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学、逗、唱”是相声中经常提到的术语,代指相声演员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 说:最基本的一种表演技巧,貌似平常,实则繁难。  相似文献   

2.
广汉三星堆遗址以1986年发现的两个埋藏有大量金器、玉器和青铜器的所谓“祭祀坑”而驰名于中外。其发现带来了“巴蜀文化”研究的质的飞跃,从而掀开了探讨四川上古史的新篇章。 1986年,遗迹刚发现而发掘工作正在进行的当时,尽管还没有进行任何科学的研究,也不知道根据什么,从新闻报道方面就  相似文献   

3.
周威 《神州》2013,(14):239-239
中国文化渊源流传,中国舞蹈据记载早在纪元前四千年新石器时代的韶山文化中就已经存在。然而,中国古典舞却是个新生事物。中国古典舞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概念伊始,中国古典舞工作者根据中国传统戏曲舞蹈、武术、石窟壁画、出土文物等整理创造出风格雍容大度、精确严谨、优美清丽的古典舞蹈。古典舞蹈源出于中国传统文化,一动一静中传达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的底蕴。本文仅自"变"与"韵"的基本范畴对中国古典舞进行简单的审美分析。  相似文献   

4.
传世文献中常见的"钩膺",古代学者一般都解释为"樊缨"。根据出土文献和考古实物来看,"钩膺"不是"樊缨",而应该是两件马饰。"钩",是"娄颔之钩",已经有实物出土;"膺",可能就是秦陵铜车马、洛阳中州路战国车马坑两骖马的"缨环"。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玉器从诞生到发展的全部历程中,与历朝的宗教信仰、典章制度、社会道德以及风尚习俗息息相关,进而发展出一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体系——玉文化。本文就中国的玉文化简要谈谈自己的认识,并对中国自古至今的制玉材质作一梳理。  相似文献   

6.
7.
宋朝“火运”论略——兼谈“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刘复生自战国以降,“五德转移”政治学说流行于中原政权。历朝统治者莫不对本朝之“德运”萦萦于心,苦心求索本朝承天应命的合法性,以与“五德转移”的天意相契合。北宋中期以后,“五德转移”说开始发生了根本动摇...  相似文献   

8.
"中国边疆学"是对中国古今边疆为核心的诸问题予以系统性研究形成的学术领域或范畴,扩而伸展亦可谓之学科体系。将其作为特定对象进行研究,从边疆维度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今历史及呈现出居于世界东方之文明体的衍化与特点,具有其他维度不可替代又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当下的"中国边疆学"的展开固然有思酌的现世性变量,然而这一研究对象内存的学术价值更是其成为体系予以关注的逻辑延展。这构成了文章对"中国边疆学"概念、界定与学科体系思考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9.
1982年,笔者调查研究了武则天造字问题,其成果大部已陆续发表,认为: (一)武则天曾造新字18个(其中“月”字前后两次改写,算两个字)。 (二)新字多异体,但从奉敕撰,书的武周碑刻上仍可确定它们的规范字形(参见表二“新字”一栏)。  相似文献   

10.
王睿 《南方文物》2023,(6):199-205
本文拟从清末、民国时期文献,广窑传世品,相关窑址考古发掘等方面分析广窑产品的内涵和外延。广窑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有时候广窑代指的是广彩,有时候广窑代指的是广均(古籍中“均”和“钧”通用,文中两字的写法来自不同文献来源)。广窑文献涉及的阳江窑和石湾窑都是广东的重要窑址,二者时代和产品风格多有不同。文献记载中的广窑产品产地还需要后续调查和发掘工作才能有所确认。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制瓷工艺、时代背景、窑场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再次与罗平章先生详细论辩了长沙窑的起源问题,认为长沙窑源于邛窑而不是岳州窑。  相似文献   

12.
僧装像在佛教造像中以光头、螺髻、肉髻三种形式出现,包括弟子、比丘、梵天王、辟支佛等的不同身份。本文主要从僧装像的名义及造像仪轨、僧装像的称谓及其内涵两方面对6世纪中国僧装像进行探析,区分他们的不同称谓及示教内涵。作者认为,螺髻僧装像为梵天王,可能包括帝释天,与《维摩诘经》、《法华经》等经中梵天王“帝释天”说系统思想有关,螺髻僧装像为辟支佛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肉髻僧装像为辟支佛,主要与《法华经》等经中的“供养”及法华“四圣”等宣教内容不无关系,与《法华经》“三乘方便”、“一乘实相”、“会三归一”的思想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收有青冈岭辞条(第568页),该辞条的释文是“青冈岭:在甘肃环县北,唐开元四年,单于副都护张知运击突厥叛军于青冈岭。亦日青冈峡,又日青冈川。《赵殉聚米图经》:青冈川在环县西北。本灵州大路,五代时,康福大破吐蕃兵于此。”这一高度概括而又精炼的释文,清楚记述了青冈岭、青冈峡的历史与处所位置,但是细考释文,青冈岭与青冈峡虽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二十多年前,我曾经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大支柱中,提出其中的一大支柱历史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文字、诗词歌赋、音乐戏剧、曲艺说唱、相声杂技、民俗风情、衣冠服饰、营造技艺、工艺美术、中医中药、宗教信仰以及土特名产、风味饮食……等等。钱伟长先生曾把他们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墙、古街坊巷、古建筑等硬件相  相似文献   

16.
明清鼎革是中国帝制时代最后一次王朝更替,历代王朝失序瓦解重构的因果关系依然发生作用。同时,这次王朝更替发生在17世纪中叶,与欧洲、美洲正在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局有重要关联。复因时逢全球气候变冷,北半球温带农业生产水平普遍降低,中国与其他气候类似地区的经济低迷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震荡具有共时性和背景相似性。此次变革最深远的影响在于中华文明聚合运动的基本完成。鼎革之后,中国帝制体系经历又一轮强化,中国经济发生了农商并为本业的一次持续繁荣。综合而言,该时代中国历史与欧洲的变动相互关联、主题有重合也有差别,并不在同一轨道上。晚近学术界受全球史观影响,比前深化了对明清鼎革在全球历史大变迁角色的认识,同时也夸大了明清鼎革的国际性,一定程度消解了明清鼎革作为中国历史长期演变环节的性质。以满汉族群角色为轴心对明清两代关系的论说也不及在中华文明长期内聚运动视角下审议更具透视力。在现代化全面支配全球历史以前,世界各地间存在联系、互动,以及生产力水平等方面的可比性,但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差异远非仅用生产力水平比较可以说明,所以"合流"、"分流"之类话语,在未澄清比较视角与尺度的情况下,也是易于引起误解的。  相似文献   

17.
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帝的离宫别苑,原本是古北口外大小二十座行宫之一,肇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经乾隆大规模扩建,前后经过八十多年,才最后建成。这在时间上几乎与“康乾盛世”相始终。山庄初步建成后,康熙每年去木兰围场举行秋猕之典,必住山庄,“计一岁之中幸热河者半,驻畅春园者又三之二”。乾隆也是一年之中约有半年的时间驻跸避暑山庄。在此期间,由皇帝指派或批准韵大学士、军机处和各部院大臣扈从行在,处理政务,因此,避暑山庄在当时又成为清代第二个政治中心。这就说明,“康乾盛世”与清帝在山庄处理军国重务及其政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避暑山庄以及融汇汉、藏、蒙各族寺庙建筑艺术的外八庙,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园林艺术和宗教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康乾盛世”国家统一、封建经济文化高度繁荣昌盛的体现;而且,正是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中,才形成了避暑山庄及其寺庙群的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一个民族只有通过历史才能完全地意识到自己。于是历史被认为是对人类的合理认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偃师商城是商汤立国后所建首都 ,亦即古文献所说西亳偃师 ,上世纪 80年代偃师商城遗址的发掘为之提供了佐证 ,《吕氏春秋·慎大》篇也为汤建西亳提供了远早于《汉书·地理志》的证据。从殷墟卜辞及古文献记载的资料看 ,郑州商城遗址的郑亳只是商汤建国之前的“韦阝薄”,是商代陪都兼军事重镇 ,至仲丁时代始迁居此地为都  相似文献   

20.
唐代史学家刘知岁称:“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才也。”所谓三长,即才、学、识三。后世对比,皆十分重视,惟具体运用,则很难兼而得之,尤其是对于三长中的“识”,五十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