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宏 《攀登》2001,20(1):37-39
面对即将要制定、实施“十五”计划,有必要重新认识计划,并把计划与计划经济区别开来,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及与其相配套的计划经济体制同市场经济中宏观控制下的指导性计划及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计划经济区别开来,充分认识市场经济中计划及计划经济的作用,发挥其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真可谓“难于上青天”。建国后几十年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已渗透到各个方面,比如经济形式的单一全民所有制,国家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对生产资料的统购统配,对财政收支的统收统支,对工业消费品的统购包销,对外贸易的统一经营、统负盈亏,对劳动工资制度以及对物价管理的高度集中,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等。这种经济管理体制实行了几十年,人们已习以为常,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谁要改变它,就是离经叛道,搞修正主义。在这种情况下,要进行改革,向商品经济以至市场经济过渡,不仅要触动旧体制,改变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必须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3.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有农场形成了政企合一、企业办社会的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农场这种管理体制中长期存在的矛盾不断深化,已经严重制约了农场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场实行属地化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上海市郊区部分农场为例,从分析其现状特征和属地化的必要性出发,在归纳总结我国各地农场属地化的三种经验模式,以及上海市郊两个农场属地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特大城市郊区农场属地化与行政区划调整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六个阶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相继经历了萌芽、受挫、恢复探索、理论形成、体制建立、完善成熟等六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之后就开始了这一探索过程,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萌芽阶段,所取得的成果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源头和起点;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尝试“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再到建立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日益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说明了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5.
2023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实施70周年,也是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运行70周年。新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实行的40年里,不仅使我国工农业和各项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还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建成了一大批支撑我国工业基础的骨干企业,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技术基础,积累了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丰富经验。今天回顾和评价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必须站在新时代的思想高度,同时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来观察和分析,弄清楚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选择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90年代初为什么要把计划经济体制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前面为什么要加上“社会主义”这个定语。我们研究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作用,是为了不割断历史,铭记那个年代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与伟大成就,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新中国历史的诋毁,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行稳致远、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提供精神激励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6.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土地管理体制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但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相比,目前的管理体制还远远不能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对土地管理的要求,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逐步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究竟会遇到什么问题,面临着哪些方面的矛盾,是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予回答的。况且,这一系列矛盾的处理与解决的过程,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的形成与完善过程。一20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无疑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把农村改革作为突破U,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农村是受传统体制压抑最严重的地方,也可以说是传统体制下发展程度最低、最薄弱的环节。选…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要求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起新的经济体制。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全面转变政府职能,使原来基本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传统政府职能整体地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为现代政府职能一为此,我们必须研究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目标,研究可以从政府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和政治职能三个方面展风一、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目标—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有效宏观调控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建国之初,中央政府确定了中国图书出版业的计划管理体制,全面确立并构建了计划经济下图书出版业成长的基本框架;“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使图书出版事业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和摧残。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逐步推行了出版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出版单位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出版单位也普遍建立了以提高出版物质量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目标责任制。出版机构虽然经历了由机关而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进而初步融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但从总体上来看,出版业仍是属于特殊监管下的行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深化图书出版监管的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从1953到1978年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期间,我国发行了第二、三套人民币。这两套人民币纸币的共同特点是面额种类少,面额小,发行量小,流通时间长;1979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我国发行了第四、第五套人民币和纪念钞。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演变论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由确立到改革 ,由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到新时期的拨乱反正、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 ,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既有失误的教训 ,也有成功的经验。本文概述了这一历史进程 ,反映了改革的内在联系 ,概括了其中的经验教训及对新世纪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社会的变革,引发出人与人的关系新的变化,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和思想矛盾随之增多,表现的形式和特征与以往任何时期都不同,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于社会政治稳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人民内部矛盾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一、人民内部矛盾的集中反映——利益矛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人民内部产生的各种矛盾,集中反映在利益矛盾。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以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人民内…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围绕计划与市场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艰辛的探索。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再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呈现出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这个更高层次的综合做好,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全面保持和凸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候。综合得好,社会主义能够坚持,我国经济能够继续发展,改革开放的道路光明灿烂,中国的未来将更加辉煌。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思想上、认识上的新飞跃,也是实践上的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说明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有必要从理论上弄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含义、基本特点、基本内容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等重大问题,这对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凤翱 《百年潮》2018,(代初)
正包产到户最初是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摸索出的一种生产责任制,采取包产到组、田间管理包到户的形式,有利于增强农民对集体生产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当时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除,再加上"包产到户"不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大战略,不适应已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符合中央全力推  相似文献   

16.
<正>自1980年至2005年已25年了,我国新编社会主义地方志,包括首轮新编志书和续志,不少地方存在进度慢、效率差、周期长、质量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等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地方志工作一直处于高度垄断,应该是这种情况的主要的、关键的、根本的症结所在。我国已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竞争,是优胜劣汰,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和各项事业发展繁荣的不竭动力,不竭源泉。地方志也不例外,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官场走向市场。我想,不妨对地方志从官场走向市场进行必要的认识、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7.
《百年潮》1998,(2)
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我国改革探索中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突破之一。这无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未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这一目标的确立是来之不易的,其间经历过不少曲折。最近,我们采访了多年来力主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先生,请他介绍了前些年决策层和经济界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论争情况。  相似文献   

18.
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实行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一重大决策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也必须看到,这两个根本性转变中无论哪一个,实行起来都是非常艰巨的,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目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紧紧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加大观念转变的力度,积极创造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19.
论修志事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接轨安徽省地方志办公室梅森世界就要迈进21世纪门槛的时候,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暴露了诸多的不适应,邓小平同志高屋建领,提出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开国门,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这是...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经济制度创新,即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被改革开放以来的事实证明是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制度调整与变革中最有成效的一次变革。邓小平是这一创新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他领导中国实行经济制度创新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仅就其中的几个方面,谈几点初步的想法。中国的经济制度创新是以一场成功的思想变革和理论创新作为先导的。在党的高层领导中,邓小平是最先敏锐而又深刻地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本身的问题,进而认识到解放思想对于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的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