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人杨守敬在《水经·澧水注》“澧水自县东运临澧、零阳二县故界。……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充县废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水,即为县名。太康四年置。”诸句下疏云:“充县废省,今临洼县则其地也”;又云:“晋但有临澧县,《晋志》充县、临澧并载,失之”。俱误。按汉充县,治令桑植县。晋时临澧县治与此同。据《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领有充县,后汉仍(见《续汉书·郡国志》)。《水经·澧水注》云:“澧水自(充)县东迳临澧、零阳二县故界。……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充县为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  相似文献   

2.
南宁古城始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宁古城之始建,一向论为东晋元帝太兴元年,即公元318年,此说未为定论,尚可进行考证。因为除南朝沈约《宋书》:晋兴郡“晋元帝太兴元年分郁林郡立”外,尚有同时代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晋兴郡太康(西晋武帝司马炎年号,280—289年)中分郁林郡置”的记载,但始建于两晋期间是没有疑义的。  相似文献   

3.
正梁朝沈约《宋书》载:"温麻令,晋武帝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立"1,表明温麻县设治在温麻船屯址,并以温麻船屯名名县。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连江"条载:"本汉县地,晋分立温麻县,唐武德六年移于连江之北改为连江县。"2又据清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曰:"按有温麻县在今霞浦县,西晋置。"3可见温麻县原治在霞浦,唐武德六年(623年)移治连江,改名连江县。而宋梁克  相似文献   

4.
正"舜与诸侯会事讫,因相虞乐(虞通娱),故曰上虞"。——《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1、重华。上虞之光,自重华始。重华即舜。舜是后人赠他的谥号,他并不知道自己叫舜。郦道元的记载,重华与诸侯商量什么事,我们也不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这个重要会议开得很成功,很圆满,于是放松地庆祝了一翻,这一来,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县名诞生了,上虞。现在,我们来说说重华这个苦孩子、孝孩  相似文献   

5.
正北魏时的全国总志《魏土地记》因全书散佚,不知著者,成书年代难以确定。《水经·汾水注》引其佚文曰"《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故可以通过考证杨县隶属于平阳郡的时间来断定《魏土地记》的成书年代。《魏书·地形志》载杨县"晋属平阳,后罢。太和二十一年复",据此,北魏始置杨县在太和二十一年(497)。杨县后改属永安郡,中华书局点校本《魏书·地形志》记永安郡沿革为"建义元年置,治永安  相似文献   

6.
<正>写史,贵在真实。魏收曾把郦道元置于"酷吏门",毕竟未捏造事实,比之一些置事实于不顾的所谓史学家来,还是好一些。稍有文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水经注》的作者叫郦道元。因为选自该书的名篇《三峡》,是初中生的必背篇目。可是,在大家背过了"郦道元,南北朝时北魏地理学家"的文学常识之后,可曾知道,他为国殉难,却身陷"酷吏门",蒙受不白之冤。  相似文献   

7.
北魏郦道元著的《水经注》记载:"洁而白,能服之不老。"这正是对炳灵寺药水泉的描述。唐代高僧释道世在其传世名著《法苑珠林》中写道:"晋初河州唐述谷,在今河州西北五十里,渡风林津,登长夷岭,南望名积石山,即禹贡道河之极地也,群峰竞出,各有异  相似文献   

8.
正一中华书局点校本《宋史》卷90 《地理六·广南西路·静江府》载:"静江府。本桂州,始安郡,静江军节度。……宝祐六年,改广西制置大使,后四年废,复为广西路经略、安抚使。"~((1))按,此处"宝祐六年,改广西制置大使,后四年废,复为广西路经略、安抚使"的说法和句读有误,应为"宝祐六年,改广南制置大使,后两年废,复为广西路经略安抚使"。宋庭省广西经略安抚使、改置广南制置大使一事,《宋史》卷44 《理宗四》有载:"(宝祐六年春正月)癸酉,罢李曾伯广西经略,以广南制置大使兼知静江府。其经略司官属,改充制司官属。"~((2))又,李曾伯《可斋续稿后》卷1有《广南制置大使到任谢表》。~((3))又,据《慈溪碑碣墓志汇编》载史  相似文献   

9.
唐邺县两治所考附:隋邺县两治所张之唐之邺县县治,较早见载于《元和志》,后,《旧唐书》也载,然二者并非一处。兹分别考述之。其一,《元和志》相州邺县条云:"故邺城,县东五十步。"此言元和时,邺县治位于古邺城西五十步处也。此邺县治至北宋熙宁五年废为镇,即元...  相似文献   

10.
《隋书·地理志》勘误一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书·地理志》清江郡巴山县下注云:“梁置宜都郡、宜昌县,后周置江州,开皇初置清江县,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大业初废州,省清江入焉”。经推敲考证,此条下的“清江县”为“巴山县”之误,“省清江入焉”,应为“省入清江郡”。关于巴山县,《旧唐书·地理志》山西...  相似文献   

11.
河东路平晋军(中华书局校点本,下同)《宋史·地理志》“太原府”条记载:“平晋县,熙宁三年(1070)废入阳曲,政和五年(1115)复”。按《宋会要辑稿》方域五:“平晋县……建隆四年来降,以为平晋军。太平兴国四年改为县,熙宁三年废(入)阳曲县”。《舆地广记》卷18记载同《会要》。《元丰九域志》卷4也载:“建隆四年以晋阳县为平晋军,太平兴国四年废军为县,熙宁三年省平晋县人阳曲”。故《宋志》“平晋县”条下应补入“建隆四年升为平晋军,太平兴国四年废为县”。河北路承天军《宋史·地理志》无载。《宋会要辑稿》…  相似文献   

12.
汪陶,班志汉县,然未确指其所。考汪陶地略,最早见于北魏延昌至正光年间郦道元著《水经注》。尔后至清初顺治年间,历经千余年之久,宋以前地理之书散佚殆尽,余皆不见汪陶地略记载。自康熙初年史海钩沉,迄今330余年,则论争之见并存。兹就此疑案,历考史文,按目缕析,以存稽古辨证之实。  相似文献   

13.
前凉行政地理区划初探(凉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凉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由张轨以河西之地为主建立的一个区域性政权.西汉时,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武帝以其故地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等河西四郡.昭帝时打败西羌置金城郡,合称河西五郡.东汉增置西平、西海、西郡.晋惠帝又置狄道郡.加上陇西、南安共十郡之地.前凉的政区主要是在这十郡的基础上进行分割与增设,对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各政权及北魏、北周的河西陇右政区划分有着很大的影响.由于《晋书·地理志》不载前凉政区,《魏书·地形志》又过于疏阔,使我们难以窥其大概.清洪亮吉作《十六国  相似文献   

14.
巴中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边远山区大巴山南簏,古时称巴州。据《巴州志》载:东汉和帝永元年间置汉昌县,南朝宋置归化郡,北魏延昌三年始置巴州,民国二年改为巴中县。  相似文献   

15.
东魏迁都邺城,学术文化中心转移,北魏太和以来积累的文明成果萃集邺下,为东魏北齐史官制度的发展与《魏书》编纂提供了良好条件,并由此形成了史馆修史与大臣监修制度。大臣监修与史馆修史二者一体,史馆是一专门修史机构,似在宫禁集书省与起居省内,已不同于北魏秘书省之史阁。大臣监修改变了北魏以来秘书监、丞典领国史的传统,入馆修史加兼著作,脱离了秘书著作系统。著作从秘书省游离出来,与集注起居形成更加密切的关系。东魏北齐沿承北魏,置集书省和起居省,北魏以守尚书典注起居,东魏北齐以散骑常侍等侍官监领或撰修起居注。史馆修史与起居集注,造就了《魏书》、《齐书》、《齐纪》等史书。东魏北齐史官制度变化的依据为礼制的修订,唐代礼多因循北齐,故其史馆修史制度亦上承北齐。  相似文献   

16.
富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洛河纵贯南北,西接甘肃省。秦置雕阴县,晋废。隋分置洛交县。查宋人所著《太平环宇记》,得知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始置直罗县,属鄜州。元废县入鄜州。1913年改鄜县。1964年因“鄜”字生僻,始改为富县。柏山寺在富县西一百余华里的直罗镇,周围群山环抱,中间形成一片较平坦的川  相似文献   

17.
成纪自汉置县,四迁而五城。考之《水经注》《括地志》《后汉书注》《旧唐书》等,参以今之地理,汉成纪故城,在今秦安县安伏镇伏家川崖背里临近,汉显亲故城,在今安伏镇政府东南庙嘴左近。小坑川即伏家川。初唐成纪县故城,即今安伏镇政府处之古城。今叶堡镇牌楼村古城,即晋北魏显新县故城。安夷川水即今之显清河。以《括地志》《通典》《旧唐书》参看之,《水经注》及《后汉书注》,只可证晋北魏之成纪或治于今静宁治平域。今叶堡镇金城里古城遗址,即唐宋敬亲川秦州故城。今郭嘉镇贠王川古城遗址,乃开元间成纪所徙之新城,至宋初犹为成纪县治。宋太平兴国间,秦州与成纪已俱徙治上邽,至明初,省成纪县入州。  相似文献   

18.
李援朝 《江淮文史》2021,(2):154-160
民国《阜阳县志续编》有篇《安徽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南公去思碑》,南公,即南岳峻.其碑文如下: 颍郡为皖北要区,旧领七县.改革以来,废府存道,旋道亦废,政设专员区,以资控制,今甫数载.顾专员区之设,系综旧时道府直隶县之性质所组合而成,操军民两政之权,任至重也.  相似文献   

19.
正三国时期有没有海陵县?清道光年间泰州修志,这是争论的问题之一。《道光泰州志》卷一"建置沿革"载:海陵县"三国时废",所载与《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扬州府志》相同。这种说法源出于《宋书·州郡志》:"海陵令,前汉属临淮,后汉、晋属广陵,三国时废,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按:标点依中华书局点校本)当时激烈抨击《道光泰州志》的《泰州新志刊谬》对"三国时废"严加驳斥,认为三国时海陵县不废,废的只是海陵令。《泰州新志刊谬》云:"《魏志》黄初二年张辽  相似文献   

20.
西汉朐衍县城地望考亿里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穆公时,岐、梁山与泾、漆水之北有朐衍之戎,后灭于秦。《汉书·地理志》又载,西汉于此地置县,因处于朐衍戎居地,故称朐衍县。东汉初期县废。由于史书仅记其大致位置,对其县城的县体地望,现代学者很难以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