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不久,朋友从西安带回来一副玉石象棋,儿子一看爱不释手。“妈妈,你会下象棋吗?”儿子好奇地问。“妈妈也只懂一点皮毛,你想学吗?”我笑着说。儿子有点迫不及待了,吵着非  相似文献   

2.
儿子今年刚五岁,长相特像我,年纪虽不大,可乖巧懂事,机灵调皮,生活中的趣事儿举不胜举,是我们家的“小精灵”。猴哥儿子特喜欢看动画片《西游记》,谁让我们姓侯呢!一见“猴”就觉得特亲切。儿子自个儿动手用废报纸糊了个金箍棒,上蹦下跳,挥来舞去,嘴中还念念有词,一刻也不闲着。后来儿子觉得一个人玩不过瘾,又硬拉着我扮八戒,妈妈成了观世音菩萨。连称呼都改了,非让我这个老侯称他这个小侯为“猴哥”,这不差辈儿了么,心里面那个别扭劲儿就甭提了。后来我以撤出他这个取经团来“要挟”他,再加上他妈妈从中协调,双管齐下才迫使他做出了重大让…  相似文献   

3.
王小波在一部自选杂文集序言里讲到,年轻时读萧伯纳剧本《巴巴拉少校》,有场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工业巨头见到多年不见的儿子,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儿子在科学、文艺、法律等一切方面一无所长,但他说自己有一项长处:会明辨是非。老爷子把自己的儿子暴损了一通,说:“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萧伯纳从这个故事,引申出一句警言:“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论是非。”王小波对此加了两句点睛之笔云:“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力,他已经不战而胜了。”这是含意十分深刻的伤心悟道、愤世疾俗之语。有些涉世不深的读者也…  相似文献   

4.
20美金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说。“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着。  相似文献   

5.
“逆子”     
陈医师的儿子向来是个优秀生,医学系大二念完,再也不肯念下去,说要弃医从文。陈医师虽然雅好文学,但对儿子的选择还是大为光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何必一定要读文学院呢?”父亲说。儿子道:“你自己曾经说,当初也想当作家的,现在你每天感叹工作疲惫、身不由己,却要我走同一条路,是什么道理?老爸,你是要一个活的儿子,还是一个死的医生?”  相似文献   

6.
儿子去上海读书,这倒让我慌了手脚:那上海人爱吃甜,儿子能吃得惯么?左思右想,忽的想起了,应该给他炒一点儿盐带去。放假回来,儿子说,“爸爸,那叫什么盐来着,真是好吃,一下子全让同学抢光了,这回多弄点儿。”一听这个,我自然高兴,就一下子炒了一大瓶子。儿子看了说:“不够,还得多点儿。”我说:“盐,不可以吃得太多,多了对身体不好。”儿子说:“同学人多,分不过来的,得炒个三斤四斤的。”于是,我买了五斤盐和花椒面、辣椒粉、黑芝麻和烤肉的“孜然”,炒了一大锅,装了一大口袋。那天回家,看见桌子上  相似文献   

7.
随着儿子日渐长大,身为人父的我愈发感到当好“家长”的角色真是“看似容易却艰辛”。也是应了那句“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训,由于我们疏于引导,儿子不知从何时起沾染上了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在爷爷奶奶面前任性蛮横等坏毛病。我和妻子得知这些内情后,急得内心上火。可两人都非专业教育工作者,在“科学育儿”方面毫无经验,气急之下便采取了“大棒加胡萝卜”的政策:儿子表现不好时,先是一番责骂,严重点再予以“专政”教育:成绩若有些提高或有段时间没犯错误,立马兑现吃“肯德基”,买电动玩具等奖励。没过多久,我和妻子发现这个方法终非良策。一是当我们认  相似文献   

8.
因为一篇《愚公移山》的课文,儿子又惹祸了。他认为愚公实在愚蠢,干吗不打一条隧道,目的一样,而且省时省力。老师强调我们学习的是愚公的精神。儿子反驳:“方法不当,空谈精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师生二人越说越激动,当场吵了起来。这下可好,扰乱课堂纪律,我再次被请到学校。老师在电话里很生气。那天工作忙,我紧赶慢赶到了学校,老师已经走了。儿子说:“愚公破坏原始生态,野蛮施工,凭什么要我们去学习?”“当时的技术条件允许他去打隧道吗?你这孩子怎么钻牛角尖啊?”“不要自欺欺人了,他可以搬走一座大山,就不能打通一条隧道?拜托你考虑…  相似文献   

9.
明代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司马徽在同别人谈话时,无论好与坏,不管是与非,总是说“好”。一天,有人问他:“你好吗?”他答曰:“太好了。”有人难过地对他说:“我的儿子死了。”他也回答:“那太好了。”他的老婆因此批评他:“人家认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才告诉他的伤心事,你怎么还是说好呢?”  相似文献   

10.
“家有读书郎,急坏爹和娘!”这样的“爹”和“娘”们碰在一起,“切磋”的都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家里有个学习不让人操心的孩子,不用多花钱自己考上了重点——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事情啊! 去年9月,我儿子小学毕业顺利步入重点中学的校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班级里, 他适应得不错。这在我们的朋友圈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在朋友们眼中,我在儿子的学习问题上,好像没花费什么工夫。“你一定有什么秘诀”,朋友纷纷询问。我仔细想一想: 有什么高招吗?如果一定说有,那就是:我不  相似文献   

11.
儿子出生于1989年,按中国传统说法“属蛇”,或曰“小龙”。和众多的父母一样,“望子成龙”是我的最大心愿,就连给孩子起的名字都带个“辰”字,寓含“辰龙”之意。可渐渐长大的儿子并不领情,懒得吃苦冒尖,而是得过且过,图个轻松快活。为了帮助孩子改掉“懒毛病”,我费尽了心思。儿子刚上学头两年,还是好学上进,颇得老师的器重,第一年加入少先队员,头  相似文献   

12.
来自教育部的一份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先富人群”热衷于将孩子送进贵族学校接受教育,一些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开始跟风。在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一位单亲母亲,为了将儿子送人百里之外的一所好学校上学,不惜借下巨额高利贷。沉重的债务压弯了母亲的腰,压垮了她原本朴实善良的人生信念。为了偿还高利贷,并供儿子读完大学,母亲竟当起了“人体”毒犯,一次次将毒品从云南贩运到南京,并发展了一名女马仔……今年夏天,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贩卖、运送毒品罪判处这位母亲无期徒刑,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2004年8月 26日,儿子给母亲写信:“你的‘爱’或许能帮助我完成学业,但是,会有更多的孩子因为你的“爱’不再上学……”  相似文献   

13.
世界各地都惯于用“替罪羊”一词比喻代人受过的人.为什么不是“替罪牛”或者“替罪猪”呢?其实这是有典故的. 《旧约》中说,上帝为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把他的独生子以撒杀了作燔祭,献给上帝.正当亚伯拉罕要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它来祭献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那只山羊抓来杀了.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一九一一年,沙俄利用中国辛亥革命之机,导演了一出外蒙古“独立”的丑剧,建立了一个以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为皇帝的傀儡政权。关于这个政权的首任内阁总理大臣是谁,由于记载歧  相似文献   

15.
从前有个人,想叫儿子成器,又不供儿子读书,也不教儿子手艺,总是叹惜他有个不成器的儿子。这个人有一手斗犁架子的手艺,方园百十里都有名气。有一天,儿子跟他说:“阿爹,我找着一个犁弯,硬是好。”他叫儿子领他去砍。父子俩到山上,儿子指着一棵直瞄瞄的树说:“阿爹,你瞧多好多直!”他气得眼  相似文献   

16.
晚餐时刻是我们家最快乐的时间,一家人边吃边谈, 分享一天的所见所闻。那天吃饭,我问儿子知不知道有个歌星叫红豆,儿子很不屑地说:“知道.但我从不听他的歌,这个晦气明星被抓起来啦!我们班同学都知道。”“哦,你们这些小孩子,整天呆在学校里,消息却比我们灵通啊。”妻叹道,她总是担心现在网络和通信太发达了,对孩子不好。我却较妻看得开,信息时代,孩子们就好比一台台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父母们日夜担心他们可能会被病毒攻击,可只担心是没有用的,唯有从硬件和软件上不  相似文献   

17.
贵超红 《神州》2020,(1):199-199
按常理,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做任何事都需要有一定的度,“疯”字是无论如何与到了一定年龄的人联系不上的。可我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做事是否有度非年龄原因,而是性情使然。“我的体育被英语老师教过……”曾经有人调侃“你的英语是体育老师教的吧?”,而如今被一位英语老师改成了“我的体育被英语老师教过……”,而那位英语老师,就是六(7)班的班主任——我呀。  相似文献   

18.
盖晋 《神州》2020,(5):188-188
意识中,“品学兼优”这个词的含义是品德与学业都达到优秀的程度,是人们对学生的美好期望,是判断作为一名好学生的标准。作为一名教师,我也常把这样的话“希望你能够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鼓励性的语句写在学生的成长记录册中。时间长了,对这个词也不以为然了。但若仔细的思考一下,“品”为何要放在“学”之前呢?就会引发我们的思考,“品”与“学”二者孰轻孰重?  相似文献   

19.
《神州民俗》2008,(3):7
南宋时期的农村,有个奇怪的习俗,叫“生子不举”,即生了孩子不养育,把婴儿溺死或扔掉。最初,这个风俗还有些迷信色彩.说五月初五生的儿子不祥,不吉利,所以“不举子”.这个“子”指的是男孩子。可是后来这个“子”竟演变成了包括男孩、女孩都在内的所有刚刚出生的婴儿,而且也不单指五月初五了。这个“生子不举”现象存在的时间之长,地域之广令人吃惊。  相似文献   

20.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海姆·呈诺特说,小孩子开口要东西,做父母的想说“不”,又怕伤了孩子的自尊,怎么办?可以有4个阶段的“不”的说法一、首先,承认孩子的愿望。比如说:“你今天晚上想看电影?”二、明确表示这愿望能许可的范围。比如说:“我们家有个规矩,上学的晚上不能看电影,记得吗?”三、最好还表示这个愿望能够有条件地实现:“星期五晚上可以了。”四、给孩子表达失望或生气的机会,以求心理平衡。比如说:“我知道你讨厌这个规矩,等你长大了,我们一起来改变这个规矩好吗?对你来说,最好的是每晚都可比看电影、是这样吗?”这个方法,就是部分地承认对方说法正确,可使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