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翀 《南方文物》2022,(2):155-161
鱼类骨骼考古是动物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内关于鱼类骨骼的鉴定与研究工作并不充分,限制了我们对古代捕鱼行为的认识。本文基于现生标本和古椰遗址的出土材料,对中国花鲈和尖吻鲈这两种常见鱼类的主要头部骨骼的形态差异进行了归纳。依照这些特征点,能够较为准确地区分中国花鲈和尖吻鲈,这是我们探讨古代复杂狩猎采集鱼捞社会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河南地处中原 ,历史悠久 ,文化荟萃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方神奇的土地上。漫长的历史岁月留下了丰富的遗迹和遗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积淀 ,使之成为中国考古学的重地和“宝盆”。河南是中国考古的发祥地 ,河南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可以说是中国考古学的缩影 ,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考古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河南考古的贡献。因此 ,对河南考古发现的介绍和了解 ,就成为人们学习中华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容。2 0世纪河南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使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认识 ,从传说和文献记载中…  相似文献   

3.
略谈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人祭遗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祭是以人作祭祀时的祭品。这种野蛮的宗教习俗,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曾存在于世界许多原始部族,并一直延续到阶级社会。甚至到现代,某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仍存在人祭的遗风。我国古代也曾实行人祭,文献对此多有记载,其遗迹,考古发掘也有所见。据考古材料,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祭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物》2020,(1)
2017~2018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石峁遗址皇城台门址及东北部护墙时,发现了一批骨质口簧及与其制作相关的遗物,考古背景清晰,共存器物丰富,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本文在探讨石峁口簧年代、功能等问题的基础上,依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指出先秦文献中的"簧"多以骨、竹制成,穿绳拉振成音,重申了"簧"非"笙簧"这一重要音乐史实,并指出河套地区是世界口簧的"祖源地",石峁口簧是近现代流行于世界各地的口弦类乐器的祖型,其传播与流布或与古代族群的流动及文化交流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在鄂西北的崇山峻岭中,有数百处似长城非长城、用石块砌成的古代建筑遗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人认为这些遗迹是东周时期的楚国长城。于是,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正式进入人们的视线,至今仍被学术界所关注。由于发现之初,考古工作不深入,出土材料不丰富,关于这类遗迹的性质,一直争议较多,其中较主流的看法是这类遗存就是文献记载的"楚长城",但也有学者对此表示质疑。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此类疑似"长  相似文献   

6.
发现和掌握各时期的历史货币是研究历史货币的物质基础,科学考古和运用科学考古成果来补益货币之研究,是深入认识历史货币的一把钥匙。 20世纪,是中国历史货币发现与研究双双取得瞩目成就的一个世纪。在这个世纪内,中国历史货币中一些疑难问题因科学考古而得以揭示,考古成果又因历史货币的发现研究而得以丰富。  相似文献   

7.
花与钺之旅     
朔知 《中华遗产》2012,(4):66-77
花是一种植物,象征的是柔美与平和,自古而今时刻绽放在我们身边;钺是一种古代的兵器,表现的是刚冷和权力,已离我们远去。而原本毫不相干的事物,在5000多年前却相遇了:中原以“花”为代表性纹饰的彩陶,和东南以“钺”为代表的玉石器,  相似文献   

8.
定窑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白瓷窑场之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定窑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和大量传世品,是古陶瓷研究中成果最为丰硕的窑场之一。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湮没已久的定窑窑场于1922年被重新发现,经过百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以及逐渐丰富的考古学研究,定窑研究正在向更为广阔和深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两湖地区曾经是古代越人的重要聚居和活动地之一。但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此地的越人多已慢慢消失;随之,在人们的记忆中也只剩下稀疏而朦胧的印象。因此,搜集零星和分散的历史记载,再证之于新近发现的考古材料,以便勾勒出一幅古代越人在  相似文献   

10.
家户考古是一种从微观上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新的理论方法,与后过程考古关系密切,但如何与既有的研究兼容,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史前家户考古研究可以分为6个层次进行,按照这个操作模式,不同层次的考古学理论可以被整合起来:文化历史考古层面的研究可以提供时空框架;过程考古范畴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考古材料的形成过程、了解家户...  相似文献   

11.
鲜卑遗存的考古学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 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学者将文献记载的古代民族与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相联系,以证实文献记载的可信性;从事考古研究的学者将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比定为文献记载的古代民族,以说明考古发现的意义。就一般的研究方法而言,无论是史学研究者,还是考古研究者,大都是将古代民族的活动时间、活动地域和文化特征与考古遗存的年代、分布范围和文化特征进行类比。如果类比的结果是两相吻合,那么就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使用这种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同一古代民族与不同的考古遗存相联系,同类考古遗存被认定为不同的古代民族。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研究同一问题,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不但使人们怀疑其结论的可信性,进而怀疑其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出入,学界对于隋唐洛阳含嘉仓城的东门是否存在一直有不同认识。出土铭文砖上"东门"的记载使得多数学者倾向于支持"东门存在"说,然而无论从文献记载、孤证不立、考古实测,还是从情理不合等方面考虑,"东门存在"说都值得商榷。本文尝试从城门俗名的角度理解铭文砖上的"东门"和与之关系密切的"仓中门",通过假设与验证,认为含嘉仓城如文献所载只有三座城门,东门不存在,铭文砖中的"东门"指的是仓城"含嘉门"。  相似文献   

13.
近来,有关探讨古史的著作里,引用考古学的材料越来越多;中学历史课本中,考古材料的比重也加多了;在考古论文中,也有很多拿其他地区的考古材料来作对此说明的例子。历史工作者运用古代物质文化资料,以补充文献的不足;考古工作者把一些发现的地下材料联系起来,去说明更多的历史问题,这都是好现象。肯定地说,在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做得还不够,还应该予以更多的努力。但在另一方面,也要防止不把考古材料的时代及其基本内涵弄清楚,便进行联系,或者做出一些不恰  相似文献   

14.
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考古发掘是前因,文物保护是后果,前因后果是一个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为了考古学研究和文物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这两者必须密切结合,贯彻始终,做到既获取了人类社会遗留的历史信息,又极大限度地保护了文物。这是我们中国考古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不可否认,考古发掘也是对古代遗迹埋藏在地下相对稳定的平衡保存状态的一种破坏。平衡状态一旦被破  相似文献   

15.
蜀酒文化源远流长,成都平原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古蜀酒具,四川汉代画像砖与画像石上的酿酒图,到成都水井街酒坊遗址的考古发掘,结合古代文献中的有关记载,使我们对蜀酒文化的演进发展,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可知从古至今,成都地区就一直有着昌盛发达的酒事活动与酒业经营。  相似文献   

16.
襄阳楚墓与楚国势力的扩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放以前,襄阳地区是考古工作的空白。解放以后,虽然进行过一些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但仍是江汉地区考古工作较薄弱的环节。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空气的活跃,特别是随县曾侯乙墓的发掘,襄阳地区的考古工作有了可喜的进展。目前这个地区有着许多重要的考古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襄阳地区地处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要冲,是古代长江中游地区与中原地区互相联结的天然纽带,历来为兵家争夺之地,给我们遗留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尤其是在楚文化研究方面,这个地区的考古资料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所谓花背镜,即镜背表面上明显地呈现两种或多种较为悬殊的颜色的古代铜镜。“花背”之名至迟出现于宋,宋赵希鹄《洞天清录》云:“秦陀黑漆古,光背质、后无纹者为上,花背者次之”花背镜在山东、河南、湖北、安徽等许多地方都有出土,其中又以鲁西南为夥,多见于汉唐镜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它往往不太注意,考古发掘亦少见报道。本文的目的是通过有关标本的科学分析,以了解花背镜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我国古代铜镜的制作工艺。今分析的标本共10件,年代由汉到宋,标本分别由银雀山汉简博物馆、鄂州市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提供,特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18.
冠,是中国古代冕服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以往了解其形制多依靠有关的文献。自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商周时期大量遗址被揭露,有关人像雕塑的出土文物日益丰富,促进了对商周冠式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9.
鹤壁窑是我国古代北方生产规模较大的民间窑场。据考古调查得知,在市区之北的河至南部的淇河之间,分布古代窑址30余处①,其中以鹤壁集窑最具代表性。该窑自60年代以来曾多次进行考古发掘,表明创烧于唐,终于元。窑址出土标本之多,品种之丰富,在河南地区是少见的。它生产的品种除白釉、黑釉、黄釉、青釉、茶叶末釉等单色釉之外,其余几乎均以白釉为地,有白釉刻花、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印花、白釉红绿彩及白地黑花等。在众多品类中,白地黑花瓷又最富有特色。它自唐代创烧后,历代沿烧不绝,是烧制时间最早、最长的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20.
侯马东周盟誓遗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965年冬,我们在配合基本建设工程中,又一次发掘了侯马东周盟誓遗址,继续发现了有关记载盟誓的盟书(古代称载书)。其数量之多和内容之丰富,在过去都是少有的,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盟誓制度,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