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赤峰地区汉代以前动物遗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赤峰历史悠久,分布着许多人类活动的遗迹,而且赤峰地区还是我国北方发现动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收集了截至2004年 3 月之前公开发表的共 100 余篇有关赤峰地区汉代以前的考古资料,对其中动物遗存资料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赤峰地区汉代以前动物种属的变化以及动物遗存的分布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切入点,综合以往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成果,对旧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这一地区人类生存方式、生态环境以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深讨。一、赤峰地区自然地理状况  赤峰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西临锡林郭…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白金宝遗址1986年发掘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进行了动物种属的鉴定与描述、骨骼上的人工痕迹分析、骨角蚌器的工艺流程、生业模式分析和生态环境等项研究,可以确知当时居民的生产、生活、经济结构、手工业的技术水平以及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等信息,为进一步全面了解该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小哺乳类动物与生物进化、生态环境的推演、地质时代、地层划分的关系,讨论了小哺乳类动物在博物馆的收藏展览,未来的研究和工作中的意义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贾晋强 《神州》2012,(14):239-239
论述了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不当对生态环境乃至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负面影响,强调了农业工程研究和实施与生态保护要注意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存环境,提出了保证农业工程研究实施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山茶》2011,(5):177-177
《华夏地理》杂志携手央视《动物狂欢节》栏目,面向广大摄影爱好者征集和动物有关的摄影作品。凡表现动物(既包括野生动物,也包括宠物等)的生存状态、人与动物、动物与自然环境、动物趣闻等等.均在征稿之列。力图用生动的影像反映人与动物、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何锟宇  颜劲松  陈云洪 《四川文物》2006,(6):42-50,I0002
2000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成都市商业街抢救性发掘出战国早期偏晚的一大型多棺合葬的船棺墓葬,除出土铜器、漆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外,数量众多的动物骨骼出土也为研究成都平原当时的动物资源、生态环境、饮食结构和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7.
麝与獐有颇多相似处,致使古今文献记载都有将“麝”误称作“獐”现象,进而造成一些研究历史时期动物分布与变迁学者的失误。文章在考证文献记载相关物种的时空基础上,综合麝与獐不同的形态特征与空间分布,尤其是生态环境变化与古今延续等相关情况,对历史时期麝与獐的分布进行研究与鉴别,提出此二物种既有各自的单纯分布区,也存在同域分布现象,并划分出这些区域。  相似文献   

8.
秦岭地区古代兽类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岭是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 ,东西长约 16 0 0公里 ,南北宽约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不等 ,据有甘、陕南部和豫西及鄂西北一小部分。是中国大陆两大动物区系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分界带 ,动物种属成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混杂性和复杂性。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证明 ,在春秋战国以前 ,秦岭曾经是两大界许多珍稀兽类和凶猛兽类的栖息繁衍的乐园。由于生态环境变化 ,主要是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 ,使一些热带动物犀牛、象逐渐在秦岭周边地带灭绝。然而自秦汉直到清代中叶 ,由于秦岭仍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 ,许多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鹿以及熊、虎、野猪等仍大量生存。十八世纪中叶起 ,数十万计的移民进入秦岭腹地 ,砍伐森林 ,破坏植被 ,开垦耕地 ,使百兽丧失栖息的环境 ,再加以滥捕滥猎 ,致使秦岭众多珍稀动物和一些猛兽的分布稀疏 ,数量减少 ,以至于物种灭绝。这是中国历史时期一起严重的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9.
中国脆弱生态环境分布及其与贫困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运用脆弱生态环境成因指标划定了我国脆弱生态环境的分布范围,并对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进行了相关分析。结论是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的大小因不同地区的不同工业(包括农村工业)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农业比重和不同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而不同。根据不同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关系不同的特点,提出要因不同地区而区别对待其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丝绸之路石窟壁画中有许多关于动物形象的描绘,其原因是佛教原始思想把人和鸟、兽、虫、鱼同等看待。新疆石窟壁画中有许多以动物为题材的本生故事,其最终意义是警示世人,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些动物画显示了新疆古代艺术家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艺术水准。通过壁画中出现的动物,还可以了解当时新疆地区的自然实情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动物考古学是利用动物学的相关知识来研究古遗址中出土动物遗骸的一门学科,其研究范畴包括复原古代的生态环境、探讨动物与人的关系,分析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行为、社会结构和文化面貌等方面的问题.动物考古学开展较早,关于欧美的动物考古学简史已有学者进行过总结①,随着研究的深人,近年动物考古学又有新的进展②.中国学者在上世纪20年代以来就注意收集动物化石或骨骼的资料,并开展了相关方面的有益研究.近年,中国的动物考古开展较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云南西山龙门天子庙遗址是发掘于滇池西岸的遗址,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遗存。这批动物骨骼遗存总数五千余件,包括哺乳动物类、鱼类、鸟类、软体动物类骨骼,并可细分为二十余个种属。本文将利用天子庙遗址中所出土的动物骨骼,通过对动物个体及种群的统计和分析,以推测当时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以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对遗存中动物骨骼的研究,可以对复原这一区域古代居民的生活图景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动物考古学对于重建古代居民活动范围附近的生态环境以及古人类动物资源利用方面的行为信息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动物考古学方法难以鉴别缺乏明确形态学鉴定特征的动物考古材料和动物制品。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zooarchaeology by mass spectrometry,ZooMS)利用蛋白质酶切后肽段的一级质谱分析对动物遗存进行种属鉴定,是古蛋白质组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本文介绍ZooMS的原理、方法以及研究进展,希望促进ZooMS技术在国内考古学界的应用。同时,该技术在现代食品、药品、保健品、皮草和海关缉私等相关行业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尹家窝堡遗址是辽金时期的制盐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动物骨骼遗存,总数达3439件。包括软体动物类、鱼类、两栖动物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类骨骼,此外还出土了大量骨、角、蚌制品。对该遗址2015年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个体及种群的统计和分析,探讨该遗址居民的生业模式和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为复原这一区域古代居民的生活图景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5.
科考途中多艰辛 此次神农架之行给追踪组的任务,是对盛传有奇异动物的地区进行内容包括生态环境、地形地质、考古和野生动植物的实地考察,并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采食种类、分布区域进行分析,为后期重点考察奠定基础。 5月下旬一天清晨,连续三天的阴雨终于停了,天色放晴。6点半,一大锅面条、一颗包菜再加两勺猪油解决了科考队员的早餐。四名跟踪组成员趁着早凉,轻装向东南方走去。此去的考察区域是燕子垭东南的贺家  相似文献   

16.
对黑龙江省依兰县倭肯遗址2016年发掘出土的动物骨骼遗存进行整理,遗存共出土各类动物骨骼263件,可鉴定属种至少达15种,包括软体动物、鱼类及哺乳动物的骨骼。对动物的属种、骨骼表面的人工痕迹及骨角制品进行了鉴定与分析,并据此探讨该遗址居民的生业模式及手工业发展水平,复原遗址周边的生态环境,为进一步了解该地区的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7.
<正>狍,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偶蹄目、反刍亚目、鹿科、狍属,又叫矮狍、野狍等,是一种珍稀的野生鹿科动物。狍分布于整个欧亚大陆的中部和北部。在我国分布于东北区大兴安岭亚区、长白山地亚区、松辽平原亚区,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  相似文献   

18.
鹿石是大部分表面雕刻有以鹿为主的动物形象和武器工具形象的拟人化石柱,因雕刻的动物形象大多数是有固定造型特征的鹿(俄罗斯学者称之为风格化的鹿),因此把这类石柱统称为鹿石。鹿石主要分布于蒙古共和国,其中西部省份分布最密集。与蒙古接壤的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以及图瓦和阿尔泰地区、中国的新疆地区有少量分布,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东部、俄罗斯东欧部分以及西到德国易北河流域也零星分布极少量与鹿石类似的石雕像。鹿石常竖立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境内岩画丰富,每个岩画点基本都有动物形象。从西北端的阿克塞、肃北,到河西走廊东端的景泰、平川、靖远等地,境内岩画上出现的动物形象有牦牛、北山羊、盘羊、岩羊、马、狗、狼、虎、豹、骆驼、貘、鹿、蛇、石鸡、飞雁、鹰、燕等数十种。这些动物的地域分布有其自身的特点,对于甘肃省内岩画中动物形象分布的考察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琼  李梅 《史学集刊》2008,(3):78-85
边疆民族地区长期存在的瘴气与生态环境有密切联系,其分布区域随自然生态要素的改变而变迁.随着清王朝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统治的加强,很多瘴气密布的地区得到了开发,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迁,瘴区范围从腹里地区向丘陵及深山河谷区退缩.瘴气密集的潞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流域以及滇中、滇东北的金沙江河谷区、滇黔交界区也出现了瘴气减弱退缩的现象.瘴气区域的变迁反映了生态环境变迁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