谐社会、和谐侨社的推动者和中国慈善事业的主要贡献者。为是,清华大学与中国海外交流协会联合举办“华商领袖清华讲堂”活动,从华商领袖的亲身经历、经营实践与社会贡献中提炼和丰富学术知识,为企业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提供交流的平台,从而在相互砥砺中总结改革开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清末以后华商公司债的发行,具有拓宽华商公司融资渠道、降低华商公司加权平均的资金成本、提高公司的单位资金盈利率、避免外来的恶意收购、增强债权资产的流动性等优点。不过华商公司债的发行也存在规模小、品种单一、缺乏流动性、未能发展成为华商公司融资的主要形式等缺陷。考察该时期华商公司募债的进展与不足,分析其原因,有助于现阶段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民族公司的商业信用,降低民族公司债券的投资风险及机会成本,发展公司债市场,促进民族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19、20世纪之交东欧犹太移民在美国的群体互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慧 《史学月刊》2006,85(6):53-61
从19世纪80年代持续到一战后初期,东欧犹太人为逃避俄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反犹迫害浪潮而大批涌向美国。他们在老一辈美国犹太人的慷慨资助下渡过最初的困境后,就着手调动自己有限的资源创立帮助犹太新移民的慈善组织,并且按照乡镇或地区来源建立同乡会共渡生活难关。他们还将欧洲犹太社区中久已存在的无息贷款社移植到美国,无偿为有志创业者提供小额资金。这些互助组织有效地保障了整个东欧犹太移民群体在美国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着手考虑新形势下的留学教育问题。鉴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国内建设需要,特别是在"一边倒"国家战略的指导下,新中国教育文化交流的首选对象是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派遣了少量留苏学生,为后续大规模实施留学教育战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建国伊始,新中国率先和东欧五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达成了交换留学生的协议,约定互派留学生到对方国家留学。1950年9月,新中国首批25名留学生奔赴东欧五国;同年年底至1951年年初,东欧五国33名留学生相继来华留学。随着新中国和东欧国家交换留学生,开启了新中国留学教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论文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浙江义乌及青田三地田野调查之基础上,以从事中国商品国际贸易及相关产业的海外华商为研究对象,探析中国传统熟人社会中的"信任"与海外华商族群网络的关系问题。研究指出,人际信任,尤其是特殊信任是海外华商族群网络建构的基础。借助于信任,华商可以获得赊款采购、赊款货代、信用担保等优惠,进而有助于拓展其商业网络。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信用实践、国际产业链的分工与合作关系以及"集体制裁"等,促成了华商族群网络中信任的产生及维系。  相似文献   

20.
论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211名回国投资发展海外华商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分析,结果显示:海外华商风险认知受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但个人因素的影响更大;专家和实际投资者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认定上存在差异,专家倾向于理性因素,而实际投资者则倾向于感性因素;海外华商在风险认知影响因素的评分上明显高于本土商人,在自我水平、周边人因素、项目信息与定位三因素上表现得尤为显著。建议积极开展海外华商的培训工作,建立海外华商投资风险的指导机制以及完善海外华商的商会组织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