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对宋六陵一号陵园遗址进行了初步的建筑复原研究,提出了营造尺、平面、立面复原方案.研究表明,该遗址可能是一处帝陵上宫,且不是宋高宗永思陵,其磉墩、踏道等做法较为特殊,可以丰富既有建筑史认知.建筑研究和田野考古发掘的通力合作对相关考古发掘与古代建筑研究皆有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唐代遗迹的考古发现有很多,晋南地区比较重要的发现有蒲州故城、绛州衙署、万荣薛儆墓,体现了唐代河东地区丰富的文化内涵。新绛县在唐武德元年置绛州总管府,本次发掘地点与绛州衙署遗址相距不远,发掘的几座唐墓,形制呈“刀形”或“刀把形”,是当时比较普遍的一种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均为中下层墓葬常见器物。本次发掘为当地唐代考古新增了珍贵资料,对研究绛州衙署以北墓葬分布情况以及丧葬习俗提供了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慈城古县城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内(图一),原为唐代至解放初期的慈溪县治所在。近年来,为配合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受宁波市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委托,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于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2011年5月至7月、2012年7月至9月,分三个阶段对慈城古县城大东门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计开不同规格探沟16  相似文献   

4.
《四川文物》2000,(2):73-74
1999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十分可喜的成绩 ,经省文化厅、文物局及有关专家的评议 ,以下工作被评为 1999年文物考古工作十大成果 :一、忠县中坝遗址、三峡库区云阳李家坝遗址考古发掘。1997年 12月至 1998年底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忠县中坝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发掘面积 190 0平方米 ,首次发现了有明确地层关系的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与老官庙下层文化晚期阶段共存 )———老官庙下层文化———哨棚嘴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 ,初步建立了从新石器时代至夏商时期的年代序列 ,对建立峡江地区史前考古文化序列具有重要意义。发掘…  相似文献   

5.
昙石山墓葬陶器分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福建闽侯昙石山自1954年发现以来,前后经过八次考古发掘,除灰坑、陶窑、壕沟外,主要是发掘60余座墓葬,并没有发现居住遗址。因此,严格地说,昙石山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的氏族墓地。判断墓葬的年代,主要依据墓葬的叠压关系和随葬陶器的类型分期。本仅就福建省昙石山博物馆内现场保留的墓葬叠压关系区分年代早晚,并对陶器类型进行分期,确定各期的标准器物群,进而分析昙石山化的年代和性质。  相似文献   

6.
瑞宝 《文博》2000,(3):20-23
秦咸阳一号建筑遗址在原发掘简报中被称为“秦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是由原咸阳地区文管会刘庆柱、陈国英两先生主持发掘的。简报刊于《文物》杂志1976年11期。在简报的小结部分,作者把这一建筑初步判断为“咸阳宫主要宫殿之一”。  相似文献   

7.
孙欣 《收藏家》2009,(12):31-36
本文是以1975至2007年的32年间,国家和地方文物考古部门分别在江苏省扬州唐城遗址、扬州三元路基建工地、扬州文化宫唐代建筑基址、河南省巩县黄冶窑遗址、巩义县白河窑遗址、密县西关古窑址、登封曲河古窑址、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古墓、安徽省准北市柳孜隋唐运河遗址等地十余次考古发掘报告及其出版百余件唐青花完整器和残片标本著录为依据。  相似文献   

8.
杨勇 《华夏考古》2011,(3):134-142
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的地层堆积和埋藏方式不同于其他类遗址,尤其与早期遗址差别很大,因而在发掘的方法上有一些特殊的要求。本文主要围绕考古地层学基本理论在此类遗址发掘中的运用展开讨论,兼谈其他一些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张星德 《文博》2008,(2):40-43
海金山遗址位于西拉木伦河北岸的一个山坡上,遗物散布面积大约有50余亩.该遗址未经过正式发掘,由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进行的考古调查形成的调查材料,发表于<内蒙古文物考古>第3期[1].  相似文献   

10.
海龙囤遗址是一处以军事防御为主的宋明时期土司山城遗址.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平播之役。遗址地势险要,环囤有墙.尚存关隘9道."老王宫"和"新王宫"是囤顶最大的两组建筑群.2012年4月~2013年1月.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机构在此进行了以"新王宫"为重心的海龙囤史上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探明"新王宫"是一组带有衙署性质的明代建筑群。发掘成果荣鹰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刊选登发掘领队李飞的三篇发掘手记——一个个性化的视角解读海龙囤.  相似文献   

11.
尉迟寺史前聚落遗存的微观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吉怀 《文物世界》2005,(2):10-17,33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黄淮地区考古学大课题的确立[1],随着安徽淮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2],随着蒙城尉迟寺史前聚落遗址连续13次的发掘[3],黄淮地区的史前考古研究也随之活跃起来。同时,根据尉迟寺遗址的史前建筑资料,又把聚落考古的研究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20世纪  相似文献   

12.
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不仅承担了全区的考古发掘工作,而且还承担了蒙古国的援外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本年度调查发掘的遗址、墓葬年代跨度较大,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蒙元时期,收获了一大批丰富的考古资料和精美文物.尤其是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通辽市哈民聚落遗址、辽上京古城、元上都以及蒙古国的调查与考古发掘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也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各地考古学专家的好评.其中魏家窝铺红山文化聚落遗址、通辽市哈民聚落遗址和辽上京古城的发掘还入围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通辽市哈民聚落遗址则一举夺得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殊荣.  相似文献   

13.
朱亮 《河洛春秋》2002,(1):19-28
本文介绍了黄河小浪底库区10年的考古工作,系统总结了小浪底考古的收获。对班村遗址、寨根遗址、妯娌遗址、八里胡同古栈道、盐东建筑遗址的考古发现进行了重点记述。同时,结合文献资料提出了汉函谷关范围和结构的新观点,是此方面学术研究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李海荣  谢鹏 《南方文物》2011,(2):122-131,121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咸头岭遗址已经过了三次发掘,并由此提出了"咸头岭文化"的认识。但其年代、分期和文化源流等问题还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特别是像咸头岭这样的沙丘遗址,在发掘时经常发生探方的坍塌,很难保证遗物出土层位的准确性,不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2004和2006年的发掘,考古队发明了一整套铺板、留边、切边、喷水、划线、配胶、喷胶和补洞等的"固沙发掘法",解决了塌方的问题,完整而准确地提取了层位清楚的遗物,并据此把咸头岭遗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分为三期五段,为珠江三角洲地区7000-6000年间的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树立了年代学和文化变迁的标尺。上述成果虽然在过去的发掘简报中已经发表(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等:《广东深圳市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2007年7期),但此次发表的内容更为清晰和详尽。其实,新近的发掘还有一项重要的发现值得一提,这就是在第8层下第9层上发现了一层厚5厘米左右的红烧土面(见上引文)。由于沙丘遗址的堆积物一般都是沙层,发掘时对沙层的划分大都是依据沙粒的粗细和颜色,而沙子本身大多应当是自然堆积,本身的流动性也很大,之间没有可以分辨的界面,沙层颜色形成的机制也不清楚,因此即便有了固...  相似文献   

15.
从新繁水观音遗址谈早期蜀文化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为了探索“古蜀文化”我们还得从四川境内发现、发掘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遗址或遗迹中去求得线索。从目前考古资料的发掘看,在四川东部的巫山大溪发掘了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因为这种文化类型的遗址最早发现于巫山大溪,据目前已发表的考古简报及报告等刊物已定名为“大溪文化”。大溪文化的遗物仅仅在四川巫山县境内发现,从巫山逆江而上几乎没有发现过同类型的文化遗址,可是顺江而下在湖北的西部、湖南北部如红花套、屈家岭、江陵毛家山等地发掘的遗址多是与大溪文化同一类型的,值得注意的是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在地层上还有叠压关系。这种只在川东发现的“大溪  相似文献   

16.
<正>《考古》2008年03期刊载的《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第五次发掘的新发现》一文,认为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巢湖流域一处十分重要的聚落,其中最重要的是遗址中的07M23。该墓位于凌家滩遗址墓地的核心区域,墓内"随葬的玉、石器排列紧凑而密集,局部层层叠压达2-6层"。笔者根据07M23随葬玉、石器布局  相似文献   

17.
依据盘龙城王家嘴遗址地层之间的叠压和各遗址器物之间的演变关系,该遗址中的第一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一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第二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二期、王家嘴遗址第一和第二期、李家嘴第二期和杨家嘴第二期墓葬为代表;第三期应以原报告中的城垣和城门叠压或打破的第三期、王家嘴遗址第三期、杨家湾第三期和杨家嘴第三期文化遗存为代表。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之间应有缺环,而第二期和第三期之间应是连续发展的。其第一期和第三期的相对年代应分别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和二里岗下层一期偏晚的年代相当,第二期文化遗存的年代应晚于二里岗H9而稍早于H17,即稍晚于二里岗下层一期偏早。相应地,其第一期文化的性质应属南下的夏文化,而第二和第三期文化遗存则应属于南下的早商文化。  相似文献   

18.
贺云翱 《东南文化》2016,(4):59-65,127,128
有关"六朝都城"建业及建康的研究成果,一直只能依靠文献进行,其主要原因是"六朝都城"遗址基本上都被叠压在现代南京城的地下,无法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以田野工作为特征的"六朝都城考古",开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大规模考古发掘始于南京老虎桥工地对六朝"台城"的考古探索。近20年来,"六朝都城考古"收获巨大,不仅发现了都城中心区和石头城、确认了"西州城"的位置、发现了佛教寺庙遗存及礼制建筑遗存,还出土了大量可以揭示六朝都城文化内涵的珍贵遗物,如瓦当、陶瓷器等。这些成果对今后六朝都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有着重要的参考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华 《东南文化》2007,(6):6-13
通过对三峡地区长江沿岸的考古发掘,发现了远古时期人类居住遗址的所处位置、海拔高度,尤其是遗址地层堆积中往往还叠压有洪水过后的淤积,根据这些洪水淤沙层的位置以及其上、下堆积层中包含物的年代,我们可推测出远古时期三峡地区长江发生洪水的大致年代,洪水水位的海拔高度,看看那时的河床究竟是比现在高、还是低,从而为当今人们治理长江、开发长江提供科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正>慈城古县城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内(图一),原为唐代至解放初期的慈溪县治所在。2011年11月21日至2012年4月29日,为配合慈城古县城整体保护开发,受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委托,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解放以后始被完全拆除的慈城古县城东南段城墙进行了局部清理发掘。现将有关发掘情况作一简要报告。一、概况本次发掘旨在探明慈城古县城东南段城墙的位置、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