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智全 《丝绸之路》2011,(16):45-51
近年来,敦煌悬泉汉简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近20年来,从考古成果的初步报道到发掘简报的正式发表,从研究论文的大量涌现到研究专著的先后出版,悬泉汉简的研究体现出逐步深入的特点。简册研究是悬泉汉简研究的一个亮点,由于发掘科学,一批简册保存了出土的原貌,为简牍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此外,关于西域、羌族、传置、邮驿、人名、人口、西北地理、法律、纪年、语言等问题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部分研究还体现出系统化的特色。随着悬泉简文的全面公布,悬泉汉简的研究还会有更多收获。  相似文献   

2.
悬泉汉简中有四枚涉及精绝国的汉简,给我们提供了汉代精绝国的重要信息,对我们认识汉代精绝国同汉王朝的来往关系以及精绝国和西域各国的关系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骑置"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悬泉汉简中出土的“骑置”简为中心,探讨其作为汉代邮驿系统的一级机构,考察其功能和作用,对于认识与了解汉代邮驿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西汉,骑置是以传递重要和紧急文书为主的邮驿机构,介于置与亭之间,一般情况下有吏一人、马三匹、驿骑三人。  相似文献   

4.
韩华 《丝绸之路》2010,(20):5-8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多发时期,从传世典籍和出土简牍记载来看,主要有蝗灾、沙尘暴、地震、风灾、干旱五种自然灾害。本文通过以分析上灾害,得到一些启示,以期对今天的防灾、减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考释《悬泉汉简(贰)》中部分简文的字形,认为:“■”即“借”之繁体,借出义;原隶定作“■”的字应隶定作“■”,指马腹带系辔环中的舌;原释文中的“部还”应作“部置”或“部置”;“佐■受遮”缺字应为“书”字,“书”是悬泉置下置佐的名字。  相似文献   

6.
汉代邮传系统中,传马效率决定着邮传时效,悬泉汉简《甘露二年病死马书》中能够看出汉代对于传马的管理,在非紧急情况下使用传马,需要有财物担保,如果没有经过合法程序使用传马发生死亡事故,责任人与主管官吏都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在传马的饲养过程中,需要执行相关的标准。如果传马生病等情况,需要上报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否则就需要追究相应责任。  相似文献   

7.
1990年10月至1993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共出土以简牍为主的各类文物7万余件,其中简牍有字者23000余枚,帛书、纸书、墙壁题记等文献资料也极为重要,因此,悬泉置遗址被评为1991年十大考古发现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8.
赵岩 《敦煌学辑刊》2009,(2):139-147
汉代边地传食的供给主要包括置传马的饲料供应与人的传食供应两大类,置传马的饲料包括茭、粟、麦、穬麦等,人的传食供应主要是粟、米、酱等,地位较高的客人还供给肉、羊、鸡、鱼、酒等,其供给量大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传食主要来自县、郡、亭及其他置,供给对象一方面是传马,一方面是地方、中央官属、出征将领及随行人员、外国客人、少数民族头领等人.  相似文献   

9.
甘肃不仅最早发现汉简,而且出土汉简数量最多。近年来,学术界对甘肃汉简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其研究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甘肃汉简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尽管其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0.
从出土汉简看汉代羌族部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自古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羌的部族构成比较复杂,史书上对其有所记载。20世纪出土的汉简中有一些关于羌族的简文,丰富了我们对汉代羌族的认识。特别是其中所反映的羌人部族,有的史有所载,有助于我们对相关历史的认识;有的为过去所未见,可以填补相关研究的空白。汉简中有关羌人部族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1.
常燕娜 《丝绸之路》2023,(1):143-150
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汉代古纸以麻类植物纤维为主,其数量众多,产生时代跨越汉晋两个历史时期,时代最早的麻纸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这批古纸展现出我国古代造纸技术从早期浇纸法逐渐改良为抄纸法、从最初用于物品包装逐渐成为书写材料的发展趋势。同时,简牍作为当时的主要书写载体,其在尺寸形制上的规定也成为纸张等其他书写材料制作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利用《敦煌悬泉汉简》与《睡虎地秦墓竹简》相关简进行对比,对整理小组将《睡虎地秦墓竹简》“荔”字视为通假提出疑问,并利用同期传世献和出土献中的用例证明《睡虎地秦墓竹简》“荔”字按原词义解释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13.
敦煌悬泉置遗址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发掘的,其中F13是悬泉置遗址坞院内靠北墙的一间小房子,共出土简128枚,有明确纪年的11枚,最早为建武27年即公元51年,最晚为永初元年即公元108年。其中3枚简与东汉早期历  相似文献   

14.
韩飞 《丝绸之路》2011,(4):29-31
对于我国造纸术的起源和技术传承问题,学术界历来争论不休。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境内考古工作的开展,考古工作者相继在一些墓葬和遗迹中发现了若干纸状残片或类纸物,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也引起了更多的争论。1990年,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汉代麻纸460余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纸张一般性能的基础上,对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麻纸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西汉敦煌郡自官方到民间都普遍使用钱币进行薪俸、酬劳结算及商品交易。通过悬泉汉简记载分析,西汉敦煌郡钱币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使用规模也非常庞大。为满足敦煌郡钱币需求,西汉政府往往利用国家力量从钱币铸造地区或钱币库存充裕地区调配大量钱币作为支持,表明西汉敦煌郡经济的发展对中央政府有着较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西汉政府设置敦煌郡,与其经营西域及打击匈奴的战略关系密切。西汉设置敦煌郡主要是为了经营西域与隔绝羌胡通道,以此实现压缩匈奴生存空间的战略目的。敦煌郡设置后,在西汉经营西域的过程中至少发挥着三种作用,即:物资存储与转运、驻军及将卒中转、迎送接待往来使者。敦煌郡仓库设施与水陆交通设施的建设,为物资的存储与转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物资的存储与转运又成为敦煌郡供给驻军、迎送接待等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而这些都巩固了西汉在西域的统治。作为汉朝西陲重要战略基地的敦煌郡,在西汉政府经略西域过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敦煌出土汉简,尤其是悬泉汉简的记载,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肩水金关汉简的图版、释文公布后,一些学者比较关注这批材料所蕴含的历史地理信息,其中编号为73EJT21:441者即引起了讨论。原简释文:“河东定阳马邑里郭财坐四斛。”①黄浩波在描述这支简时说道:“此简照片清晰,释文准确无误。”并依据学界此前对新莽时期简牍书写特征的描述,判定“此简为新莽时期简,且其年代当在始建国元年至始建国四年之间”。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所见的汉代简牍资料中有"芮薪"一词,诸家对这个词的解释都不是十分精当。本文主要利用语言学知识和考古材料,对西北汉简中的一些植物进行考察,对"芮薪"一词的词义和具体所指得出了与诸家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芮薪"应该是材质比较柔软的草类燃料的统称,西北汉简中的"芦苇"、"慈其"在用作燃料的时候都应该可以称为"芮薪","蒲"和"需蓻"也有可能是"芮薪"所指的燃料。  相似文献   

19.
韩江,广东第二大河流,流域包括广东、福建两省二千多万人口。但是,对于韩江名称、源头、长度以及流域面积等的记述,有关志书、辞书说法不一。作为较具权威的《潮州市志》、《潮州市水利志》与《辞海》,其说法既不一致,也同样都不见得准确,使读者难信谁是谁非,无可适从。现摘录如次,对照分析,考证辨正,以求能得到较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出土简牍的清理与编联》一文发表了"伍子胥故事残简"的部分竹简释文和J95至J102号八枚竹简,我们将其中的J138→J137→J136→J135四支简顺序调整为J136→J137→J138→J135;将J104调整到J101和J102之间;将J105调整到106之前,并对若干简文字词做出简要疏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