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和中国一样,端午节是韩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不过和国人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等习俗不同,江陵端午祭是由代表韩国人的传统信仰、巫俗、儒教、道教等相结合的一系列祝祭活动。由于保存了大量传统民俗,江陵端午祭于1967年被指定为韩国重要文化财第13号。2005年11月,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些以祈福为目的的祭祀和表演,无论是歌舞还是戏剧,都充满世俗的喜乐气息,成为我们了解韩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
宋奕 《中华遗产》2006,(1):14-15
2005年11月24日,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于是有国人惊呼:"韩国人抢走了我们的端午节!"联想到此前的一年多时间里此起彼伏的"抢报"之声,不禁让人玩味起这个"抢"字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引古代文献以及相关考古发现,详细考证了"祭"字问题、"祭伯"和"祭公"的爵称呼问题、祭城村早期古城与食邑的问题、"祭国"之城发现的意义以及"祭国"的存续问题等。  相似文献   

4.
诺敏 《世界遗产》2012,(3):46-47
祭敖包是草原上的一件大事情。我在赤峰地区工作期间,见过的祭敖包有很隆重的仪式,人们请来庙里的喇嘛念经文。这个时候,生活条件比较好的牧民会杀羊煮肉粥,里面放上黄油,还有我们称之为"嚼口"的各种奶制品,然后把一碗碗热气腾腾、营养丰富的肉粥分享给参加祭敖包的人们。平时牧民们路过敖包的时候,也会捡拾一块石头爬上去,把石头放  相似文献   

5.
本源站     
鞠躬的起源"鞠躬"起源于中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在一些地  相似文献   

6.
正蒙古人崇拜火,视火为生命与兴旺的象征。他们敬火为神,在草原上,火神是诸神中最受尊敬的神。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廿三日或廿四日,蒙古人家庭都会举行祭灶仪式,称为祭火节。蒙古人称灶神为"火佛",称祭灶仪式为"祭火",称祭灶节为"祭火节"或"祭火二十三"。祭火节的意义很像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灶王节或祭灶节,只是关于日期缘由的解释、节日名称、节日形式和内容,有着明显的独特之处。蒙古人至今流传着"黎民  相似文献   

7.
明代告祭仪式是国家祭祀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义上说,告祭仪式可分为常规与非常规两种。前者在正祭仪式之前或之后举行,是常规祭仪的一个环节;后者因时因事而举,内容更为丰富,主要包括因新皇帝登极,出征与凯还,营建与修缮,建制与改制,藩王之国,册封,奉安神主与祔庙,节庆与忌辰,禳灾与告谢而举行的祭祀仪式。告祭的方式有皇帝亲祭与遣官告祭两种,以明代登极告祭仪为例,可见其从亲祭到遣官的变化体现了不同的政治象征意义。明代告祭仪式的基本内涵是"告诉"与"祈禳",每种告祭仪式的涵义又常常是复合的,应配合其他典礼仪式,理解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山海经》关于"帝"的记载,是我们认识上古先民"帝"观念的宝贵资料。此书的《山经》部分多记帝在天下居住之处以及帝都的情况,《海》《荒》经则多记帝的世系与功勋,这与《山海经》各部分写成的时代早晚有直接关系。《山海经》所载"冢祭"与"禘祭"反映了上古先民祭祀情况及天神观念。在《山海经》里"黄帝"只是诸帝之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才被定于一尊。  相似文献   

9.
正荔波县境内的布依族称"傩祭"先生为"卜掌魔"(布依语)或称"卜掌三元",通常称"卜掌"、"卜三元"。布依傩书先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祖师神龛,布依族人根据傩师的行道种类授予不同的称呼。布依傩书是布依族进行"傩祭"仪式活动的演唱本,种类繁多,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避邪驱邪"、"崇拜敬神"、"祈祷平安"三大类,人们分类进行"傩祭傩戏"等各种仪式活动。布依"傩祭"有各种各样的避邪之术,如语言避邪、文字避邪、图像避邪,以及傩  相似文献   

10.
大河口墓地出土叔骨父簋铭文关乎西周宗法制度和祭祀制度,内容重要。大河口墓地出土铭文显示,霸国国君不称"侯",故叔骨父簋铭之"侯"应非霸国国君。叔骨父为侯之子(或弟),不能继统为君,须别立宗庙,故侯为叔骨父另立宗庙,此为叔骨父簋铭文的制度背景。簋铭"侯休作叔骨父庙"可与《礼记》"别子为祖"对读。,即餉,实即竈祭。叔骨父簋所记祭行于新成之宗庙,与竈祭祈食、主生养的特征吻合。叔骨父为卿大夫,卿大夫祭竈与《白虎通》所记天子、诸侯、大夫皆"祭五祀"的祭祀制度相合,知《白虎通》所记为西周制度,而《礼记·祭法》所谓天子七祀、诸侯五祀、大夫三祀的祭祀制度应非西周礼制。  相似文献   

11.
云南西畴县上果村壮族"祭太阳"仪式在"反结构"阈限期内具有"不完整倒置性"现象。在上果村的传统文化和村民生活结构中,"祭太阳"仪式的"反结构"具有生活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祭太阳"仪式中男性与女性"不完整倒置"的反结构现象蕴涵了上果村传统地方知识、壮族两性文化和仪式结构功能共同支配下的稳定性与流动性。  相似文献   

12.
《历史研究》2021,(2):47-67
"支子不祭"是战国礼学家抽绎的祭祀规则,主旨在于重嫡抑庶,维护宗法家族的长治久安。勘诸两周社会,可见"支子不祭"确为通常情况下的祭祀原则。但是在社会流动加大、宗法家族既衍生又分化、支庶实力超越嫡长等情况下,支子完全可以独立祭祀,且祭祀范围远超礼书所谓"庶子不祭祖"、"庶子不祭祢"的限定,也非"大夫三庙"、"士二庙"所能概括。对"支子不祭"历史实践的考察,不仅展现了两周时期家族祭祀制度的变迁过程,也加深了对宗法制内部"尊尊"和"亲亲"之间张力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朱子《家礼》中的最后一部分为祭礼,内容包括四时祭、祭初祖、祭先祖、祭祢、忌日祭、墓祭等:"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贫则称家之有无,疾则量筋力而行之。财力可及者,自当如仪。"据汪银辉在《朱子<家礼>在徽州的普及与影响》一文中称,"徽州是‘礼仪之邦’,自古重视祭祀,加上徽商财力的支撑。因此,徽州对祭礼特别讲究,其规模之大,礼仪之盛,花费之多,在全国也是少  相似文献   

14.
郑玄《鲁礼志》据《春秋》记载,鲁国君三年丧毕,行祭于太祖庙,明年行祭于各庙;三年后再行祭,五年再行祭。如是更迭而行,所谓“五年再殷祭”,“三年,五年谛”。鲁行天子礼,故天子礼同。本文从三个方面说明郑氏说不可信。一、先秦古籍唯《礼记》三处有“”字,均作祭祀方式讲,不是祭祀名称,根本无祭。二、郑氏云“某年某月”、“某年某月”,多数为推测之辞,不见于《春秋》。即《春秋》所载七次祭事,也只有二次为祭,其余为四时祭及有所祈祷之祭。三、“五年再殷祭”,“三年,五年”,为《公羊传》及何休注采用汉《礼纬》之说。经考证鲁国君三年丧毕,只行一次祭,或在太祖庙,或在己庙,以定昭穆之位。郑氏之误,由于信纬书之说。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前后闻立树,王连夫今年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著名史论《甲申三百年祭》发表50周年。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重读斯文,对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鲜明立场、深邃哲理、炽热情感和犀利文风,仍然深有感触,颇堪回味。郭沫若说...  相似文献   

16.
《甲申三百年祭》是抗日战争时期一篇反击蒋介石"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法西斯专制独裁谬论的谈古论今的文章。在毛泽东的大力推荐下,成为我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整风教育的好教材,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郭沫若为何写《甲申三百年祭》?它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是什么?请看本文——  相似文献   

17.
也谈祭     
本文同意祭即柑祭的说法,但认为柑祭并非只在新王元年进行,也可能在死去的王的末年或第二年进行,载有祭铭文的铜器的年代,可能与举行祭之事的年代同时,也可能晚子举行祭之事的年代。  相似文献   

18.
付琳 《东南文化》2015,(3):68-76
土墩墓中所见的器物祭祀遗存一般都出现在丧葬过程中相对固定的环节,而且在土墩内摆放祭祀器物或挖掘祭坑的空间位置也存在一定规律可循。江南地区土墩墓中常见四类器物祭祀遗存形式,即"墓下祭祀"遗存、"墓前祭祀"遗存、"墩上祭祀"遗存和"墩脚祭祀"遗存。土墩墓中的"墓下建筑"遗存、人骨祭坑和燎祭遗存等可能与丧葬祭祀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民间信仰自古以来就不为政府所承认,经常处于被官方压制、打击、甚至被禁止的境地.在古代,民间信仰被视为"淫祀",《礼记·曲礼》云:"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1.那么何谓"非其所祭而祭之"?《汉书·郊祀志上》认为,天子以至庶人的祭祀,都有相应的典礼制度,不合典礼的各类祭祀,即为应当禁止的淫祀,所谓"各有典礼,而淫祀有禁"2.直至今日,民间信仰的处境虽有所改善,但仍然未被列入宗教法的保护中.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炮台山古遗址,是我国北方著名的祭祀之山.此前近20年来,一直被专家认为是祭"斗坛"(七星+斗星).本文从"不宜用‘天坑'来象征星宿", "天坑"与实数不符,满族的星祭观念与道家大相异趣等五个方面论证,炮台山古祭坛是满族先世挹娄人的星祭坛,而不是后世道家的"七星祭坛",厘正了多年的误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