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倩 《文博》2023,(4):39-48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考古材料,对陕北高原汉代墓葬的形制及主要随葬品进行类型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将陕北高原汉代墓葬分为五个时期和四个区域,并总结各期及各区的文化特点和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
墓葬是安置死者遗体的特殊建筑,是我们了解古代丧葬思想的重要媒介。汉代是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形成的重要阶段,本文主要以汉代墓葬为例,就如何真实客观地释读墓葬信息进行探讨,论证了古代墓葬的诸多性质,如神圣性、象征性、礼仪性、等级性、安全性、时代性,并希望通过以上论证,解析中国古代墓葬制度演变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西安地区汉代墓葬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安地处关中平原的中部,自古素有“帝王之州”的美称,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王朝建都于此,历时一千零六十余年之久。作为周、秦、汉、唐时期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周围分布有相当数量的古文化遗存,尤其能够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状况的墓葬分布更为密集。本文拟对历年来长安城周围发现或发掘的汉  相似文献   

4.
试析徐州地区汉代墓葬的车马陪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州地区汉代墓葬的车马陪葬是其埋葬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同的置放方式和表现形式,二者的不同表现出时代特征的不同及墓主身份的差异。徐州汉代墓葬的车马陪葬是男性墓主的特权,女性墓主不能拥有,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墓主升仙的需要。另外,画像石中的车、马及车马出行图等画像并不可能是车马陪葬的代替品。  相似文献   

5.
王玮 《黑龙江史志》2014,(14):22-23
汉代是汉民族完整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当时的政治制度、专业学科、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等,不但互为影响、互为利用进而共同发展,也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的整个中国社会。其中与社会人息息相关的民居建筑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它不但对整个中国的建筑史影响极大,也影响着人类生活中的另一种特殊建筑——墓葬。汉代人们不但注重阳世生活的质量,也同样在意肉体死亡后的归宿。对生命的眷恋使得视死如事生的观念在当时十分受推崇,这一思想也真实的反映在对阳宅与阴宅的建造上面。  相似文献   

6.
2000年8月,许昌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基本建设在许昌市仓库路发掘战国、汉代墓葬58座,出土陶、铜、铁器199件,为研究许昌地区战国、汉代墓葬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
张卓远 《华夏考古》2013,(1):126-133
我国的砖石结构墓葬起源于东周,西汉中晚期后日渐成熟并流行。木结构技术在西汉早期墓葬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西汉中晚期仍对墓葬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东汉中晚期,随着我国墓葬结构技术的发展,砖石墓葬又吸收木结构技术的合理因素,使画像石墓的细部结构和室内装饰具有很强的仿木结构倾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对河南省境内目前发现的汉代仿木构墓葬的建筑形式进行了类型学的探讨,主要包括了仿木构墓葬的类型、历史分期等,最后分析了河南地区汉代仿木构墓葬的建筑特征和技术成就,进行了建筑学的总体论述。  相似文献   

9.
汉代,相当数量的中小型墓葬有排水设施,既有墓外排水沟,也有由墓室内向外延伸的排水沟,每一类又包括多种不同形式。排水沟的分布地域特征明显,与自然地理环境相结合的特点突出;使用时代贯穿两汉,不同时期又具有各自的时代特色;对应墓主的身份等级多样,但均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砌筑方式较为多样,既有统一性,也有特殊性,综合体现出汉代墓葬排水沟的逐步发展和不断推广、普及,反映出墓内防排水及保护墓葬的目的和需求,对研究汉代中小型墓葬的发展和演进具有相应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焦天龙 《华夏考古》2019,(1):103-113
在汉代考古学史上,中山国王陵和贵族墓葬的发掘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山国的考古发现,为从区域的角度来探索汉代社会的很多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在汉代的墓葬制度、艺术创新和区域互动等问题上,中山国的考古材料既有一般性,又有特殊性。这些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时代变迁,揭示了文献失载的汉代社会、技术和艺术品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两汉诸侯王墓出土葬玉及葬玉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玉文化发展进程中,两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玉器的神秘作用在经历了新石器时代和商周的发展之后达到了巅峰。汉玉的一大特色是走向极端迷信化的葬玉,而这也是玉器神秘化在汉代达到巅峰的标志。这之后的玉器,佩玉逐渐融入了现实生活,葬玉逐渐消失,进入了中国玉器发展的新阶段——世俗化发展阶段。因此可以说汉代是葬玉的黄金时代。  相似文献   

12.
陇县原子头遗址位于陇县县城西北约2公里,千河及其支流北河相汇处的二阶台上(图一),南距千河1000多米,东北至北河400多米,西依当地人俗称的青龙山。台地下为现在的原子头村,民居绕台地南北排列。遗址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0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形成缓坡状,是古代人类居住的理想场所。为配合宝中铁路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3.
1999年3月12日至4月8日,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为配合城南马庄渚河桥建设,对发现的8座汉代墓葬进行了清理,出土了一批陶器、铜器、铅器等随葬品,据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分析,这批墓葬的年代为西汉中期至西汉晚期。  相似文献   

14.
西汉诸侯王死后使用玉衣敛葬是其身份地位的体现,也反映出保护尸身,以求不朽和追求升仙的丧葬思想.综合考察,西汉诸侯王墓的敛葬玉衣具有继承和发展特点,并日趋完善.西汉诸侯王墓使用敛葬玉衣具有相对严格的制度,异姓诸侯王及谋反的同姓王一般不用玉衣敛葬,而使用者的分级制度也在西汉中期逐渐确立,这与以往的认识有所不同.与敛葬玉衣相配套,西汉诸侯王墓还使用其他一些敛葬用玉,但基本是以玉衣为主,其他为辅的使用原则.  相似文献   

15.
对徐州有影响的汉墓出土玉器进行分类及功用上的论述,打破过去单一从功能或造型的分类法,而是运用以功能用途和造型规律相结合的分类方法。这样分类可以帮助人们全面地认识玉器文化的内涵,也为研究徐州两汉文化提供了系统的实物论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罔南方地区汉墓的发现与研究情况,将其历史分为三个阶段,概括了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作者对汉墓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和新的发展空间做出了自己的诠释。  相似文献   

17.
从满城汉墓出土文物谈灿烂的汉代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的墓中出土了上万件文物,这些文物是汉代历史文明的载体。本文撷取满城汉墓出土的数种文物标本,通过对它们所蕴含的历史、科学信息的分析介绍,以窥汉代灿烂文明之一斑。  相似文献   

18.
东汉“天禄、辟邪”刻字分别见于宗资和州辅墓前石兽。依据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汝帖》“天禄、辟邪”刻字是以宗资墓前石兽膊间拓本为底本,又摭拾了州辅墓碑间残剩十字摹刻入帖,因此《汝帖》辑存了古碑书法善之善者。  相似文献   

19.
20.
梳妆用具是人类崇尚美的物证之一,也是一个时代审美趋向的局部反映。本文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梳妆用具制作装饰艺术的分析,找寻汉初人们审美活动的踪迹,并从中揭示其所呈现的审美趋向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妆扮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