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胥 《文史月刊》2003,(10):57-61
今年,应该纪念榆次车辋常氏私立笃初学堂创办100周年。按《山西教育志》记载,笃初学堂是省内第一所私立新式学堂,是在清朝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前两年“始植基而开风气”的创新之举。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教育即初等教育,或称基础教育。笔者1951年秋在湖南常德城区私立山陕小学就读第一学期,其后随学校并入高山街完小,于1958年在该校完成小学学业,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第一次对小学的学制实行改革,废除了民国时期的初等小学教育和高等小学教育之分。  相似文献   

3.
1931年7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第一届高等考试(俗称高等文官考试)。第一届高等考试为国民政府遵照孙中山总理遗教试行五权制度后行使考试权之创举,国民政府称之为“国家第一次抡材大典”。国民政府为举行考试进行了大量准备工作。1929年8月公布《考试法》,《考试法》规定,应高等考试之资格为:“一、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二、教育  相似文献   

4.
近代苏南义庄普遍重视家族教育,其组织方式主要有三种:自办庄塾,助束脩之资,对求学应考者给予经济补贴和奖励。义庄对受助子弟实行严格的考勤及督查制度,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色。至清末废科举、兴学堂,义庄顺应时代变化,扩大助读、施教范围,接受新学制,更新教育内容,开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新式义庄家族教育为苏南教育的近代化及这一地区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打下一定基础,对今天的教育发展与慈善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民国前期湖南私立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湖南私立教育发展特色鲜明:一是学校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教学设施较为完备;二是弃用旧式书院规制,采用西方新式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三是从严择师,倾心育人;四是民主管理,从严治校。湖南私立教育发展的原因:一批以教育救国为职志的湖湘精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创办者既秉承了湖湘士林爱国、务实、创新的学风与士风,又具有新型教育家特质,在精神层面支撑了湖南私立教育之勃兴。中央到地方各级当局的鼓励和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湖南私立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麻城县志》记载麻城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笔者研读四版《麻城县志》,各版各有所长,清康熙九年刻本《麻城县志》、乾隆六十年刻本《麻城县志》、光绪八年刻本《麻城县志》文风相通,整体风格相似。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尤其是续编,贴合时代特色,增加了党政、新式教育、新式交通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王平 《安徽史学》2011,(4):103-107
本文通过对新发现的《皖江公学试办章程》的分析与考察,认为:皖江公学创办和停办时间大约在1903年5月初至1904年4月中旬之间;清末提倡实学之风、日本近代私立高校之成功、近代安徽高等教育不发达、民间缺少"私学"等因素皆对该校的创办有影响;皖江公学是近代安徽第一所私立高等学堂,为大学预科,是"壬寅学制"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牡丹亭》是汤显祖"至情论"在"临川四梦"中最集中的体现,其中女主角杜丽娘堪称"至情论"最佳诠释者。一部经典剧作的内涵往往不是单一的,作者在《牡丹亭》中除了建构"情教论",反科举外,还有对女性教育的思考。《闺塾》一出极为精彩,其中塾师陈最良、女学生杜丽娘及其伴读春香一同演绎了明末私塾教育的一个场景。通过《闺塾》以及相关剧情的解读,可以反观晚明社会女性教育的林林总总。如: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拟定,教育方法的采用,教育环节的把握等,这些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女性教育的情状,对当下的女性教育亦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从5岁入塾,到1906年留学东洋,在家乡读过15年的私塾、学馆和新式学堂。这段历史少有记载。他究竟进过哪些学堂?读过哪些古藉?拜过哪些老师?以后与这些老师关系如何?本文试作一番粗略探索。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8月2—4日,"沈万三、张三丰学术研讨会"在贵州省福泉市召开。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国道教协会的6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沈万三研究成果丰硕。高寿仙《明朝有没有沈万三》对沈万三研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辨析,认为《沈荣甫墓志铭》和沈万三没有任何关系,沈万三很有可能活到了明朝初年,但遭抄家流放之事应发生在其后裔身上。陈时龙《沈万三事迹  相似文献   

11.
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1835—1901):丰前国中津藩下级武士之子,曾就学于绪方洪庵。1858年(24岁)奉藩命设洋学塾于江户。1868年创立庆应文塾(后为庆应大学)。1860—1867年间充当幕府翻译,三次出访欧美。明治政府成立后,终身从事教育及社会活动,成为近代日本最有影响的人物。著《西洋事情》、《劝学篇》、《文明  相似文献   

12.
1912年1月,陆费逵与沈知方集资创设中华书局于上海,以“养成中华共和国国民;采人道主义、政治主义、军国主义;注意实际教育;融和国粹欧化”为宗旨,甫一诞生,即开始为新生的中华民国振臂呐喊。1912年春节开学前,他们编的《中华新教科书》已经印成,初小国文第一册即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的五色国旗作书本封面。在《中华初等小学国文教科书》和《中华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课文中,即注入了“我国旗,分五色,红黄蓝白黑,我等爱中华”等思想内容。 中华书局一成立,就立即向出版行业的龙头老大──商务印书馆发起了挑战。…  相似文献   

13.
日本神田信夫教授评《沈水集》与《满族历史与文化简编》日本满族史研究会(在东京都文京区)出版之《满族史研究通讯》之[出版消息]栏载有神田教授下面两篇书评:《沈水集》最近,金启棕氏《沈水集》(B6版、297页、1992年12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金...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化名人,他一生涉猎甚广,尤为突出的是他在报刊业和学术、思想文化方面。 《新民丛报》是梁启超主持的报刊中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1902年2月8日,继《清议报》后,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编辑和发行人署名冯紫珊,实由梁启超负责。刊物上的重要文章也大都出于梁启超之手。《新民丛报》为辛亥革命前维新派的重要刊物。  相似文献   

15.
周德麟  赵启斌 《收藏家》2006,(11):17-22
王猩酋(1876-1948年),名文桂,字馨秋,中年易字星球,晚年更用猩酋,又号迟道人,别号净饭王、石器猿人,天津市武清县王庆坨镇人。王猩酋十一岁入塾,一年读完四书,1895年赴天津县参试,在一千五百人中名列第九,明年再试为天津县学第八名,工书画,善考据,有着全面的文化修养。王猩酋居家设塾历40余年,潜心教育,教学重在德育,除教授经史之外,间及诸子百家。坚持有教无类,富贵子弟求学必重金,贫寒儿女就读可减费就学。王猩酋本人亦精通医术,倡素食,主薄葬,撰写《薄葬说》,服膺张仲景《伤寒论》,教学必让学生通读《本草纲目》。王庆坨瘟疫流行时,他昼…  相似文献   

16.
莫忘四川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岱峻 《巴蜀史志》2005,(2):22-26
1946年5月6日,《新民报》刚迁回上海,就发表了社论《莫忘四川》,章写到。  相似文献   

17.
上海百年名校南洋中学由晚清沪上沙船业著姓王氏家族所创,自甲午战后至民国年间,在创校者王维泰及继任者王培孙叔侄的苦心运筹下,学校历经了从旧式族塾义学到新式国民学校的嬗蜕,并在新式教育发轫之初中西文化显现张力的时代背景下,卓有成效地探索出一种"西学"与"义学"相融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不同于教会系统,又有别于官绅兴学,是传统家族办学遭遇"近代化"之后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文化适应力。  相似文献   

18.
林泉 《福建文史》2001,(1):40-43
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字思及,明代继利玛窦来华传教之意大利耶稣会士,1613年奉命入内地传教。1616年第一次教难时期,避居杭州杨廷筠家学习中国学。后曾到陕西、山西等地传教。1622年沈(jue)再次兴起教难时,艾儒略回到杭州直至1624年底。其《西学凡》一卷、《职方外纪》六卷,有李之藻、杨廷筠、叶向高等序,《性学粗述》一卷,陈仅作序,于1623年在杭州刻成,前二书均被收入《四库全书》。  相似文献   

19.
由讷河市史志办主任张德发、市教育督导室主任范新民主编的《富饶的老莱、光荣的人民》一书,于1991年出版发行。5年来,这本书在该市老莱镇的11个村15所中小学作为乡土教材进行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对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产生的教育门类。我国职业教育体制发端于清代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这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这就是我国公布的规定学制系统的第一个文件。这个学制未及实行,清政府又于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再颁《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中对职业教育有“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中等农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