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隋洋 《神州》2011,(5X):252-252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要变革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精神是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徐海彦 《神州》2013,(15):124-124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以下简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的评价。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3.
索振红 《神州》2013,(31):124-12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难看出:语文课程标准与课改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强调的是要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学生。这一切,都应当在我们日常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相似文献   

4.
时下我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的快速变化,因而职业教育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学习内容,也应随之不断的调整,来适应这一变化,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中职语文课程。实践中关键在于把"如何将书本知识迁移为学生的实际能力"、"如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作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思考方向,以学生为主,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不断尝试创新!  相似文献   

5.
袁永康 《神州》2011,(7X):83-83
新课程倡导素质教学,关于“素质教育”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走了样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一样,被学生、老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广泛批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学生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本文就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武海斌 《神州》2012,(21):272-273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其全面、主动发展的教育。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与主要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语文教师在有限的时空中,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进入新世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又明确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立了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
滑丽艳 《神州》2011,(9):64-64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课堂之外关系到如何巩固消化所学知识的语文作业这一环节当然也不能被忽视。  相似文献   

8.
韩书艾 《神州》2013,(19):159-159
团队精神是时下青少年欠缺的一种精神,因为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彼此个性过于张扬,导致个人主义泛滥。而团队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它冲破了传统教学理论的藩篱,对教学过程给予了重新界定,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谈谈我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裴娟 《神州》2012,(7):25-25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应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翱翔的空间,让他们在知识的天空里展翅高飞。营造一个合作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一个探索的空间,任其畅谈雄辩,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10.
贾建芳 《神州》2013,(20):78-7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并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近年来,我们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以现代技术教育为手段的教学给语文课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1.
罗秀萍 《神州》2012,(22):57-57
面对新的课程标准,语文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一、对观念的挑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再一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些体现了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崭新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界的一种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王兰 《神州》2012,(3):129-12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探讨和实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探究性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切磋学问,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范永法 《神州》2012,(16):75-75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艳芳 《神州》2013,(6):70-70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提了出来。学生的开拓创新、大胆探索、思维活跃与教师的启发、引导有着密切关系。中学语文教师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下大工夫培养和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牛峻岭 《神州》2012,(18):72-7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那种单一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探讨和实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探究性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切磋学问,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赵庆友 《神州》2011,(4X):99-9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应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那么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培养呢?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写读书随写。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并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近年来,我们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以现代技术教育为手段的教学给语文课注入了新的活力,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8.
“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它是一种学习形态,是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并列的语文课程阶段目标的五个学习领域。它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胡兴安  张家明 《神州》2012,(4):34-3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言交际表达,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说话体验与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语言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本着这_精神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质,切实转变观念,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在学习课改,推行课改、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特把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20.
胡继春 《神州》2013,(18):85-85
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带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课改的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努力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使语文课程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