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洪晓纯(以下简称洪):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您一直是东南亚和太平洋考古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家之一可否请您谈谈您对这个区域的研究兴趣开始于何时?以及您这40年来的研究主题有什么更动?贝尔伍德:我对考古学的兴趣始于1960年,那时我才 17岁.原因是那时我阅读了一些和考古学相关的大众读物.当时,我在家乡——英国莱斯特(Leicester)的一家制鞋工厂作学徒.1963年,经过考试我获得英国政府的奖学金进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在那儿我学习罗马及欧洲考古直至1966年完成大学学业.  相似文献   

2.
<正>张良仁:我知道俄罗斯(包括前苏联,下同)有许多考古家庭(指考古夫妻、考古父子或考古母女等)。您是这种情况吗?您是怎么进入到考古学的?您的父母对您的职业选择有什么影响吗?  相似文献   

3.
刘歆益:您最初是怎么对考古学产生兴趣的?马丁:从儿时起我就对过去充满了好奇。记得我第一次想到可以从地底下挖出古老的东西时,我才8岁。记得第一次参加考古发掘是在距格拉斯顿伯里(Glastonbury)②不远的一个叫弥尔湖村  相似文献   

4.
罗泰  张莉 《南方文物》2011,(2):66-73
张莉(以下简称张):当初您在波恩大学就读时学的是汉学专业,1979年到中国留学之后,转向了中国考古学研究。可否谈谈考古学对您的吸引来源于何处?是什么原因让您从最初的汉学转向考古学的?  相似文献   

5.
李、吕:您是如何开始对考古学产生兴趣并最终把研究方向集中到动物考古方面的? 让-丹尼斯·维涅:我从10岁起就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古生物学家.15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定期参与正式的考古发掘.自然而然地,我对发掘出土的贝壳及骨骼产生了兴趣.发掘的负责人给了我极大信任,让我去研究这些贝壳及动物骨骼,于是我发现了一个在当时还鲜有研究的领域——人类社会与动物的关系(即动物考古学).动物遗存蕴含的丰富信息使我迅速着迷.掌握这个研究领域需要了解很多学科的知识,比如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和考古学等等.在大学里,通过选修课程的方式,我先后学习了地质学和生物学,然后又学习了考古学,并且每年都会参加至少两个月的发掘活动.  相似文献   

6.
访问者(以下简称"访"):霍老师您好!很荣幸有机会向您采访。我们知道,您自从1978年考入四川大学考古系以来,已经在考古学界耕耘了四十余年,取得了很多成绩,尤其是在历史时期考古的领域,创获颇丰。而这四十年,中国考古学也发展得十分迅速,重大发现目不暇接,各项研究也都有所突破。那么在您看来,历史时期考古研究在这四十年间发展的如何?它目前在中国考古学的体系中。  相似文献   

7.
<正>秦小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作为日本中国考古学界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家之一,请谈一谈您的考古研究经历,以及什么时候开始对中国考古学感兴趣的?宫本一夫:此事说来话长。我对考古学开始感兴趣可以追溯到我的孩提时代。我出生在岛根县一个叫松江的地方。那里是古代出云文化(1)的发源地,有很多遗迹,比如说铜铎、加茂、岩倉等,是一个遗迹很  相似文献   

8.
正秦小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您一直是日本研究中国考古学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家之一。请谈谈您是如何对中国考古学产生兴趣的?开始于何时?冈村秀典:首先感谢你这么认为。我出生在日本古都奈良,这是一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这里遍布古代遗址,从小生长在这一环境里,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对古代文化产生了兴趣。其中对我影响特别深刻的是1972年奈良高松塚古坟壁画的发现,这正好是我的中  相似文献   

9.
正秦小丽:感谢您接受采访。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作为日本研究中国考古的学者,您从何时开始对中国考古学产生的兴趣?请讲讲您自己与考古相关的经历。中村慎一:我读本科是在东京大学文学部,专业是日本史,所以最初接触的不是考古学,而是历史学。我尤为关注日本古代史中关于大和的"水人",或者说"海人"部分。日语中有"あま"这个词,指的是在水边捕鱼、或从事海上运输的人群。这些人与古代中国江南地区的吴人、越人在生活方式与文化上有很多共通点,如两者都有文身习俗等。因为这些证据,学界曾提出日本的"水  相似文献   

10.
陈建立:陈先生,自上世纪50年代夏鼐先生介绍了碳十四测年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情况,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碳十四实验室之后,这种测年方法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197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国内建立了第一套液体闪烁法碳十四测年系统,并参加碳十四测年糖碳标准物质的制备工作,您是怎样开展这项工作的?陈铁梅: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派我去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现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学习原子核物理,回国之后分配到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系当老师,但在文革中经历了一些波折,自江西干校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