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道源鹤鸣山     
成都西部,距大邑县城15公里,乃道教发源地鹤鸣山。其得名传日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明左翘《鹤鸣观记》:“山之妙高、留仙、天柱诸峰.品列如飞鹤之形:妙高、留仙左右对峙。如鹤舒展之两翼.矗立于中央之天柱峰乃鹤顶,其东西两涧合流处为鹤啄,至啄尽处.冲流屹立一巨石为鹤衔丹书。天柱峰后与大坪山麓衔接之低凹地带,乃鹤顶,大坪山乃鹤背,其绝顶之冠于中锋乃鹤尾。”清《四川通志》:“鹤鸣山形如覆翁,有石类鹤,故名。”清乾隆《大邑县志》引李膺《益州记》:“鹤鸣山有麒麟、白鹤游,故名。”  相似文献   

2.
道教祖庭鹤鸣山考袁庭栋四川大邑鹤鸣山乃东汉末年张陵创五斗米道之所,此地是为道之发源地。无论历史文献与当世学人早已定论,各道教名山富观之道教界人士亦一直奉大邑鹤鸣山为道教祖庭,千余年来,尊礼无改。近年来有人于此提出异说,不得不辩,故作《道教祖庭鹤鸣山考...  相似文献   

3.
高阿申 《收藏家》2009,(12):49-54
五.理学、金石学和香炉 文献记载,宋代,随着佛前焚香的开始,香炉始有定义。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说:“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辞海》讲到了用途:“熏炉,古时用来熏香和取暖的炉子;香炉,烧香之器,也作陈设之用。”  相似文献   

4.
名号文殊菩萨(Majusri),全称“文殊师利”,又译作“曼珠室利”。文殊是外来语,因文殊为“妙”意,“师利”为“首”、“德”、“吉”等意,故亦译为“妙德”、“妙首”、“妙吉祥”,藏语称“江白央”。在佛教中文殊被视为智慧之神。文殊通常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  相似文献   

5.
器物定名可按器物自铭称之,可依古籍文献相关记叙称之。法门寺唐塔塔基地宫出土的香炉,在地宫的衣物帐碑上有明确记载,其一还在内底錾为"香炉",可知为礼佛香具,在唐代称香炉。出土于浙江黄岩灵石寺塔的北宋越窑青瓷炉,同为礼佛器,亦当称香炉。  相似文献   

6.
重阳亭位于剑阁县鹤鸣山之临顶,始建于唐大中八年(854年),千余年来屡建屡圮,现存之亭为1983年仿唐重建。“重阳亭”之命名,据清道光二十四年石碑,镌刻之《重修重阳亭记》铭文称:“是亭以山为名也,阳者何?山之东朝阳所升也;重阳者何?其山层峦叠岘,如重光之荡摩崖上下间也”。鹤鸣山位于东方,又名东山。太阳每从山顶升起,十二时后,阳光反照,山间摩崖重光灿灿,故以“重阳”二字为亭命名,其韵味甘甜,雅俗而隽永。 唐宣宗大中年间,蒋侑由湖北江陵县令擢升为剑州(今剑阁县)刺史,在任三年,实施惠政,民康物阜,社会安宁,且重视文治。剑州城治,四山环抱:东有鹤鸣、西望  相似文献   

7.
归义军曹氏第四任节度使曹元忠于后晋天福九年(944年)嗣任故兄曹元深之位至后周显德二年(955年)诏赐其"沙州节度使"的十一年间,系以"沙州留后"身份统治敦煌,莫高窟第61窟正是这一"非常时期"敦煌以文殊信仰为主导的佛教文化的物质性再现。该窟借鉴了初唐以来莫高窟《维摩变》与《文殊变》相对表现的空间格局与视觉经验,中心佛坛文殊造像与西壁《五台山图》实际上直接脱胎于吐蕃统治敦煌以来塑绘结合的《文殊变》,并因第61窟史无前例的文殊主题,相应有极大拓展,基于佛坛文殊造像之需要,曹氏画院运用"空间单元"图式结构,重构了中唐《文殊变》中的《五台山图》,赋予其"独立"而宏大的格局,并在以文殊造像为中心的文殊语境中,实现了以《文殊变》与《维摩变》对应结构为主体的宗教与图像内涵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8.
1819年徐松游历莫高窟,在所著《西域水道记》卷三中记载"岩之文殊洞外有元皇庆寺碑"。此碑今存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碑名《重修皇庆寺记》,立碑时间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莫高窟第61窟所塑主尊为文殊菩萨,后壁通壁绘五台山图,故又名文殊堂。许多学者依此认为"文殊洞"即为第61窟,进而推断甬道壁画为元代重绘。本文考察相关资料,认为徐松所载之"文殊洞"乃今之第94窟,皇庆寺碑至迟到清代还立于该窟内,直到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时才搬离此窟,因此徐松所记的"岩之文殊洞外有元皇庆寺碑"不能作为探讨第61窟甬道壁画年代和风格的依据。同时,根据此碑所在的位置,本文对皇庆寺寺址的有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探奇五老峰     
五老峰,原称五老山,位于山西省永济市东部。晋代张僧鉴在《浔阳记》中说:"(庐山)五老峰横隐苍空,形势如河中府虞乡县五老山。"在《虞乡县志》中有"五老山,在县南十五里,玉柱、太乙诸峰之总名也。"五老山之五老,源出于古代传授伏羲《河图》《洛书》五老之名。  相似文献   

10.
<正>室内熏香的习俗,最迟于战国时就已出现。燃香之器,名曰熏炉,俗称香炉。香炉的形制很多,宋代的文献中即有记载:"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爵炉则古之爵,狻猊炉则古之踽足豆,香球则古之鬵,其等不一。"明代以来,香炉的使用愈发普及,其制式也愈加完备、复杂、精巧。而此类中的登峰造极之作,非"塔式炉"莫属!其上部为塔形炉盖,下部为鼎式炉身。因将  相似文献   

11.
<正>印度的帕拉王朝,是佛教美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也是佛教造像在印度最后的辉煌。佛教中的许多尊神,在此时大量出现于美术作品中,文殊菩萨即为其中之一。由于国内对帕拉时期文殊像的关注和研究相对欠缺,导致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常被误认为观音,或者被冠以莲花手菩萨之名。本文在此简单介绍帕拉时期文殊像的特征和风格,希望对辨别文殊像的种类和时代有所助益。文殊菩萨,梵文称Ma?ju?rī,音译作文殊师利、曼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20,(5)
正香炉亦称"香薰",不仅是香道必备的器具,也是华人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虽然香炉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未有定论,但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香炉的形制、釉色及功用,随着当时经济、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发展着。我国古代制作香炉的原材料很多,有铜、铁、锡、石、陶瓷之别。  相似文献   

13.
高阿申 《收藏家》2009,(11):53-59
中国的香炉,是世界上最具文化特色的器物。可以这么说,如果把文房四宝之笔、墨、纸、砚视作古代中国文化人不可或缺的书写工具,那么香炉则是炎黄子孙在精神生活上不可或缺的文化用品。  相似文献   

14.
醉翁亭记     
欧阳修 《江淮文史》2002,(2):174-174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作亭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文史》2012,(2):32-32
今日我们所见到的菩萨像几乎全部是柔眉善目、面容慈祥的女性形象,但在佛教经典中菩萨多被记录为男性出身。如文殊菩萨是合卫国婆罗门大长者之子,观世音菩萨曾被描写为“勇猛丈夫”,释迦牟尼在成佛之前也以菩萨为号。  相似文献   

16.
香炉,为烧香之器具,其用途最初可能是焚香熏衣,辟邪去味。《汉宫典职仪式选用》载:“尚书郎、女侍史二人洁衣服,执香炉烧熏”。谢惠连《雪赋》云:“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杨清曲”。汉太子宫所用的博山炉或许是香炉之制的初创。历来发现的香炉品种实物众多,现将馆藏的各地出土的景德镇明代青花瓷香炉介绍如下:封二1、青花缠枝洋莲三足炉。时代:正统一景泰。通高13、口径10.3、足高2厘米。1974年江西新干县荷埠乡出土。2、青花折枝纹三足炉。时代:正统。通高123、口径94、足高2.2厘米。3、青花人物三足护。时代:天顺。高7.5…  相似文献   

17.
南岳忠烈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岳忠烈祠冯玉辉南岳忠烈祠,位于湖南省衡山县城西北部20公里的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香炉峰麓。它1940年9月10日动工,1943年6月底建成,是国民政府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激励民众抗日热情而建。1943年7月7日,蒋中正、林森、孔祥熙、李宗仁、白崇禧等...  相似文献   

18.
西夏统治时期,新样文殊极为盛行。本文通过对榆林窟、五个庙石窟、东千佛洞、旱峡石窟以及俄藏黑水城出土文殊图像的分析,指出西夏时期新样文殊更进一步强调文殊化现老人典故,且多以“五尊像”为主;同时新样文殊组合样式不仅出现在文殊变中,在普贤变中也相应延续。此外,作者对俄藏黑水城出土的卷轴画x-2435考辨中发现,主尊不是观音菩萨。新样文殊在西夏普遍流传并达到顶峰,与帝王五台山信仰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南阳首次发现有铭文纪年和唐王府铸造的大型铁香炉。唐府为明代朱元璋第23子朱羋受封南阳的唐王府,该香炉为朱羋第十代唐王朱聿键所造,为唐王府宗祠焚香祭祖所用之物。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06,(11)
厦门国拍定于11月19日举行2006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共推183件拍品,重点拍品包括清御制官窑瓷器、明崇祯石叟紫铜错金错银观音立像。玉器部分有:清乾隆御制白玉浮雕花卉双环耳香炉,高19.5厘米。炉分器、盖两部分,盖为宝珠钮顶,炉两侧饰如意耳衔环,盖侧与炉身均饰花卉纹,底承花式足。传统香炉的款式很多,质料也有铜、铁、锡、玉、陶瓷之别,以示身价有异;刻着不同的花纹和文字,表示用途各不相同,其中又以玉质的香炉最为名贵。香炉本来只供焚香用,后来成为人们玩赏的古董和艺术品,于是,年代久远、质料名贵、雕工精美的香炉,价值不菲,已失去焚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