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小梅  龙先琼 《沧桑》2012,(2):39-43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这也是长江南岸的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底子非常薄弱,在敌人大规模军事"围剿"和严密经济封锁之下,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这与根据地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根据地经济开发政策、搞活苏区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开发对近代湘西经济的开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皖西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徽省境内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也是当时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创立及发展不仅在安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建设,是根据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地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中国革命夺取全国政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皖西革命根据地通过经济战线的斗争,铲除了当地的封建剥削制度基础,大大激发了农民政治积极性和革命热情,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发展了红色区域经济,保障了革命战争的供给,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皖西根据地军民的生活,在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土地革命开展前,鄂豫皖根据地以农业生产为主。封建土地占有关系严重阻碍了乡村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落后,自然灾害频,地主、豪绅通过高额地租、高利贷剥削农民,鄂豫皖根据地农业经济非常落后。1927—1932年,中共在鄂豫皖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进行农业经济建设,打破了封建土地分配制度,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提高了参加革命的积极性。鄂豫皖根据地的农业经济建设,对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时期,党在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各项经济建设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不仅打破了敌人对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且这些成功的经济工作经验对后来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建设工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丽芳 《沧桑》2011,(3):71-74
晋察冀边区的合作社运动,是边区新民主主义下的合作经济,是群众性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经济组织。它是在和敌人残酷的斗争中锻炼和成长起来的,在边区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基础上,经过经济斗争达到政治斗争的目的,是配合整个巩固根据地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东固革命根据地素有"李文林式"的"东井冈山"称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创新,为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资基础,也为赣西南及中央苏区的各项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智风  智新民 《文史精华》2011,(Z1):32-36
1940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召开会议研究根据地经济建设问题,确定要建立包括棉织、纺纱、造纸等在内的一批公营工厂,急需大量懂生产的工人和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志进厂工作.那时恰逢我病愈刚出院,部队领导了解到我曾在作坊当过学徒,学过织布,是手工业技术工人出身,就调我到太行根据地做经济工作.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提倡自然科学、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科技人才和提高科技人员生活待遇等一系列政策,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在根据地进行科学研究.在中共和边区政府支持下,各科研机构不仅对边区农林、矿产、地质等进行了全面调查,为开发边区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而且密切结合边区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由于各种新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促进了边区经济比较快的增长,使边区由抗战前一个主要依靠输入的地区逐渐变成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地区.基本实现了边区政府提出的部分工农业产品自给的目标.边区科学技术与工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使根据地从被封锁的困境中摆脱出来,而且可以视为中共实现中国工业化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徐进 《安徽史学》2023,(3):92-103
1928—1930年红四军从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到转战赣南、闽西等地打游击,再到建立中央苏区,其军事行动背后包含了清晰的经济逻辑。首先,兵源与财源作为红军发展军事力量的两个必要条件常常难以兼顾,二者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红四军在各地的攻防转换。其次,军事压力与经济封锁对红四军的行军动向影响明显,寻找财源和恢复根据地区域与外部的贸易交通是红军军事行动的重要考量。再次,红四军对经济问题的考量也影响到其战略战术选择,其波浪式发展战略的实施情况即明显受此影响。总之,毛泽东等人着眼于中国本土社会经济结构,创造性地将特定经济逻辑运用于红四军军事行动中,实现了苏维埃革命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安徽抗日根据地合作经济,是在战争和日伪顽经济封锁的特殊环境下,根据地军民把有限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发挥集体优势,提高生产率,解决军需民用需要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合作经济的创立与发展,对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促进根据地的经济发展、稳定市场物价、改善人民生活、保证军需民用需要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湘赣边界持续了2年零4个月,全盛时期面积达7200平方公里,拥有人口50余万。  相似文献   

12.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直面敌人的残忍、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侵袭,在军队给养和人民生存等方面经受住了极大的考验。他们既要抗击日寇又要解决军需民用,还要抵御自然灾害。他们发展根据地经济,在艰苦的抗日战争中打响并最终打胜了一场经济保卫战。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领土上出现三个不同区域: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此外,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还存在所谓“孤岛”(上海租界地区)。关于抗日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此前魏宏运先生的《抗日根据地史研究述评》一文,已有述及,此处,不再赘述。这里就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沦陷区、“孤岛”经济研究状况,择其主要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4.
太行山文书所见全面抗战时期文献中包含大量田房交易契约、田房补契、物件交易契约和解纷契约,这些契约为深入研究抗日村公所和村农救会等村庄管理组织的“隐性经济职能”提供了大量一手资料。通过系统研究这些契约可知,大致在1942年之后,在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村公所和村农救会等村庄管理组织接手了监证田房交易、监管田房确权、监证物件交易、处理经济纠纷等农村日常经济事务的监管权,使这一部分公权力在阶级属性上实现了由属于地主阶级的乡绅向由贫雇农和中农组成的底层农民转移,在政治属性上实现了由属于国民党统治基础的乡绅向开拓新政治秩序的先锋中共党员转移。抗日根据地的村庄管理组织监管农村日常经济事务,就是其“隐性经济职能”,这些职能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缔造的乡村治理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闻天同志赴东北合江省工作,担任中共合江省委书记、合江军区政委。在领导农村工作中,放手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在领导城市工作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经济,保护城市工商业的政策;在发展城乡经济工作中,全力组织生产,支援前线,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民主根据地为筹措抗日经费、调剂金融市场、开展赈灾救灾,先后发行了多种公债券,以促进经济稳定和发展,对巩崮根据地经济与财政建设、峰持持久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活跃在华南地区的东江纵队第二支队就在东江抗口根据地的路东解放区发行了生产建设公债。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2014,(6):36-41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限制和削弱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并加紧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边区党政军民面临严峻的财政经济困难。1939年2月,毛泽东在延安生产动员大会上针对根据地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提出了“自己动手”的口号。1941年,为克服边区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再次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抗日根据地掀起了大规模的生产运动。1942年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作《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报告时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进一步推动了各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  相似文献   

18.
郑溟 《神州》2012,(33):225-225
经济增长是经济稳定的基础,可是经济增长与经济稳定这两个概念并不等同的,这是由于经济稳定应当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基础的稳定。然而经济增长了并不是就表示着经济也发展了,如果只增加产出而其他的却没有改变的话仅是只有增长却没有发展。如果经济增长没有相应的社会领域以及政治体制的变革的伴随.还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革命根据地发展时期银行事业概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革命根据地银行,是在根据地有自己政权和自己经济的条件下产生的。没有根据地,没有自己的政权和自己的经济,便没有自己的银行。因此,根据地银行与根据地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斗争息息相关。笔者在《近代史研究》1982年第4期发表的《我国革命根据地早期银行事业概述》一文,主要概述北伐战争和土地革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就忍受着失去方向感的痛苦。它不是首先把国家转变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同时得到全球化的好处,而是希望某些行业作为一个全球化的后院来为世界的其他地方服务,不考虑从整体上让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日本希望自己的新经济高速发展,却不愿意对全球空间开放,也不愿意放弃其经济的旧的习惯领域。因此日本经济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在衰退的循环中一直走不出来。日本的教训很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