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王建伟 《史学月刊》2008,3(1):116-124
20世纪20年代末期,专业史学期刊的出现是现代史学制度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之上,民国史学在人才培养方式、学术表达方式以及传播方式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学术社群的凝聚力凭借期刊得到加强,史学研究的专业化、标准化、团体化趋势加快并有了实质性的内容,新兴的学术发表行为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国史学研究的整体形态.但处于动荡的社会中,期刊主办者受到各种客观、主观条件的限制,加之史学界内部派系纷争,沟通不畅,二三十年代的史学期刊常常处于困境当中.  相似文献   

4.
5.
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受文学革命影响而蓬勃发展,积极承担启蒙使命,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多所大学开设了民间文学类课程。这些课程真实地反映了民间文学教育在其草创之初的积极探索状态,彰显了民间文学多重的价值和强大的影响。挖掘这一时期民间文学类课程史料,总结民间文学教育的发展特点,评价其所取得的成就并探索深层原因,这对于在新时代积极推进民间文学类课程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民间文学教育优势,推动民间文学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界对20世纪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存在不同的评价意见。本文从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以及他们对苏联外交政策影响的角度对20年代苏联对外政策进行了探讨。认为斯大林、契切林都继承了列宁晚年的外交思想,斯大林在20年代已经把世界革命的胜利寄希望于未来,提出了“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契切林已把社会主义的未来和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联系在了一起。在对外政策方面,斯大林、契切林都把苏联国家利益放在外交政策考虑的优先地位。在实践上,虽然斯大林有时依然表现出了对世界革命的追求,但契切林以其长期担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的经历和丰富经验影响了斯大林以及苏联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从整体上看,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尽管存在一些失误,但基本把握住了列宁晚年思想的方向,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8.
9.
In Soviet sources from the Brezhnev era, the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preservation after 1917 was presented as a triumph of rational state‐building and cultural organisation: with the support of Lenin, the Bolshevik government had rapidly put in place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tect historic buildings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s this article shows, the evolution of legislative and practical measures was considerably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is optimistic representation would suggest. In the early Soviet period, a highly ideologised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t meant that preservationist ambitions might (especially during the ‘Great Break’ of 1928–1932) be seen as intrinsically reactionary. The canon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was shaped by perceptions of centrality to Soviet values, as well as historical and aesthetic importance. The article also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ttitudes to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s a response to destruction by the invading forces during the ‘Great Patriotic War’, after which commitment to preservation became far more whole‐hearted, although enforcement and financial support continued to be inconsistent. The Soviet case indicates not just the importance of heritage preservation to the cultural ambitions and self‐image of the modern state but the limits of commitment to preservation and the pressure placed on this by the commitment to all‐out modernisation and to the propaganda of new identities and values.  相似文献   

10.
11.
12.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政局动荡,国家四分五裂。面对这种局面,许多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有识之士,纷纷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国家统一方案。目前,学术界对陈独秀等人在这一时期的国家统一主张多有研究,但对胡适在这一时期的政治主张,尚未作专题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历史的考察与评析。笔者认为,对胡适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国家统一主张,我们应作历史的考察与分析,而不应简单地加以肯定或否定。此外,在祖国尚未完全统一的今天,胡适的国家统一主张是否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15.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国民党、共产党和苏联三方合作的历史背景下,苏联在莫斯科设立中山大学,专门招收国民党留学生并用苏联式革命理论对其进行培训,同时,部分具有国民党员身份的中共党员也加入其间.国共苏三方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这一特殊环境中,展开一段合作共进与纠纷矛盾共存的特殊历史.随着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与苏联关系日趋冷淡,这一特殊背景下的留学运动最终于1927年划上句号.  相似文献   

16.
底图内斯库是罗马尼亚历史上最名的外交家,其对苏政策在20世纪30年代令世人关注。底图内斯库在20世纪20年代持强硬的反苏立场,30年代,他的态度发生逆转,从拒绝与苏联直接接触到逐渐愿意改善与苏联的关系,最后还与苏联就结盟进行谈判,成为与苏联合作的最积极倡导。底图内斯库对苏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他对罗马尼亚国家利益的判断。鉴于国内尚无人涉及这一问题,本拟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