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用现代化学分析手段来揭示古代漆器的髹漆工艺,对六件宋代温州漆器残片成分和髹漆工艺进行了分析。在利用现代化学分析方法,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体视显微镜等对漆器残片漆膜成分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红色漆膜的主要成分是朱砂(硫化汞),黑色漆膜的主要显色成分可能是炭黑;漆膜结构劣化降解明显,存在多种微缺陷;漆膜中成膜成分是生漆;截面分层明显;银扣漆器中的扣体成分是锡和二氧化锡的混合物而不是金属银,应命名为锡扣漆器;戗金和描金残片漆灰部分的X射线粉末衍射的分析结果表明漆灰层中有添加动物灰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盱眙东阳汉墓两件木胎漆器髹漆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苏盱眙县境内的东阳秦汉古墓群是一处重要的秦汉遗址.迄今为止,墓葬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漆器,为了解汉代广陵国髹漆工艺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了解其髹漆工艺特点,采用了切片技术、X射线衍射光谱(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其中两件木胎漆器进行了分析研究.漆膜切片显示素色漆器的漆膜由漆灰层和黑色漆层构成,而彩绘漆器由三层结构组成.分别为灰地、底漆层和色漆层;XRD图谱发现漆灰层中的填料主要为石英(AiO2)和钠长石(NaAISi3O8),漆膜中的红色颜料为朱砂(HgS);红色漆膜的XRF显示了其主要元素是Hg和S,包括Ca、Si、Cu和Fe等微量元素.漆膜的FTIR分析数据显示漆膜中在1630cm-1和1576cm-1处存在着可能是苯环骨架振动的红外吸收峰.研究结果说明了本地髹漆工艺主要分为三个步骤:1)髹漆灰,漆灰层是由生漆调和研磨成细粒的钠长石矿物构成,它能制作出厚度约0.1~0.2 mm薄漆灰层;2)髹底漆,厚度约为0.02~0.09 mm;3)彩绘,红色漆膜中的颜料为朱砂,朱砂含有微量的Ca、Si、Cu和Fe等杂质,表明其来自矿采.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漆器的髹漆工艺并为漆器的保护修复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显微镜、显微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显微激光拉曼光谱等方法对浙江松阳出土南宋剔犀漆器残样的制作工艺和材质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结果说明该漆器采用杉木作为漆胎,并在其上涂刷了以高岭土(AL2_O_3·2SiO_2·2H_2O)与动物毛发为主要成分的胎地填料(底灰)。然后分别在器物内外表面上髹饰上调制而成黑色和红色的天然生漆。将外表面红色漆膜雕刻成如意云纹,并在云纹边缘描绘黑漆线作为修饰,最后再在其上髹饰一层红色面漆。漆器红漆和黑漆层由同种天然生漆髹漆而成,但是两者采用的颜料分别为HgS和含Fe的黑色颜料。  相似文献   

4.
《文物》2014,(7)
<正>考古资料证明,漆器的胎骨主要有木胎、夹纻胎、皮胎、竹胎等,其中以木胎为主。漆器胎骨制作主要有挖制、卷制和削制三种方法,除此之外,还有镟制、雕刻及釦器法等。由于器形不同,有的器物胎骨仅使用了一种制作方法,有的则是几种并用。漆器的胎骨将夹纻工艺与釦器法并用,有效克服了薄胎漆器的弱点,标志着漆器彻底与木器工艺分道扬镳[1]。釦器法的出现是漆器制造业技术的一次新突破。《说文·金部》:  相似文献   

5.
扬州(古称"广陵")出土汉代木漆器文物数量多、工艺精,是我国汉代漆器重要的收藏、展示与保护、研究地区之一。为了研究扬州甘泉山西汉广陵王陵区内"妾莫书"墓出土漆器的工艺特点,利用超景深视频显微系统、红外光谱、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扫描电镜及其能谱、X射线衍射技术,对3件"妾莫书"墓出土漆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妾莫书"墓出土夹纻胎彩绘漆器以麻布类物质为胎,其上糊裱添加了经筛选的小颗粒石英和羟基磷灰石类物质的漆灰,表面直接髹饰面漆及彩绘,所使用的漆料为传统的中国大漆,不含桐油,其漆膜中的红色颜料为朱砂。此研究有利于其后续的科学保护修复,并为进一步探讨扬州出土的汉代漆器的官、私营属性提供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以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CT)成像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对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景泰款掐丝珐琅器进行了结构工艺上的研究,结合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元素分析和拉曼光谱仪的特征拉曼光谱佐证,发现此件珐琅器不同部位如口沿、耳部、颈部、腹部、底足均来自不同的器物。结果显示釉层厚度、釉料颜色、结构关系以及元素成分含量趋势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互相验证并吻合,明确了此件珐琅器为后期拼配的改制器。本工作应用X-CT成像技术和X射线荧光(XRF)光谱技术对景泰款珐琅器的研究结果科学化、可视化地证实了以前专家学者靠观测得出的推论。  相似文献   

7.
扣器源流     
扣器是指在器物器日、器底、盖口、盖痛及器身等部位镶金属箍的漆器。金属箍主要起加固和装饰的作用。对于扣器,在一些漆器的论著中已多有提及,但尚无人对其源流加以系统探讨,且由于新的考古资料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某些看法。因此,写此短文,以求教于学界。一、扣器的起深受到考古材料的限制,以前认为扣器始于战国①,但新出上的材料证明西周时期就已经有扣器了。1983-1986年在淬西张家坡的西周墓地出土了一批铜漆木器具。其中有7件铜扣,1件为漆木壶的口沿,6件分别为3件漆木蓄的器口和器底。这些铜扣均有折角,不但有利于镶嵌,而…  相似文献   

8.
对漆器文物的内在结构及表面漆层的观察分析,是研究文物病害形成原因和传统制作工艺的重要途径。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可在不损伤文物的情况下,观察文物内在的纹理结构,分析其原工艺制作方法。故本研究通过对文物X射线图像进行解析,分析金漆漆盒的胎体结构和文物的伤况成因,并对比文献记载中漆器胎底制作的差异性,尝试通过重构3D模型图片的方式直观展现文物木胎结构。研究漆器制作工艺和表层病害,有利于分析漆器文物制作工艺对文物病害的影响。相关的研究成果在日后文物保护中可以有针对性地用于分析文物伤况并制定科学严谨的修复方案,还可为以后的文物研究和工艺分析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9.
四川绵阳双包山二号汉墓发掘于1995年,为西汉早中期的墓葬,其规模巨大,是四川省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座木椁墓。尽管早期被盗,但仍然出土了 1 000余件遗物。该墓葬出土的8片银缕玉衣残片,以及数量较多的漆木马、骑马俑和车舆组成的仪仗队,足以证明其墓主身份的高贵。为保护修复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漆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光谱(SEM-ED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漆盘、漆耳杯、漆钵和漆木仓4件文物样品(编号分别为Q1、Q2、Q3和Q4)的截面形貌、颜料成分等髹漆工艺及漆膜的成分、老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双包山汉墓漆器所用漆料为大漆,且不含桐油;截面分析结果表明四个样品均无漆灰层,Q1、Q2、Q4号样品内侧均是黑色的底漆层之上涂红色大漆,而Q3号样品内侧及Q1、Q2、Q3号样品外侧均是在黑色底漆层之上描绘红色纹饰,而Q4号样品外侧只有一层黑色底漆层。即大部分漆器为木材胎体表面直接髹黑色底漆层,其上再刷一层红色漆膜或绘制红色纹饰的工艺,少部分只有一层黑色大漆层,而无色漆和纹饰。红色漆膜表面平整,厚度比较均匀,而黑色漆膜厚度相差较大;EDS及XRD分析结果表明,黑、红两色漆膜的主要成分分别为炭黑和朱砂。该制作工艺不同于楚地漆器,但与马王堆M2、广州东山大墓、长沙市风篷岭M1出土漆器制作工艺类似,说明巴蜀地区与岭南、长沙地区可能存在漆器工艺或成品的交流。另外,SEM及FTIR分析结果表明,Q3表层无明显龟裂,且未出现降解所致红外吸收峰,相较于其他样品保存状况相对良好。相较于以往对双包山汉墓的研究,本研究更侧重于科技分析,如对漆器样品的截面形貌、颜料及漆膜的成分、老化程度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双包山汉墓漆器的制作工艺及保存状况,并与不同地区的漆器制作工艺进行了对比,对研究漆器工艺或成品的交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良漆器漆膜的性能,古代漆工在制作过程中通常向生漆中加入干性油等添加剂。为了确定生漆及添加剂的种类,本工作采用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作为甲基化试剂,利用热辅助水解甲基化裂解气相色谱质谱(THM-Py-GC/MS)技术对所选的参考样品进行分析,然后将成熟的方法和实验条件应用到古代漆器的分析研究中。在古代样品中检测出了3-十五烷基邻苯二酚(C15)、3-十五烯基邻苯二酚(C15:1)等来源于中国、日本地区种植的Rhus vernicifera树种的生漆的特征热裂解化合物,确定了所用生漆的种类。另外,本实验在古代漆器中检测到了棕榈酸、硬脂酸、庚酸、辛酸和壬二酸等脂肪酸,推断该漆膜中添加了干性油。利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发现古代漆器采用了在胎体上依次髹漆灰、底漆和色漆的髹漆工艺,其中漆灰主要由漆液和钠长石、石英调制而成,黑色漆膜的呈色颜料为含铁化合物,揭示了古代漆器的髹漆工艺。该研究结果不仅增强人们对古代漆器制作材料和工艺的科学认知,而且为保护漆器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成都地区漆器制造历史和工艺,对2010年度成都十二桥遗址新一村一期地点出土的一批彩绘陶残片样品采用包括: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测定(AMS-14C)、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显微镜形貌观察(OM)、显微激光拉曼(Micro-Raman)、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XRF)等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批陶器年代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陶胎以易熔粘土为原料而成;彩绘层是用生漆(大漆)分别加炭黑、朱砂调和结膜而成;髹漆工艺为先髹饰黑色底漆层,然后再用含朱砂的红色颜料漆勾勒图案,黑红相间形成鲜明对比,起到良好装饰效果。这批漆陶的发现表明成都平原地区大漆工艺的使用年代可到西周中晚期。  相似文献   

12.
长沙风篷岭M1出土漆器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长沙市风篷岭M1出土漆器百余件,为研究该批漆器的制造工艺及保护修复方法。选取多个样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荧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进行含水率、木胎种质、漆膜和漆灰成分多项检测。结果显示:木胎漆器含水率远大于夹纻胎;木胎漆器材质有楠木、梓木等;底漆层厚度大于面漆层;漆膜中的红色颜料为HgS,黑色颜料为C,白色颜料中含Ag较高;漆灰中含有大量SiO_2和CaO。本研究成果为研究夹苎胎漆器制作工艺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山东青岛土山屯汉墓出土了大量汉代漆器,大部分漆器髹涂1~2层较薄的漆,但M162出土的漆奁残片却与众不同。本研究采用数码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M162出土漆奁残片的红漆层和漆灰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此件漆奁残片的漆灰层表面连续髹涂5层红漆,且每一层厚度均超出同时期其他墓葬出土漆器的漆层厚度,实属罕见。检视以往研究成果,这是目前发现红漆层数最多的汉代漆器标本,其制作工艺较单层髹漆更为复杂。而这种多层髹同种色漆工艺发展的原因,应当出于审美的需要,其进一步发展,或许可视为雕漆工艺的滥觞。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运用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研究了河南南阳出土战国漆皮甲的制作工艺,利用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激光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等分析确定了漆皮甲的物相组成和元素组成,结果表明漆皮甲残留漆膜主要由天然生漆采用涂灰髹漆传统制作工艺加工而成,表面涂有天然颜料朱砂作为装饰,漆液中没有添加桐油。  相似文献   

15.
奇技百端——试析清代扬州漆器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扬州漆器进入全盛时期,名工荟萃,名闻遐迩。工艺上承接明代,螺钿镶嵌、百宝镶嵌、剔红等盛名不衰,波罗漆(犀皮)、八宝灰、刻漆、填漆、戗金、戗彩、描金、描银、描漆、剔彩、剔黑、嵌银丝、嵌珐琅、仿紫砂漆、绿沉漆、金髹、绿纹漆、针刻、堆漆、镶斑竹、硬木多宝嵌等工艺,较明代呈现出更为丰富的面貌。而漆器的画面,模仿文人绘画,讲求章法构图,追求意境,情趣,与皇家漆器丰满华丽的图案构图及四川、福建、贵州漆器的民间趣味均迥然不同。清中期,扬州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传世俏色"春水"、"秋山"玉的皮色及年代问题,利用显微放大观察、激光拉曼光谱(LRS)、显微红外光谱(FTIR)及X射线荧光光谱(XRF)技术,对上海博物馆收藏的9件俏色"春水"、"秋山"玉饰进行了皮色分布、化学成分、矿物学特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9件玉器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均为透闪石,其中两件样品曾经人工染色处理,染色材料与蜂蜡有关。结合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将传世俏色"春水"、"秋山"玉的年代限于金、元,综合考量器形、纹饰、做工、皮色之后,将2件作伪俏色样品的年代定为元代。研究思路及方法是科技分析结合古器物学研究鉴定传世玉器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了解亚浸水漆器的制作工艺及材质,为该类文物修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工作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等技术对出土于陕西长安县明代墓葬一漆棺的制作工艺及主要制作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漆棺是按照木胎-纤维-灰层-漆膜-颜料的工序制作的,主要使用材料有麻、粘土类物质、生漆、金及朱砂颜料。漆棺制作工艺及材质与文献记载基本一致,是中国古代漆棺传统工艺制作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8.
刘晓晨 《收藏家》2020,(10):11-18
中国的用漆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先民便开始制作并使用漆器了。考古发现最早的漆器是一个木胎朱漆碗,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中,这时期的漆器如同孩童般,工艺稚嫩,颜色单一。历经历史的洗礼后,漆器不断成熟、发展出更多技法、色彩、器型。到了清代,漆器的品种已有色漆、描金器、描漆与描油、描金彩漆、填漆、戗金彩漆、识文描金、嵌螺钿、百宝嵌、雕漆等多种。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宝应县县城中心和县城城东两工地1995年10月和1996年5月先后发现两处宋代墓群,抢救性地发掘了21座墓葬,共出土漆器、瓷器、金银器、铜器和砚墨类文物二百余件,特别是 M11墓出土的“东山贡墨”和 M2墓出土的“千岁墨金”铭文墨,尤为引人注目。“东山贡墨”,牛舌形,长14.9厘米,宽3.9厘米,厚1厘米,残重40克(图1)。正面阳文楷书“东山贡墨”四字,其字四周饰阳文平行双线方框,背面素纹。此墨似为模铸的松烟墨,从字表面有金的痕迹来看,铭文皆为涂金。“千岁墨金”,牛舌形,长14厘米,宽3厘米,厚0.5厘米,残重20克(图2)。正  相似文献   

20.
扣器在一千多年前是家喻户晓的。但今天生活中,它早已不存在了,人们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因此,要稍加解释。东汉许慎编的大字典《说文·金部》解释说:“扣,金饰器口。”古代所说的“金”,是泛指金属.如黄金、白银、铜等,都统称为金。许慎说,凡是用金属加固和装饰器物口沿的.就叫扣器。《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记载:“其蜀汉扣器,九带佩刀,并不复调。”李贤注:“扣音口,以金银缘器也。”缘是边缘的缘,这里是作动词用,是说凡是用金银等金属来缘器的,就叫扣器。这两种解释,大同小异。但许慎是汉代人,他的解释是严谨的,也就是说,严格意义上的扣器,只限于用金属装饰器口的才是。李贤是唐代人,他对扣器的解释比较宽松,认为凡是用金属缘边的就是扣器。这是广义的扣器。从古代扣器的实际情况看,两种解释都说得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