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桂华 《神州》2021,(3):188-189
在基础教育众多学科中小学语文占据重要位置,它具有广泛地应用性和思想性.因此,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语言方面的训练,同时还需要对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方面进行培养.在培养和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步将思想教育进行合理渗透,为学生全方位发展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如何渗透思想教育也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面临的问题.下文,笔者将对在...  相似文献   

2.
李贤明 《神州》2013,(32):89-89
德育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搞好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德育渗透,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结合生物学科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营造情感氛围关爱学生、提升教师人格魅力和培养学生自信心与合作精神等四个方面,对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期为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和让学生拥有健康心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芳 《神州》2012,(9):107-108
本文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优势以及渗透的目的、原则进行探讨,旨在寻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祁维华 《神州》2012,(7):11-11
心理教育是实行小学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就在语文教学设计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本人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要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即构建和谐课堂。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6.
张秀丽 《神州》2013,(19):17-17
我国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才能紧跟新形势把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新理念贯彻到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呢?为此,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了不断探索和尝试,采用了一些新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从中体会到了新课改带来的巨大功效。  相似文献   

7.
庞秀花 《神州》2011,(5X):146-146
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开发非智力和获取众多信息的基础。从入学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开始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开始参加学校集体生活,成为班集体的一员,并要求他们服从和执行学校集体生活所必须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8.
李国慧 《神州》2013,(1):90-90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材料丰富而生动。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较之其他各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精彩地描绘美丽多娇的祖国山河……而且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耳闻目染,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当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进行德育渗透,让德育与智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呢?  相似文献   

9.
陈功伟 《神州》2011,(5X):151-152
数学的抽象性、逻辑性导致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习的效果,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十分关注的课题。那怎样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心理学研究充分表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指导功能。而在小学数学过程中教师自觉地、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引导学生探究、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各种积极措施,以消除教学过程、评价和管理中一切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使学生能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学习。  相似文献   

10.
在素质教育的组成中,情感教育①属于一个关键的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借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积极和健康的情感感受,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为此,本文阐述了情感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志红 《神州》2012,(6):100-100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青年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使之全面发展,成为适应一定社会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袭轰烈烈的教改下的新课程的基本取向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正是教改的灵魂。换言之,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经典教育对于学生能力及内涵的培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许卫丽 《神州》2012,(6):103-103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以下一些途径: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恰当地运用移情;丰富学生的情感;创设特定的情境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运用语言的感染力,体味教材的优美形象。  相似文献   

13.
张海荣 《神州》2012,(6):106-106
语言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语言同时还是一种专业语言。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媒介和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许丽红 《神州》2012,(6):105-105
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它不仅仅要培养学生们,正确地运用文字以及掌握文字,而且还要通过文字这个工具,为后续的学习与各项门科打下竖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谢小羽 《神州》2011,(9X):113-113
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16.
索艳军 《神州》2012,(6):108-108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生活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7.
于海宏 《神州》2012,(6):102-102
复习,顾名思义,意思是学习学过的知识,使之巩固。按照教学常规的要求,每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中都要安排两个时间段用来复习。一个是期中复习时闻段,一个是期末复习时间段。在一个学期一册教材新授教学的中期和后期,应该分别引着学生进行两次“回头看”。对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查滑补缺,拓展提升。以便让学生以较扎实的知识基础迎接期中期末的考试。  相似文献   

18.
金海茶 《神州》2012,(6):130-130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水平。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它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张艳 《神州》2012,(6):310-310
我国目前正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晨和改革的总趋势。本文就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弊端及改革体育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At the height of the Swedish welfare society, a campaign 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mental health issues within the Swedish labour market was launched. The title and purpose of the campaign, ‘Mental health – an action of increased understanding and solidarity at work’, was to illuminate mental health issues at work. Surprisingly to the organizers, the mental health campaign stirred up major opposition, especially from the political left. The idea of mental hygiene in an industrial and workplace setting, a cross-breed between the values of the Human Relations School and psychiatric science, was received with deep mistrust. The campaign caused an agitated debate in the media about power relations between employers and employees. The political disagreements were exposed in a number of articles in the daily newspapers and in the evening papers during the summer of that year. This article undertakes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ampaign literature and the media debat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bate highlights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meaning of normal mental health. Four different views of normality and mental health which demonstrate the complexity of the issue are presented. Mental health could mean adjustment and harmony, it could be a medical weapon to suppress the working class, it could even mean a neutral state of absence of mental problems, or lastly it could be a claim for the right to live a normal lif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