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智利 《华夏地理》2006,(Z1):116-122
距楚雄州禄丰县迤西大道不远处有两口古盐井:一口是盐运道上的琅井,一口是元永井.两口井开发至今,现实命运完全不同:琅井耗尽周围的生态环境后颓然衰败,而元永井周围却满目葱绿,河流清澈.琅井之名的由来,旧县志称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南昭野史>说,神狼舔地而卤出,故名狼井,后因不雅,改"狼"为"琅".  相似文献   

2.
李智利 《华夏地理》2007,(U02):116-122
距楚雄州禄丰县迤西大道不远处有两口古盐井:一口是盐运道上的琅井,一口是元永井。两口井开发至今,现实命运完全不同:琅井耗尽周围的生态环境后颓然衰败,而元永井周围却满目葱绿,河流清澈。  相似文献   

3.
一口大铜锅以前,有个诚实厚道的农夫。他家有一口大铜锅,是祖传下来的。一天,农夫心里想:“这么大的一口铜锅,搁在家里用不着,干脆拿到巴札铜匠铺里,铸造成两口小锅使用,倒也是个主意。”于是他请来位邻居,两人抬着口大铜锅,去到巴札一家铜匠铺里。农夫央求:“师傅,劳驾劳驾您,请您把这口大铜锅改铸成两口小锅吧!”“行呀,行呀!”铜匠铺老板笑不唧唧地说,“你一个星期后来拿吧。”一星期后,农夫来到铜匠铺,问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许多军事家信奉妈祖,在军中供奉妈祖,战前祭把妈祖,以求保佑。他们信奉妈祖,一是顺民心,因为当时的军队,特别是南方水兵许多是虔诚的妈祖信徒;二是信奉妈祖为作战的精神支柱。施琅也是虔诚的妈祖信仰者,在征战台湾中多次祈求妈祖庇佑。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冬,施琅率三万舟师驻平海澳.其时“天时肠吭,泉流弹竭”,军中缺水。在天妃庙前距海数十武之处有一井,“至隆冬泽愆水涸”,施琅“乃弹抒城愫,祈吁神聪。拜祷之余,不崇朝而泉流斯溢,味转甘和,绠谈提取之声,昼夜靡问”,“凡三万之众,成资饮活,而无呼癸之虑…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把井叫做“一口井”、“一眼井”,“口”仿佛在诉说,“眼”却神秘的占据了我们的生活和心灵。尤其是那些双井,更似人的一双灵目,把天地的美丽秘密一点一点泄露给我们。 江苏的人文传统是依水而生、依水而兴,北有大海与良港,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三年春,枣阳县资山区大堰大队的农民在挖水渠时,发现地下有三口大瓮,当即报于文物部门,文物部门即派同志前往现场进行了清理。经现场清理,三口大瓮完好无损,其中两口空无一物,一口装有九十三件瓷器,被认为是一瓷器窖藏。现将清理情况简述如下:资山区位于枣阳县东南边境,距城关约有三十公里,东南与随县相邻。资山区因境内有“资山”而得名,大堰大队,位于资山南麓,农民挖渠是引山水积于小水库灌溉农  相似文献   

7.
唐鸿胪井刻石的研究中,关于"册拜靺靺"之使臣姓名,引发长时间的激烈的争论。我们认为"崔忻"与"崔?"是同一个人;"忻"与"?"是同一人的名与字;刻石中"井两口"的意思历来也有争议,我们考证"井两口"之典出自《周公解梦·两口井》,意在自警。  相似文献   

8.
狮子是兽中之王。一次,它生病了,除狐狸外,所有走兽都带着东西来看望它。狼在狮子面前陷害狐狸说:“大王,狐狸太高傲自大了,您生了病,它都不来看你。”狮子听了很气愤,下令把狐狸捆来见它。狐狸知道是狼陷害自己,就对狮子说:“大王,我知道陛下身体欠安后,就忙着四处求医。一位名医告诉我,说大王的病要吃狼的前脚一只,才能治好。”狮子听了,下令把狼的一只前脚砍下做药。事后狼对狐狸说:  相似文献   

9.
《环球人物》2015,(1):8
驻哈萨克斯坦特派记者黄文帝“引狼入室”最近,哈萨克斯坦的一些农村悄然兴起豢养“看门狼”的时髦。在东南部的阿拉木图州,一位养狼3年的村民说,狼长得特别快,它小的时候还有些怕人,现在已经担负起看家的职能。“我从来不给它戴口套,也很少把它拴起来。只要吃饱喝足,它就不会攻击人。”他还经常像遛狗一样在村里“遛狼”,家人和村里人也都不怕它。  相似文献   

10.
小红军     
禄丰县妥安公社琅井大队小坝村生产队会计徐发礼,年近半百了,但人们还是亲切地叫他“小红军”。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他真是当过红军呢!其实,他既没有当过红军,也不是红军的后代。说起“小红军”这个称呼来,还有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哩。一九三六年初春的一个傍晚,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六军团经过长途跋涉,从富民、禄丰来到琅井小坝、准备前往牟定、姚安、大姚,赶到石鼓抢渡金沙江。当时,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群众对红军很不了解,小坝村的群众才听说红军要  相似文献   

11.
“野狼”     
看!“狼”来了。他身穿绿色T恤,外套灰色夹克,瘦而长的脸上可以清晰地看见骨的轮廓,鼻子如山峰一样,高高隆起,“嗅”着周围的一切气味,仿佛在搜索着同学们带零食到教室的“罪证”。高而窄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的眼镜,镜片后,深陷的眼窝里,一双不大的眼睛不时透出一丝丝冷光,仿佛在仔细“审察”着自己的“领地”。  相似文献   

12.
一只母鸡正在一座空瓦窑旁边找食吃,狼看见了,急忙向母鸡扑去。母鸡吓了一大跳,“呱”地飞上窑顶。狼急忙追上去,猛不防掉进了空窑里,急得它大声呼喊救命。这时,瓦窑前的草地上,有一只小羊正吃着青草。听见呼救声,小羊跑上窑顶去看。狼一见小羊,就恳求道:“小羊小羊,谢谢你,请你把我拉上去吧!”小羊回答说:“拉倒是可以拉,但你爬上来后可不要吃我啊!”狼说:“小羊啊,你这是哪里话?你救了我,我感激不尽,咋个会吃你  相似文献   

13.
琅玡怀古     
小时候就听说,我们家乡诸城东南一百多里的海边,有个琅琊台。长大之后,读了一点历史,对琅玡台知道得更多了一些。 据史书记载,琅琊台最早为越王勾践所建。《吴越春秋》中说:“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徙都琅玡,立观台以望东海。”《括地志》也说,“密州诸城县东南百六十里有琅琊台,越王勾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琊故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琅玡台。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南登琅琊,大乐之,留三月。下诏徙黔首三万户琅琊台下”,重修琅琊台,并“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一年后(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东游,第二次到琅玡。过了九年,他…  相似文献   

14.
写实狼渡滩     
史德翔 《丝绸之路》2011,(19):25-27
落雨的时候,是狼渡滩最好的时间。 初夏的绵绵细雨,将岷州的山川沟谷滋润得古典而又纯和。狼渡滩,好一个“渡”字,传来了这样的信息:“狼来狼往”的“滩”上,肯定是草深林茂、物种繁多的去处;而狼须“渡”着才能过去,定然还有广阔的河流。于是,一路上,我反复思念着狼渡滩的狼,思念着狼须“渡”才能越过的狼渡河。  相似文献   

15.
受骗的狼     
从前,山中百兽,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有一天,癞蛤蟆和狼在一起玩。闲得无聊,狼就对癞蛤蟆说:“来,蛤蟆兄弟,我们来玩一种新游戏。”癞蛤蟆问:“咋个玩法?”狼说:“一个跑到树林里躲起来,一个在下面放火烧山,一个躲一回。”癞蛤蟆说:“好,我先躲,你放火。”它跑到树林里钻进一个石头旮旯里躲了起来,任熊熊大火燃烧,一点也没有伤着它。过了一会儿,癞蛤蟆从林子里走出来,对狼说:“这次到你去躲了!”狼看到癞蛤蟆躲在熊熊燃烧的大火里,却安全无恙,便奇怪地问:“你是咋个躲法,咋个一点都没有烧伤?”癞蛤蟆看  相似文献   

16.
在山青水秀的闽南地区,有不少名人的墓地和纪念馆。其中南安市水头镇的郑成功墓、石井镇的郑成功纪念馆,和惠安县黄塘虎窟的施琅墓、晋江衙口的施琅纪念馆,都是引人注目的。这两位明末清初动荡年代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彼此之间又有着非同凡响的关系。最初,郑成功和施琅都是抗清活动的参加者,施琅还曾在郑成功手下任左先锋。二人关系“相得甚”,郑成功很看重施琅,军中重大、机密的事都要和他一同谋划。然而,以后他们分手了:郑成功坚持抗清,施琅归顺清朝。二人的分道扬镳,要从郑成功南下支援南明永历政权讲起。顺治七年(1650年)…  相似文献   

17.
日本国东京都千代田区皇宫建安府前院的石亭,遮护着一块约有十多立方米大的褐色驼形巨石。左上角刻着“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类似摩崖的29字刻文(见图一:马洪临摹鸿胪井刻石)。 这块巨石是旅顺黄金山岩体擗落的天然硕石。石破天惊,却材大难用,一直默默无闻。至唐代得遇崔訢题刻,点石成金。《旧唐书·渤海靺鞨传》记载:“睿宗先天二年(713年),遣郎将崔訢往册拜祚荣为左  相似文献   

18.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他手下的人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的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朱元璋的这个账算得颇有哲理,不妨称之为“一口井”哲学。  相似文献   

19.
六朝都城建康以宫城为中心,以长江、秦淮河、钟山、石头山为天然屏障,在周围地区因形随势构筑了石头城、东府城、西州城、新亭、白下城(又名白石垒)、丹阳郡城、越城、冶城、药园垒等“卫星城(垒)”。史称:“琅邪(指  相似文献   

20.
施琅与清初统一台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是清代前期完成国家统一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役也,施琅居首功,所谓“其功实大”①。有关施琅与清初统一台湾,已多有论著面世,今就笔者认为较重要的某些问题,论述如次:(一)施琅于康熙三年、四年两次征台湾无功而还,清廷因而猜疑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翌年,成功病逝。郑军统帅新殁,清军侦知“被众贼心未定,又未纠合完备”。人心不稳。海澄公黄格密陈:“当应趁其荒乱犹豫之际,神速进兵剿灭之”,““断不宜行招抚。”②兵部奉旨议奏:“调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