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冉  张传东 《神州》2013,(7):195-195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以更加宽广的眼界,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不断为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社会主义在革命和建设的行进中,具有伟大的功绩: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局面;改变了旧的世界政治格局;促进了人类文明进程向前推演;当今世界的和平繁荣,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互竞争、相互借鉴的结果。社会主义运动中也出现了失误:某些时期、某些国家没有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低估了资本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看近了共产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而教条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特殊结合,最终害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再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刚  贾静 《攀登》2003,22(3):10-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问题是九十年代初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以及党的十六大召开后,这一问题又有了更深更广的内容和含义,需要我们作出一些新的认识和研究,本从四个层面上,即从“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社会主义”、前一阶段之“特色”与后一阶段之“特色”、“有中国特色”与“中国特色”与其它“特色”的比较中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马晓红 《攀登》2008,27(2):24-27
认识和看待民主社会主义,应本着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把民主社会主义置于欧洲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了解民主社会主义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以避免主观偏颇;把民主社会主义置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去考察,把握民主社会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以划清其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避免是非不清;把民主社会主义置于中国现实国情背景中去考察,明确不能走此发展道路的缘由,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避免信念动摇。  相似文献   

5.
雷云 《攀登》2008,27(5):7-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是开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首要理论前提。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立论基础,是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依据,是实现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的理论武器。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才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对待改革、发展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排除“左”和右的错误倾向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再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科学地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衡量社会主义改造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应当是看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各国先后倒台。曾被认为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突然间发生这种多米诺现象,人们对其原因见仁见智。历史地看,这与最初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否有着直接的关联呢?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结构,坚持这一制度是维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不能搞私有化,也不能搞单一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但要求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而且要求国有制经济起主导作用。国家应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使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这样可以保持对国民经济实行有计划的调控,以利于其持续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平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泽元 《攀登》2008,27(1):19-2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本文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才是真正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公平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公平观,才能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何方 《炎黄春秋》2007,(7):12-17
一、两大流派和两种实践 兴起于十九世纪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二十世纪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两种自觉的社会主义实践。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社会主义胚胎”(或因素)的迅速发育和许多新独立国家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对后两种情况,下面还要专门讨论。这里先谈前两种实践,就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及其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相似文献   

11.
王树发  陶兴林 《神州》2012,(29):234-23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党的重大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因此,笔者试图分析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迫性,进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与苏联和南斯拉夫发生了较大的分歧。中方不能容忍赫鲁晓夫和南斯拉夫对斯大林建立起来的苏联模式进行改革,并把这种改革当作修正主义加以批判。同时,为“反修防修”和防止“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书泉 《攀登》2005,24(4):6-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弱势群体问题,这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是使整个社会充满刨造活力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有序的需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弱势群体的途径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二是要发挥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建立健全扩大就业再就业的政府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陈独秀的社会主义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独秀终生信仰社会主义,他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尤其是他关于中国具有跳跃进化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而落后的经济却不能随政治制度的跳跃而超越商品经济阶段;关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关于发展生产实现多数人幸福,平均贫富不是社会主义;关于民主是对于官僚制的抗毒素,不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必然产生专制和独裁等观点,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对我们今天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伟 《攀登》2001,20(7):34-36
中国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的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于原经济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走社会主义道路,面临许多共同性的课题,其中主要面临着三大共同性课题。一是如何对待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二是臬建设社会主义,三是如何处理对外关系,特别是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邓小平理论为我国如何回答和解决这三个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天宇 《攀登》2002,21(2):49-50
马克思之所以提出劳动价值理论,其意义并不在于证明非劳动收入的不合理,而在于从逻辑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出现对抗性矛盾、与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劳动价值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会引伸出对抗性矛盾,这是两种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当前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学者的重要任务。要达到和实现这一目标有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而本文则是从文艺发展的角度,通过揭示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和具体联系,从而进一步证明会主义文艺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井凯笛 《攀登》2015,(1):53-56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的总目标,培育和践行以"三个倡导"为表现形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抓手。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法治体系建设目标的时代背景分析,阐释引导人们将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将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将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准则理论内涵。明确"三位一体""共同推进""一体建设"文化传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高度,它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的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