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高扬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  相似文献   

2.
孟百莹 《神州》2013,(20):109-109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具体途径有三:  相似文献   

3.
谢国富 《神州》2012,(14):98-98
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自我发展完善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优秀人才。中学语文教学是"美"的教育,教师要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语文教学的现实情况,以语文的辞文之美、思想之美、气骨之美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塑造学生人格品质,为推动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吴瑷敏 《神州》2013,(31):111-111
人格是个人独特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人本性、特殊性。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接受各种教育的逐渐形成的一种品质。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5.
韩金亮 《神州》2012,(19):74-74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6.
李爱菊 《神州》2012,(9):420-420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7.
杨南 《神州》2011,(7X):103-103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8.
段丽芳 《神州》2012,(3):77-77
人格是人的个性特质品格,人的尊严,人的立身之本。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子心更改造和品格建塑的教育,是教育者针对青少年素质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与方法对膏少年施加影响,促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特定的年龄段和即将承担的社会责任,决定了思想政治教学必须要考虑到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性。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学生人格塑造是适应现代教育观念转变的需要,推崇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并举,在素质教育中突出德育教育是加强人格教育的基本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并循序渐进塑造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9.
马明俊 《神州》2011,(8S):123-124
一、营造创新氛围,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教育实质就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构建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李国慧 《神州》2013,(1):90-90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材料丰富而生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较之其他各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而且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耳闻目染,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  相似文献   

12.
赏识教育是一种新兴的、科学的教育方式,它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是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从赞扬的角度出发去鼓励学生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赏识教育的作用与地位更为明显,但是由于目前教学制度和教学体系的不完善,使得其在教学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就赏识教育概念进行分析,提出了其在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原则。  相似文献   

13.
赵国静 《神州》2011,(9X):122-122
语文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且是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教育者应灵活运用各种有效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中学语文教育要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学生鲜明个性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  相似文献   

14.
游欢 《神州》2012,(13):26-26
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他们成长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多年的探索、思考,我感到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在培养学生健康身体的同时,有效地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5.
无忌 《神州》2010,(11):23-25
每个国家都商自己的文学经奠,但经典可并不是每个国家选取语文教材的唯一标准。美国人将流行文学引入语文教材,法国人考虑引进电影,德国人强调公民教育……“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只要出于教化目的,同时有助于塑造完整的灵魂和独立的人格,就是成功的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6.
今天,当我们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观来规划和实施人才战略时,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与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对语文教育的定位,我们虽一贯偏重于审美教育,但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的传授、理性的分析,而对其道德教化、完善人格的意义却认识不够。语文课堂死气沉沉,语文学习枯燥乏味。因此,笔者从“变理性讲析为感性阅读”“变知识传授为情感熏陶”“变规范答案为彰显个性”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走进语文教学的春天。  相似文献   

17.
李改梅 《神州》2012,(4):53-53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二者始终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人物形象中悟出审美之道,完善人格,净化心灵。  相似文献   

18.
马娜 《神州》2011,(2X):61-61
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感觉到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作文知识的传授,也是语言艺术的演示,同时亦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审美教育,把作文的人文性、实用性和工具性有机统一起来。"以学生为本"是搞好作文教学的基本要素。归根结底,作文教学还是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塑造自身人格,实现人本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20.
回顾新中国60年法治思想与法学教育发展,两者具有划分阶段一致性的特点,即共同经历了开创时期、中断时期、恢复时期和繁荣时期四个阶段。法学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之一,新中国对法学教育在法治建设中重要性的认识有一个逐渐明晰化、具体化的过程。同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考察,法学教育为法治思想培育了法律文化基础。转换角度分析,法治人格的塑造是法学教育的目标,新中国在明确法治人格含义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着塑造法治人格的法学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