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衮克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圣经学者之一。通过鉴别口传文本的文体形式及这些文体与古代习俗生活场景的关系,以追溯这些口传文体的源头与历史生活场景,衮克尔重构了被威尔豪森所忽视和否定的上古世界,创建了著名的形式批评学理论。由于对文本的文体和语言形式分析相对确定性和有效性,形式批评的方法到现在仍被西方学界广泛运用。衮克尔之后,冯·拉德与诺斯将形式批评学成功运用到传统历史的重建中。通过辨认文本叙事的最初原型从而辨认出古老传统历史的源头,进而考察这一最初原型在不同历史场景中的变迁以重建传统历史的历程,冯·拉德与诺斯开创了传统历史批评学派,主导圣经学界达二三十年之久。虽然存在诸多问题,但形式批评作为一种有效的科学方法,在古史重建领域仍有广阔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姚兵 《神州》2014,(12)
本文简要介绍了《圣经》及其翻译,《雅歌》的文体特点以及目的论的概述,并以目的论视角,通过对比分析《雅歌》三个英译本和四个中译本,探讨了《雅歌》中比喻的汉译。  相似文献   

3.
张璐 《丝绸之路》2013,(2):122-126
《圣经》凝聚了古犹太——基督教文化的精髓,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文学巨著,它包含有多种文学体裁,其中诗歌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旧约中的《诗篇》在基督教崇拜中极为重要,是《圣经》中与音乐关系最为密切的篇章。文中收录的圣经颂赞歌均以《诗篇》为创作文本,歌曲节奏简洁朴素,音乐旋律空灵神圣,将歌唱者对上帝的赞美引向极致。本文将文学批评方法和音乐曲式作品分析手段结合起来,对颂赞歌的诗化美、旋律美、唱腔美及颂赞歌的美学功用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司景方 《沧桑》2009,(4):237-238
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来详细探讨词的文体意义,既中性文体意义的词与基本词汇、带有正式文体意义的词、带有非正式文体意义的词、新词语和古词语、地方方言和社会方言等来阐述词的文体意义。通过对词汇文体色彩的分类阐述,让大家对词汇的文体色彩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在实践生活中对具有各种文体色彩的词汇的不同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圣经词汇作为其语言精华,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中西文化存在的较大差异使得英语圣经词汇的汉译成了翻译的难点。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就是翻译意义,尽可能使原文与译文在功能上相似,在指称、言内、语用意义上相符。本文从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入手,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来探索和合本英语圣经词汇的翻译策略,既能准确传递原文中圣经词汇的信息,还能使译文更易为人接受。  相似文献   

6.
地方志的文体,一致公认和强调的是语体文、记述体。但地方志在内容上是百科全书,在编纂上使用多种体裁,具有多个属性与多种功能,这些特性决定了志书仅用记述文体是无法完成的。新编两轮志书,是记述文体、议论文体、说明文体、文学体、应用文体等的综合运用。虽然记述文体是最主要的文体,但其他文体也有广泛的运用,并且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应该突破地方志记述体的束缚,充分认识各种文体在志书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地方志是以记述文体为主、多种文体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7.
《圣经》与西欧史学徐波西欧文化有两个历史传统:一个是希腊、罗马的古典传统;另一个是基督教的中世纪传统。《圣经》作为基督教文化的支柱,对西欧观念形态的方方面面都有重要影响。本文拟就《圣经》对西欧史学的影响作一简要论述,以求引玉之效。一探索《圣经》对西欧...  相似文献   

8.
《但以理书》是犹太教圣经和基督教《圣经》中的名篇,属文集部分启示文学类文献。《圣经》中的"人子"概念(7:13,本文所引《圣经》为香港圣经公会2005年出版的新标点和合本/新标准修订本)最早出自该篇,因此素来为教内人士所重视,被视为预言耶稣基督降临的最有力证据。除了其神学重要性外,《但以理书》的史学意义也不容忽视。当然,作为启示文学,《但以理书》虽然以新  相似文献   

9.
昭和22年太宰治发表的《斜阳》在描写二战战败后的日本社会的同时,融入了《圣经》思想来歌颂女性的解放,并结合了《圣经》来塑造人物形象。本文将深入考察《斜阳》这部作品与《圣经》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太宰治对《圣经》的独特理解,以及所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邵凤丽 《民俗研究》2024,(2):5-15+157
“礼仪文体”是指在各种国家礼仪和民间礼仪实践中被使用的文体形式。“礼仪文体”因礼仪需要而产生,以服务礼仪实践为根本目的,具有显著的应用性、展演性。明清时期地方家族组织在举行祭礼时,多选择使用《仪礼》《家礼》等儒家礼仪经典“请神来享”的祝文。20世纪80年代以降家族重建,其祭礼所用祭文虽然也重视文体传统继承,但文本内容呈现出多元叙事特征,而展演形式亦具有与时俱进特色。从礼与俗的关系视角看,民众运用“礼仪文体”,既受到礼仪传统框约,又基于现实需求而予以调适,已经形成了新的礼俗表现形式,可视为中国历史上“礼为俗用”传统的当代延续。  相似文献   

11.
自十六世纪末以降,天主教一直持续不断地在中国出现.然而,第一部天主教的圣经全译本却是在1953年才得以印行,而新教的多种译本早在十九世纪就已经可以见到。马歇尔·布鲁姆霍(Marshall Broomhall)在其所着的《圣经在中国》一书中,对天主教圣经译本之阙如深表诧异:“当我们回想起耶稣会士曾翻译过诸如托玛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这类著作,  相似文献   

12.
晚清传教士从基督教文化的普遍主义出发,试图以《圣经》为基准,在中国典籍中爬梳中国上古史,索隐、比拟及调和中外历史文化,借此打破中西文化的沟通藩篱,以证明《圣经》的权威性及其普世价值。其中既有对比中国历史文献记载与《圣经》记载的暗合之处,也有对中国上古时期之上帝的信奉文献的爬梳,同时也涉及到中国上古人物与《圣经》人物的比拟论说。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方志艺文志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其分类体系主要有四部分类法,经籍、金石、艺文三分法,文体分类法,时间顺序分类法,文体、区域、时间相结合的分类法等。每一种分类体系的存在都有其特殊原因。清代方志艺文志的类目设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通过新增、删减、更易名称、调整类目位置及隶属关系等方式规划设立自己独特的类目体系。  相似文献   

14.
吕祖谦编选的《宋文鉴》一书,流传甚广,影响巨大,不但具有“存一代文献”的文学史料价值,更在具体的选文之中增入了多种新兴文体。题跋文能够于《宋文鉴》中单独立目,录文选篇,这在题跋文体的发展历程中,具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宋文鉴》的题跋选文,为后世题跋文体的理论总结与创作实践,提供了经典的范本与模型。吕祖谦本人创作的题跋文数量虽然不是很多,却有力的支撑起了其对两宋题跋文体的理性认识。正是因为有着具体的创作实践,使得吕祖谦的题跋选文全面且丰富,也正是因为有着题跋选文的编辑实践,使得吕祖谦的题跋文创作达到“衔华佩实”的文学成就和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著作,也是世界文学史的一个奇迹。《圣经》的汉译活动在中国也是相当活跃的。以严复翻译《马可福音》片断为标志,圣经汉译呈现了文学化的趋势。本文将运用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从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方面对严复翻译的《马可福音》片断及和合本圣经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6.
史晓云 《神州》2014,(14):18-18
本文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圣经·旧约》中亚当和参孙的悲剧进行分析,从而说明其悲剧所具有的普遍性和相似之处:他们的身份高贵,在犯了相似的错误(即轻信女人和违背与耶和华之约)之后,命运由顺境转入逆境。  相似文献   

17.
鲁琢所编《赋学正体》从文体特点入手将赋分为四体(骚赋、古赋、文赋、律赋),并追本溯源,为它们找到了共同的根源——屈骚,四体之赋分别继承了屈骚中不同的特点,从而蔚成大国。《赋学正体》产生于古、律各体赋之创作及具有新创的赋学理论皆十分兴盛的乾隆朝,其将四体之赋渊源归于一处的做法,实质上是对"因时代高下"与"祖骚宗汉"的赋学批评观的反拨,将各体之赋置于平等的地位,更为客观地考察并揭示其文体特点。而他在"韵语杂体"一卷中将十四种韵文文体与赋画境,显示出其所持的狭义的赋体观,仅有导源于屈骚,以赋命名,文体特点合于其所分四体之赋的韵文才能被称作是赋。而从他"间採名篇"的选赋标准及赋后之论中可见他于古厚醇雅的赋作的推崇。而鲁琢对历史发展中各体之赋的变化缺乏关注,则是其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以《影梅庵忆语》、《浮生六记》等为代表的“忆语”文是清代文人记录私人琐屑生活的回忆性文字,然其文体应归属于小说还是散文,学界仍颇有分歧。而文体分类的主要依据是艺术表现和内容特征。本文认为“忆语”文在内容上具有纪实性、生活化、文人性、私密性等特点,当属于回忆性言情散文。  相似文献   

19.
宋立宏 《世界历史》2007,27(6):136-139
自19世纪早期始,西方对《希伯来语圣经》(传统的基督教术语称为“旧约”)的研究就出现了一个历史转向:重构古代以色列人之兴起、他们在王国统一和分裂时期的成长壮大以及第一圣殿被毁(公元前586年)后犹太流散之出现的这段历史,成为《圣经》研究中的显学。时至今日,尽管《圣经》研究领域因为文学理论、人类学、社会学、女权主义、解释学等方法的引进而新见迭出,  相似文献   

20.
<正>事物是文章反映的内容,文体和文风是文章反映事物的表现形式。任何著述的形式都是为其内容服务的,不同类型的著述有不同的文体和文风要求,志书也不例外。志书采用什么样的文体和文风,也就是说以什么形式表达志书所要反映的内容,这是编纂人员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志书的文体和文风,科学地表达志书所要反映的内容,对于提高志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一、志书的文体文体,即文章的体裁。文章因内容、表达方法和功用的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