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华南的渔业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代华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 ,渔业占有一定的比重。这种情况与华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关 ,与明代华南人对渔业的重视也有较大的关系。从大量资料来看 ,明代华南的淡水养鱼业和海洋捕鱼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人们对鱼类及其它水产品的认识也逐渐深化。由于渔业生产在华南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 ,故明政府在华南地区设置了一些“河泊所”,并比较注意征收渔业税  相似文献   

2.
明代从海外引入华南的粮食作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后期,华南地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较为密切。在这种情况下,海外的一些作物也逐渐传入华南。从有关资料来看,明代从海外引入华南的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番薯和花生。这些作物的引进,是华南农业史上的大事,对华南农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在史念海先生的积极倡导和不懈努力下发展起来的。近 2 0年来 ,这个领域出现了一批重要的学术著作 ,如郭声波《四川历史农业地理》、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吴宏岐《元代农业地理》、李令福《明清山东农业地理》、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等等。其中王双怀博士的《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是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正如史念海先生在“序”言中所说 ,《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专著”。这部著作的优点之一是紧紧抓住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4.
明代华南的经济作物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作物在明代华南农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从宏观上讲,明代华南的经济作物可分为衣料、饮料、油料、果树、蔬菜、木材及其他八类。本文主要论述了棉花、蚕桑、诸麻、甘蔗、茶叶、芝麻、油菜、油桐、乌桕、荔枝、龙眼、槟榔、杉树、诸竹、诸菜、香料、染料和药材的分布及其地域特征。认为明代中期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经济作物的生产具有较大的剌激作用,而经济作物的增长反过来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交通贸易与明代山东土地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淑君 《史学月刊》2005,(8):37-41,65
交通与贸易是影响土地开发的两个重要因素。明代山东各地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一些贸易活动,并且也或多或少地促进了当地土地的开发,但总体来看,多数地区仍面临着因交通贸易相对欠发达而造成的土地开发受阻的事实。具体而言,各地又有所差别,地处东部沿海的青州、莱州、登州三府因在交通与贸易方面皆远远落后于地处西部运河沿岸的济南、兖州、东昌三府,因此交通贸易对土地开发的限制较西三府表现得更为突出。有鉴于东三府交通贸易严重阻碍土地开发的现状,任职于当地的一些官员提出了实行海上自由贸易及开通胶莱河等主张。  相似文献   

6.
明代西北地区土地垦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垦殖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明代奖励耕垦和实行军屯、民屯等屯田措施的作用下,西北地区在土地垦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依据史志资料对明代西北各个不同区域内的土地垦殖状况进行了论述。通过统计土地垦殖的田亩数量及其前后期的对比变化,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了明代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明代华南的农作物种类多,分布广,各有特点。在明代华南的粮食作物中,稻类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分布在平原、盆地及河谷地带。其中广州、肇庆、潮州、福州、建宁、梧州等府所产稻谷较多,桂北、琼西的某些县份也盛产水稻。麦类作物的地位仅次于稻作。明代中期气候转寒以后,小麦的种植有增加的趋势。虽然种植面积不是很大,但分布相当广泛。麦作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等处的旱地,有时与稻作轮作复种。粟类作物、豆类作物和代粮作物的分布也较广泛,只是种植面积较小而已。外来作物在明代后期得到迅速推广,并对当时的农业地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龙泉寺为高阳古刹,始修年代不详。明成化中,在文上人主持下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信息中心收藏的《重修龙泉寺碑记》为研究明代小型佛寺的寺院经济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其中龙泉寺承租民户土地进行经营的史实,可对寺院土地利用方式增加新的认识。另外,在明代限制寺院经济,严禁寺院土地买卖的背景下,龙泉寺购买土地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9.
明代华南的行政体系及其对农业的管理王双怀明王朝在华南地区设置有福建、广东、广西三个布政使司,在每个布政司下设置了若干府、州、县,又在县以下设置了若干乡村基层组织,从而形成了统治华南地区的行政体系。这个体系在明代270多年间曾发生过一些变化,但始终都具...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明代华南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明代276年间,华南气候经过多次振动发 生了由暖到寒的转变。这一转变对当时华南地区的农业产生 过较大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气候振动,气象灾害时常发生,伤 害了劳动力资源,破坏了耕地和其它农业设施,扰乱了农业生 产的秩序。另一方面,由于气候由暖转寒,影响了农作物的组 合,使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有了改变。此外,气候 转寒以后,砍伐森林、破坏植被、滥杀动物的情况不断发生,也 在一定的程度上破坏了农业的生态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气 候变化是制约明代华南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明代鱼鳞册》和《万历九年鱼鳞册》藏华南农业大学农史研究所。根据册籍的土地登记方式、单位等信息,文章认为《明代鱼鳞册》为元末明初徽州府祁门县的土地册,《万历九年鱼鳞册》为万历清丈时攒造,是徽州府歙县的土地册。通过对《明代鱼鳞册》土地类型、业主信息的统计与分析,揭示了祁门为典型的山多、田少、地少山区县,地权分配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12.
明代河南的土地垦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河南的土地垦殖马雪芹本文旨在对明代河南省土地垦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在有明一代的276年中,本省的土地垦殖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这三个阶段。明初期指洪武。永乐两朝(1368—1424年),共计57年。明中期为洪熙──一隆庆等9朝(1425—1572年...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历史上,军屯是一种通过军事编制把劳动力与土地相配置从而进行生产的组织形式。历来的研究者大多从明初军制、卫所与军屯、军户制三方面来立论下笔。本文以明代贵州地方军屯问题为视角,主要从明代贵州卫所旗军数、明代贵州军屯生产两大方面来探讨明代贵州军屯的历史状况,通过对明代贵州军屯研究一丁点肤浅的探析,以期对明代贵州教军屯能有个一般性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从方志看明代直隶学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田是中国古代附属于学校的土地,明清时期所修方志中存有许多关于明代学田制度的资料。本重点分析了明代直隶学田的设置与管理,指出其发展完善的原因在于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直隶学田土地性质多样,租佃关系相对稳定,其经营活动具有明显的商品经济因素。明代学田制推动了地方教育的发展,有助于树立周济贫士的民风,并奠定了清代学田制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明代太湖流域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变化、粮食产量、粮食消耗状况进行了详细考察,认为明代后期太湖流域的粮食面积比重确实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但由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比重的消长实际上是对土地利用方式的一次大调整,粮食生产的专业化水平随之有了很大提高,平均亩产有了较大的增长,就整个太湖流域来说,仍是国内一个重要的余粮区;明代后期太湖流域从其他地区大量输入粮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地的赋税负担极为沉重。  相似文献   

16.
明代以前,广东与华南其他省份一样,大多无城,筑城率仅38.6%。经明初军民努力,筑城率提高到66%,明中期"凡县无城者悉令筑之"政策出台,筑城率达到95.7%,至明代后期,更高达100%。明初,广东筑城,主要由卫所军士负责,卫所指挥和千户主导。尤其许多府州县城与卫所同在一座城内,卫所更在城池营建方面占主导地位。不久,城池修筑,渐为军民合作,尤其卫所与府州县治同城的城池,更是军民合作、府卫或县所分修。最初,卫所官军负担的比重较高,军民分担比例为"军七民三";明代中期以后,地方开发,经济发展,地方社会对公共事务,尤其公共工程如城池修筑,在经费、工料和劳力方面,负担比例加大,遂有"军三民七"惯行事例,甚至出现"官三民七"比例分摊的官民合作模式。乡绅在其中扮演了主导角色。  相似文献   

17.
明代华南民族众多,人口分布亦不平衡。从文献记载来看,广州、建宁、潮州、肇庆、福州、琼州、桂林等府是人口较多的地方,南雄、太平、平乐、廉州、高州、韶州等府则是人口较少的地方。由于各地人口数量不同,加之地域面积有所差异,人口密度呈现出较大的差距。大体说来,人口较多的地方人口密度较大,福州、漳州、建宁、邵武、广州、潮州、肇庆、桂林等府即是如此。但是,有些人口较少的地方人烟也相当稠密,兴化、南雄即是如此。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这些地方面积较小的缘故。从民族成份来看,瑶、壮、黎等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在华南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汉族和其它民族大部分都从事农业生产,都对当时华南地区的开发做出过贡献。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史料缺乏,至今国内对川南僰人土地制度的研究尚属空白。笔者根据对新发现的明代《凌霄城地界碑》的研究,初步断定僰人的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或类似井田制。  相似文献   

19.
在探究明代中、后期人口大量逃流的原因时,多有强调赋役繁重及地主阶级对土地的大量兼并,这固然是不可忽视的事实。但从全国范围来看,北方的流民以山西为多,而且,山西流民潮发生的时间早,人数也比较多。因此,除上述原因,本文从反映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生态系统角度对明代的流民现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唐宋时代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开发时期.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及中原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人口南迁持续不断,给华南社会经济文化带来了新的因素,新的冲击,直接影响和促进了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开发.而多聚居在山区丘陵地带的华南少数民族,长期受到不公正的歧视与冷落,在较为恶劣的地理条件影响下,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经济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其社会文化生活,尽管在南渐先进思想文化的冲击下有所改变.然积重难返,在较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自己固有特色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俗,在饮食文化生活方面尤其是这样.通过对其饮食文化生活的探讨,至少可以从一个侧面领略唐宋时期华南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