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烈 《民国档案》2003,(3):81-86
抗战时期三青团在学生中的发展。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于1938年7月9日。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身份兼任三青团团长。蒋介石在为成立三青团而发表的《告全国青年书》中强调“中国将来之命运,实系于一般青年之身”,因此三青团应成为“网罗全国优秀热烈青年及革命分子之唯一组织”。  相似文献   

2.
三青团正式成立于1938年7月。成立伊始,它就倍受蒋介石的青睐和重视。在它的组织酝酿过程中,曾有人认为,没有必要独立组团,在国民党内设一青年部即可,或者让团的组织仅与俱乐部的性质相类似(《三民主义青年团团史资料第一辑初稿》第1页。但是,这些意见都遭到了蒋介石的反对。相反,他对三青团的地位给予了极大的推重,称它为国民党的新血轮,新血液,是“国民革命新的力量之集中(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在蒋介石的支持下,三青团的组织发展相当迅速,很快就由1939年的5万余人发展到1946年的130万人,且还有继续扩展之  相似文献   

3.
三民主义青年团自1938年7月成立之时起,就与国民党存在着矛盾和斗争,虽然党与团共同遵奉的都是“三民主义”,其领袖也同是蒋介石.长期主持国民党党务工作的CC系主张,三青团应由国民党领导和指挥.当时兼任三青团中央干事的陈立夫说:“为什么要成立青年团呢?因为党里要把预备党员制度取消.……所以当时成立青年团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新进来的年轻党员加以集中训练,青年团就是本党的训练机构.”  相似文献   

4.
方庆秋 《民国档案》2007,(3):139-140
三青团,全称为三民主义青年团,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多维党派组织,由蒋介石赋予“组训全国青年”的任务,奉行国民党的“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总方针。在其总体活动中,曾经有过一段与中共合作抗日的一致性和革新政治的正义性,但更多的是以反共为首务(如收集反共情报、破坏进步青年学生运动等),在当时就有一些人视其为“一种特务组织”,后来在政治上又被定为“反动党团”。因而以往史学界对其很少问津,更鲜有将其列为重要研究课题者。在目前中华民国史和中国国民党史的研究中,关于三青团的研究虽不乏佳作,但从总体上看还比较单薄,尚无全面系…  相似文献   

5.
试析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原始动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民主义青年团成立于1938年7月,结束于1947年10月,前后共存在了9年多时间。蒋介石为什么要建立三青团,国内外论者一般都认为有两个动机:一是取消国民党内的小组织,以求党内的团结和统一;二是组训全国青年,以求青年的团结和统一。前一动机的依据是康泽的回忆。最早参加三青团的筹备、后任中央团部组织处长的康泽回忆说:“全国规模的抗战开始以后,蒋  相似文献   

6.
三青团的成立与中共的对策贾维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是国民党的青年组织。它成一立于1938年7月,结束于1947年10月。前后存在了9年时间。成立之初的三青团,带有抗战初期的时代特点,不能与其后来等量齐观。笔者不揣浅薄,试图对此略抒己见,以就...  相似文献   

7.
三民主义青年团(简称三青团)是由蒋介石国民党一手组织起来的御用青年组织,在抗战时期,它与国民党一样具有两面性,既有爱国抗日的一面,也有反共、反人民的一面。抗战初期,为了挽救祖国危亡,全国及广东各地青年爱国抗日救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和发展,至1939年广东省青年组织及各县市分支单位组织共256个。特别是中共领导的在北方有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等,在广东有青年抗日先锋队等,在全国、在广东省各地有了很大的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关于三青团成立的原始动机之三论——答杨焕鹏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烈 《安徽史学》2004,(5):102-105
蒋介石成立三青团的原始动机是为了"溶共".它与孙中山的"容共"在本质上不同,但与"反共"是一致的,只是手段不同.成立三青团,其倡导者不可能是陈立夫;其目的不可能是为了排斥汪派.汪派与汪精卫叛国集团是两个概念,周佛海不属汪派.复兴社、青白团成立于1932年,而不是1935年.  相似文献   

9.
抗战初期日谍刺蒋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泽庆 《文史春秋》2007,(10):24-25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最高军政当局曾出现过一系列重大泄密事件,不仅使国民党军队在作战上陷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就连身为国民党最高军事统帅的蒋介石也险些被日本间谍刺杀。经过紧张调查,国民党当局在其内部破获了一个庞大的间谍组织。更令人震  相似文献   

10.
一、三青团的跋扈与小蒋的崛起 据我所知,国民党在广州时是有青年部的,到南京后就中断了。 抗日战争开始,一些青年争赴延安,国民党中的重要人物如陈诚、陈立夫等  相似文献   

11.
编读     
<正>2017.09.01读者来信@高文禧字轩辕:之前对三民主义青年团的认知,一直以为是学习苏联,与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形式一样。直到读了贵刊8月下这期关于三青团的文章后,才发现与认知中有所不同,三青团与国民党的关系始终都是含混不清,它与苏联、德国有什么异同呢?值班编辑:感谢来信。蒋介石成立青年团的构想,难免受到苏联、德国和中共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与三青团的关系及其矛盾之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党与三青团的关系及其矛盾之由来贾维拙文《三青团的结束与党团合并》①曾经指出:党团矛盾的激化是导致三青团结束的直接原因。实际上,党团矛盾从三青团产生起就已经存在,并贯穿了三青团的整个发展过程,对三青团本身和整个国民党政权都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那么...  相似文献   

13.
胡学亮 《纵横》2011,(4):44-46
大汉奸扑朔迷离的死因 汪精卫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前半生跟随孙中山革命,在国民党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后来虽与蒋介石明争暗斗,不甚得志,但仍稳居国民政府二号人物的高位.抗战爆发后不久,汪精卫感到抗战没有"前途",乃决定投靠日本军国主义,成立南京伪政权,可耻地做了汉奸.  相似文献   

14.
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24年国民党改组后,其基本力量主要是一批“有些知识而又没有充分知识”的知识青年。这些知识青年的纷纷涌入,大大强化了国民党的党势和声威,但随之而起的是对国民党构成新的政治参与压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国民党的组织运作。就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初衷而言,党务组织是其改组重心所在。然而正是在这一方面,国民党改组实际上是不成功的。在“中体俄用”的治党策略下,仅袭用了俄共的组织形式,而未能得其组织内蕴,改组后的国民党并未如孙中山所期望的那样改造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党。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两党组织形态的异同与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两党合作的命运。大量事实表明,国共后来成败分殊的结局,实际早在两党第一次合作之际即已渐露端倪。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最早的特务机构形成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期.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进行所谓“清党运动”,大肆迫害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革命青年.为执行这一政策,早期特务组织随之建立并不断发展演变.蒋介石运用特务组织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其早期经历与性格有关.他固执、倔强、多疑,并且深谙权谋之术.因此,从一开始,他就采取双管齐下、分而治之的方针,将国民党的特务机构分为两个派系分别管理,从而互为补充、互相钳制,以便利用其内部矛盾冲突达到更好地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6.
略论皖南事变在军事方面的历史教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在1941年1月制造的一次震惊中外的反共事件。当时,蒋介石调集了七个师八万多人的优势兵力,将我奉命北移的皖南新四军九千余人包围袭击。我军广大指战员虽然英勇顽强奋战八昼夜,但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未能打破顽军的围攻,除两千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造成了我党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最大损失。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在军事方面的历史教训谈一点浅见。毫无疑义,蒋介石策划皖南事变这一罪恶阴谋之所以能够得逞,主要是由于中共东  相似文献   

17.
1932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中国第九路军奋起抗击,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戴;而驻守上海的中国海军却始终按兵不动,受到各界人士的普遍谴责。当时,人们把海军不抵抗的原因归咎为军内部少数人的“媚日”和“卖国”,致使海军在一二八事变中的表现成为海军历史上一个难以抹掉的污点。然而笔认为,海军是一个特殊的军种,对物质的依赖性大,无论是建设还是作战训练,都不能离开政府而独立进行。一二八事变爆发之前,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就没有给海军以足够的重视,使海军发展缓慢,失去与日寇相抗衡的能力。事变爆发时,又对海军采取了高压政策,迫使海军放弃抵抗。因而,受到谴责的不应该是海军,而应该是国民党蒋介石政府。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不少人认为,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由于中共领导人的右倾,使原先地位并不高的蒋介石一下子跻身于国民党的领导核心中,成了与汪精卫地位相当的显赫人物,为蒋介石尔后从事反共阴谋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是中共对蒋介石的第一次大让步,即政治上的让步。本人认为此说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9.
曾克林 《神州》2008,(12):37-39
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毛主席、周恩来副主席为了创建一个和平、民主的新社会,毅然到重庆和国民党蒋介石进行谈判。当时,少奇同志主持党中央日常工作。就在这年的9月,我从东北乘飞机到延安,向少奇同志和党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听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他的态度如何? 半世纪以来,不少西方人士认为,珍珠港事件发生必然使蒋介石大喜若狂.原因是在事件爆发之前,蒋介石和其他中国领袖早已丧失战斗意志,因此美日开战一直是蒋介石梦寐以求的事件.当它终于到来时,蒋介石自是难以抑制其内心的喜悦.这个说法的含义非常明确:珍珠港事件爆发给美国带来灾难,但它却让蒋介石的军队从此以后无需认真作战,可以静待盟国把胜利果实双手奉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