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羽不过江东,前人早有定论:羞见江东父老,遂使项羽蒙受了两千多年“死要面子”的贬誉。真相果然如此吗?既然项羽选定从垓下向南突围,到江边时意图更为明朗:“乃欲东渡乌江”,就是要从乌江渡横渡长江去见江东父老。怎能说他怀有愧见江东父老之心?即便有,这种羞惭感也绝不足以动摇他渡江之志。何以乌江亭长一现身。他便思维突变?本文试图立足《史记·项羽本纪》,给出这一千古之谜的全新答案。  相似文献   

2.
红军渡     
沿河“红军渡”原名“祐溪渡”。民国年间,先后叫过“双关渡”、“狮子渡”。建国后,改称“和平渡”、“红旗渡。”一九七九年六月一日,正式命名为“红军渡”。“红军渡”的历史意义深远。四十七年前,一九三四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贺龙、关向应等同志率领下,于五月十日由四川彭水县西渡乌江。经过长途跋涉,破险越阻,于三十一日一举攻占沿河县城乌江西岸。击溃了盘踞在当地的贵州军阀蒋丕绪师傅衡中旅彭镇  相似文献   

3.
铜仁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与湖南、重庆接壤,比邻湖北鄂西,素有“黔东重镇”、“黔东门户”之称,交通便利,风光旖旎,有被称为“人类基因库”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麻阳河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十里锦江、乌江山峡、思南石林等自然风光,还有被称为“黔东第一汤”的石阡温泉,“黔东奇观”九龙洞和堪称“地下长城”的中国“汞都”遗址。[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乌江渡     
乌江自古称天险,故有“遍行天下路,难过乌江渡”之说。它发源于咸宁的草海,沿途容纳千溪万河,经过两千多座大山注入长江。据《汉书》记载,在汉代乌江叫延江。由于江两岸森林蔽日,连绵几百里,林多水凉呈黑色,故老百姓称之为乌江,久而久之,乌江就代替了延江。乌江何时形成,已无史料可查,1980年水电八局在乌江渡口的杨长岭开砂拓料,挖出一大一小的两具恐龙比石。恐龙是中生代动物,生存在六千七百万年前至两亿三千万年之间。恐龙生活的地方离不开水,这说明乌江从这儿流淌已经很久很久了。乌江渡在乌江的中游,又处于南北的交通要…  相似文献   

5.
明代,遵义未划入贵州管辖之前,开阳即为贵州北面之边陲,以乌江天险为界,与四川划江而治。今我县马场镇茶山关古渡口的石壁上,尚有两方石刻,一日“蜀水黔山”,一日“黔蜀古分疆”,记其史实。从贵阳西出阳关至修文扎佐入开阳县同知衙(今双流同兴村)开始,一条用石块铺就的道路穿山越岭、蜿蜓起伏,  相似文献   

6.
蒋刚 《旅游》1999,(11)
悠长的古板街,古旧的吊脚楼……。在乌江深处,重庆与贵州的交界处,有一个被人们遗忘的小镇──龚滩。峡谷中的千年古镇龚滩属重庆市西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由于紧靠乌江著名的险滩龚滩,小镇因此而得名。深藏于峡谷中的龚滩,座落在阿蓬江与乌江的交汇处,是一处三面环水,一面着陆的天堑,小镇人因此而日夜聆听着巨古不变的涛声。据记载,龚滩已有1700余年的历只,三国时涪陵郡汉复县就设县于此。古龚滩有水陆边寨优势,古隔乌江与贵州沿河县新井乡相望,汉、土家、苗族杂居,有“黔属要津”之称,是四川经乌江到贵州、湖南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7.
《文史天地》2009,(5):I0001-I0003
化屋地处黔西北乌江上游,山水延绵,气势博大。称为“百里画廊”。这里居住着一只苗族(歪梳苗)同胞,他们能歌善舞,勤劳勇敢。上世纪80年代化屋就被命名为“苗族歌舞之乡”。  相似文献   

8.
位于四川省东部的乌江流城和酉水流域,即今四川省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彭水、黔江、酉阳、秀山等县,历史上称“酉阳州”,古为“蛮蜑聚落”,与鄂西,黔东北及湘西地区相邻,旧属“五溪蛮”地。为探索“五溪蛮”历史和川、鄂、湘、黔交界山区的民族关系史,笔者受四川省民族研究所之派遣,于1983年秋冬时节到上述地区作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和民族调查,现仅将川东乌江流域悬棺葬的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悬棺葬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1934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来到了贵州,连续打了几次胜仗之后,提出了“打过乌江去,夺取遵义城”的战斗口号。12月30日,红一方面军转战到达乌江南岸。此时,贵州军阀王家烈和“中央军”吴奇伟、薛岳等军政官员,惊恐万状,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在乌江“聚歼”红军。并商定以侯之担的6个团固守遵义;相辉章部开赴遵义县刀靶水;李成章旅、社肇华旅开至息烽;侯之担以其川南边防军第一旅一团兵力驻防遵义城;第三旅旅长林秀生为江防司令和前敌总指挥,带独立团驻猪场,并及江防司令部;第三、五两团防守江界河渡口,第二团防守茶山关渡…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多次在贵州高原上飘扬。从1930年春红七军转战干黔桂交界地区,攻克格江县城,到1936年4月,红二方面军撤离黔西北继续北上,将近6年中,红军的足迹遍及贵州60余个县(市),对贵州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中央红军在贵州境内的政治军事活动,更从根本上奠定了长征胜利的基础,有力地推进了贵州的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方兴未艾的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如果以红三军从四川彭水西渡乌江向黔东进发为起点,长征前后,红军在贵州境内的活动长达420余田。在此期间,军事上,红军沉重地打击了…  相似文献   

11.
我国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遵义为黔省首邑,亦为西南富庶之区,家给人足,且有余裕。遵义府属遵义、正安、桐梓、绥阳、仁怀五县,原隶四川,清季雍正五年(一七二七)改隶黔省,即所以补助贵州之不足,充实全省之财富。贵州高原多山,黔东黔西黔南三境,平坝低地皆甚狭隘,惟乌江以北始有宽广河谷,山间平坝面积亦较大,最宜农事栽培,且因接近巴蜀,汉人移殖较早,农业开发已有两千年之历史,土地利用亦至精密,遵义之富,矿藏  相似文献   

12.
清人吴振棫的《黔语》一书载有“茱萸,黔呼辣角”一条。反复研读,似有乖误。茱萸,有食茱萸,吴茱萸两种。食茱萸在外地又有“辣子”之称,但它绝不是黔人所称呼的辣角。《现代汉语词典》说:“茱萸产于我国中部、南部和西南部,中医学上以未成熟的果实  相似文献   

13.
即照本文看来,此乌江毕竟临江。把此乌江当成贵州之乌江,自是天大的笑话,然项羽“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又作何讲呢?各抒己见,盼读者自辨。  相似文献   

14.
<正>明末风雨飘摇、大厦将倾之际,在徽州发生了一桩惊动崇祯皇帝御批的“黔兵案”,时称“江南一奇变”。一支前往大明王朝“龙兴之地”守陵的黔军之精锐部队“出师未捷身先死”,被“自己人”一锅端,为行将覆灭的大明王朝笼罩上了几分“不祥之兆”。  相似文献   

15.
南宋建炎三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具舟从江宁前往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写下了著名的《夏日绝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最终乌江自刎的说法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解读《史记》过程中,对项羽最后的身死之地产生“和县乌江说”和“定远说”两种学术分歧。刘云鹤的文章持后一种观点,作者认为项羽身死东城,即今安徽定远县。为鼓励学术争鸣,本刊发表该文,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相似文献   

16.
1935年1月6日夜,中央红军红六团悄然包围了黔军“九响团”.三下五除二,“九响团”就被红军解除了武装.除打死的外,200多名俘虏畏缩在寒风细雨之中. 接着,红六团第一营换上了“九响团”的军装,带着几个愿意参加红军的俘虏,准备诈取遵义城门.怎样“诈”?在这节骨眼上,刘伯承冒雨赶到了,对一营作了战前动员,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他说:“遵义城里有敌人一个师,听说红军过了乌江,军心动摇.  相似文献   

17.
六旬以上的筑城市民,大都习惯把游黔灵公园叫做“玩黔灵山”。这个“玩”字,并非是随口而出。黔灵山的著名景点,素有“黔灵八景”之称。自清代到新中国成立,“八景”之名虽时有变动,幸名变景存,虽然近二十年来新景点的出现以及旅游娱乐设施的增多,把有的景点破坏了(如冲浪设施把“三岭湾”景区破坏了),但多数景点完好无缺,风采依旧。只是宣传不够,游人多有不识罢了。  相似文献   

18.
“黔驴技穷”语出柳宗元的《黔之驴》,意思是说驴子虽然是庞然大物,却没有什么本领,不堪一击,最后被虎“食其肉,尽其骨”。驴的悲剧,在于驴子本身的无能。但是我认为,“黔驴技穷”,罪在好事者。“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正因为“无可用,放之山下”,才酿成了这场悲剧。驴依然是那头驴,没招谁没惹谁,责任怎么能归到驴的身上呢?驴本是拉车推磨的牲口,而主人对它用非所长,把它放在毫无用武之地的黔之山下,使它屈死于虎口。驴已经够冤的了,而有人竟然把它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轻描淡写、不负责任地指责它“无能”,似有“活该”之  相似文献   

19.
《毕节地区军事志》是贵州省志书中的新秀。它以求实的态度一全面地揭示了毕节地区有史记载以来的武装斗争的图景,充分发挥了志书存史、资政、教育的作用。《毕节地区军事志》概述说;“自古以来在黔西北的这几个县里.战乱频仍.又因是川滇黔三省交通的要冲,所以成为兵争之地。”“黔西北广大地区自有历史记载以来.没有哪一个时期像今天这样过着近半个世纪安居乐业的生活。”可以理解黔西北地区战乱频仍,兵家争锋,人民处于兵匪交加和水深火热的死亡边缘的状况,从此可以划上一个句号了。据《乾隆贵州通志》记载:“毕节卫经天启间水西…  相似文献   

20.
疾风冲破“围剿”别赣江,辗转五省横乌江。奔袭击溃双枪将,一举攻占鸭溪场。土城战酣血犹热,赤水西渡不畏寒。大军此去多险境,山高路遥巧周旋。张爱萍将军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独具特色的诗篇。此诗写于1935年2月的扎西。也就是中央红军突围、北上的第四个月。张爱萍说他写的诗是:“常写记事篇,留给自己看。”他的记事特点往往一句一个史实,一句一串故事。“冲破‘围剿’别赣江”,是指中央红军执行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决定,突破敌人第五次“围剿”“到湘鄂西去”,同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会合,先放下行李,尔后实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