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富彬 《神州》2011,(6S):15-15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赏识、表扬、鼓励在课堂上热闹极了,真乃是“课改潮中说教育,听取掌声一片”。一时间,广大教师视表扬为灵丹妙药,笃信只要让学生吃上这剂良药就可以根除犯错顽疾,似乎表扬越多,带来的教育效果就越佳。诚然,表扬是一种易于使用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但我们对违纪犯错的学生视若不见,置之不管,错误的东西不加制止,班中又何谈正气之风。再说,新课程理念也没有抛弃批评,因此,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更应讲究批评的艺术和艺术的批评。  相似文献   

2.
袁富洪 《神州》2011,(9S):25-25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待学生我们主张多鼓励少埋怨、多表扬少批评,这股风甚至已蔓延到了课堂,在公共场合大家都忌谈批评惩罚,总觉得这样的说法和做法不太符合当今教育思想的主流。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对犯错误的学生难免不用到批评这种教育方法。因此,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讲求批评的艺术,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葛威 《南京史志》2009,(5):32-32
时下,学生违纪现象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校园伤害事件也屡屡发生,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一个重要原因是正面教育、赏识教育成为教育的亮点和主流,“惩戒教育”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教师谈“惩”色变。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学生被“宠”坏了,部分学生自私冷酷,个性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有的学生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很让人痛心。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呼唤为惩戒教育“正名”。  相似文献   

4.
邹雨育 《神州》2014,(18):135-135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良好的个性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个性的培养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本文在阐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个性培养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个性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培养的对策,希望带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赵贵书 《神州》2012,(16):89-89
新课程标准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数学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出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  相似文献   

6.
刘福会 《神州》2011,(8S):9-9
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有“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说法,咋一看,这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作为教育发展的今天看来,——良药治病不一定苦口,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新课程理念下的许多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他们更善于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顺应学生个性发展,采用顺耳忠言教育学生,鲜活生动的事例激励学生,温馨高雅的坏境熏陶学生……它比“逆耳忠言”有效得多。“顺耳忠言”让人如沐春风,内心会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7.
杨炎芬 《神州》2011,(6S):16-16
批评,是教师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实施教育最多的班主任,批评虽然是不可缺少的,只用正向激励和积极的赏识,远远不能满足各类学生的成长需要。因为人的一生并不是直线发展的 ,必然有起有伏,有得有失,所以需要针对性的表扬和批评伴随,而且,合理、适当及时真诚的批评,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李爱玲  赵连闵 《神州》2011,(8S):144-144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奖励与赏识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性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得到肯定、得到表扬也是学生们的正常心理,这说明学生有上进心。对学生恰当地、积极地使用奖励比消极的批评、惩罚,其教育效果要好得多。但对孩子的表扬和赏识也并非是多多益善,它也有使用的禁忌规则等。所以,教师对待学生和父母对待孩子的表扬一定要适中,一定要掌握好“火候”,把握好轻重。表扬要讲究技巧,要有艺术,做到顺其自然,让听者觉得舒服,而说者也是发自内心,不虚伪。  相似文献   

9.
袁静 《神州》2012,(19):258-258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育应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新课程对课程结构的选择,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改革的实践最终将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上。由此可见,个性化教育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相似文献   

10.
罗香兰 《神州》2012,(19):126-126
在我们农村中学,学生学习英语相对来说是困难的,没有语境,没有说的习惯,更没有老师随意“夸学生”,即赏识。多年来的英语教学,让我深深地感觉到,教师有没有“慧眼”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肯定至关重要,可以说“赏识”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认为要真正让“赏识”走进英语课堂,首先要改变几个观念:  相似文献   

11.
个性教育、个性发展是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本文针对当前个性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对个性教育概念、特征的诠释及我国个性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实施个性教育的措施,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武玉江 《神州》2012,(18):329-329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当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而当一个班集体没有建立起优良的班风、学风,没有取得喜人成绩时,许多班主任却怨这怨那:学生太坏啦,班干部不得力啦等等,有的班主任说:“天天讲纪律,讲规范,为什么总不能改变班里的歪风邪气”,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单靠反复强调,天天批评这,批评那,就能建立进来吗?在对待学生的问题上,我认为班主任应该向农民学习,不要一味怨学生,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我认为采用赏识教育就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下面具体谈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采用赏识教育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3.
次仁顿珠 《神州》2012,(19):298-298
有这样一句话:“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可见,同伴之间的影响有时远远超过了教师的说教。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完整人格培养、个性充分发展,是21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共同趋向。  相似文献   

14.
乔鹏 《神州》2011,(1X):149-149
赏识教育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进步与成功予以重视和赞扬的教育。可见,它面向的是不同层面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起点开始,去体验成功,实现自我。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所面对的群体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高峰,存在的差异也相对较明显。运用赏识教育去正确地对待学生,调动体育后进生的积极性,对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莉 《神州》2012,(9):75-76
新形势下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这是建立在人的心理需求和人的社会性特征基础上的,孩子也是如此。赏识教育就是老师如果学会尊重孩子,赏识自己的学生,便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古往今来,自尊、自信被看做是成功的秘诀。一位哲人曾说:谁拥有自信,谁兢成功了一半。  相似文献   

16.
简维 《神州》2012,(1):17-17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但见赏识、表扬、鼓励在课堂上飘来荡去,真乃是“课改潮中说教育,听取掌声一片”.一时间,广大教师视表扬为灵丹妙药,笃信只要让学生吃上这剂良药就可以根除犯错顽疾,似乎表扬越多,带来的教育效果就越佳。诚然,表扬是一种易于使用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但我们对违纪犯错的学生视若不见,暨之不管,错误的东西不加制止,班中又何谈正气之风。  相似文献   

17.
李树珍 《神州》2012,(9):288-288
以创新力培养与个性化教育的因果关系作为逻辑起点来认识地理教育,其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发展。因此,在进行中学地理教育的过程中实现个性化教育,对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进而言之,学生个性的全面充分和健康发展将对中学生整个生命过程产生极强的示范、迁移和辐射作用,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持久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张华 《神州》2011,(5S):100-100
“数过”,是指批评人的过错;“奖长”,是指褒奖人的长处、优点,“数过”与“奖长”均是教育人的手段。但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褒奖、鼓励往往比批评更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唐俊杰 《神州》2012,(22):12-12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教育也主张“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自主”绝不是放任自流,“张扬个性”也绝不能让孩子丢弃纪律、道德与责任。我们的教育目标首先是“成人”教育,再是“成才”教育。“成人”教育的内容涵盖了人性的“真”、“善”、“关”等方面。反映人性善的感恩,是文明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一一会感恩,才会从善;会感恩,才会尊重、理解、宽容他人;会感恩,才会热爱生活!因此,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同时,教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20.
步九红 《神州》2012,(9):366-366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兴衰。系于教师。”面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我们到底如何去培养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才能适应本世纪的发展需求?应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长期以来,大部分中小学教师既在做“奴隶”又在做“主人”。他们一方面在做教学内容的奴隶,一个劲的崇拜教材的权威,竭力强调教材的神圣;另一方面又在做学生学习的主人,努力把自己所理解的知识点灌输给自己的教学对象,惟恐完成不了“授业”的大任,长此以往,使得一部分学生的个性都被扼杀。但扼杀者也不知道,他们以为这是一种帮助,是一种启迪。正是这种启迪,这种帮助造成了本不该造成的个性发展。因此,陈旧的教学方式是该结束了,应还给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而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