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秦湖 《钟山风雨》2013,(4):39-39
在上海鲁迅纪念馆内,保存着一枚白色木质图章,上面刻有"生病"两个方体字。因为这枚图章没有边款标记,所以,之前大家都不清楚它到底是作什么用的。后来,鲁迅的儿子周海婴在书中透露了这枚图章的秘密。原来,1936年6月份的时候,鲁迅的病情突然开始加重,连基本的起床、坐立都很困难,一直都坚持的日记也不能写了。而在这之前,鲁迅  相似文献   

2.
隋唐以后,中日双方僧人、学者和商人往来频繁,其中不少人写过游记、日记或杂记,虽然也涉及到中日两国的事情,但多以个人见闻为主,不能称为中日关系史著作。已知最早的中日关系史专著要首推1466年成书的《善邻国宝记》了。《善邻国宝记》的作者是瑞溪周凤,他是一名僧人,曾参与日本对明朝的外交活动。精通汉学和中日两国的历史,又掌握足利幕  相似文献   

3.
隋唐以后,中日双方僧人、学者和商人往来频繁,其中不少人写过游记、日记或杂记等,虽然也涉及到中日两国的事情,但多以个人见闻为主,不能称为中日关系史著作.已知最早的中日关系史专著,要首推1466年成书的《善邻国宝记》了.《善邻国宝记》的作者是瑞溪周凤,他虽然是一名僧人,但曾参与日本对明朝的外交活动.他精通汉学和中日两国的历史,又掌握足利幕府的档案,所以他写的《善邻国宝记》可信性强,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代中日关系史专著.  相似文献   

4.
赖晨 《文史春秋》2011,(12):32-35
1912年至1920年的《鲁迅日记》中曾经50多次提到过季自求(季天复)这个人,南通图书馆珍藏的《季自求日记》中也有50多次提到鲁迅,鲁迅拜访他10多次,互访40多次,可见他们两人的关系曾经颇为密切。那么季自求是谁?其一生有何主要经历?他和鲁迅是怎样认识的?两人之间有过什么交往?后来为何逐渐疏远?  相似文献   

5.
一、不朽的刻铜艺术北京琉璃厂于民国初年制作的铜墨盒、铜镇尺,是著名书画家亲临指导,刻艺高超、精心创制的艺术品,深受人们喜爱,名传遐迩。众多名人、学士购置案头,既方便实用,又庄重典雅,其上镌刻的诗文,多是箴言、警语,益人心智,催人奋进。它与北京笺谱艺术一样,成为观赏艺术的珍品。鲁迅在北京所记的日记中,留下多处偕同陈师曾(衡恪)往琉璃厂同古堂的记载。这同古堂是一爿墨盒销,兼营篆刻,设在琉璃厂西头路南。《鲁迅日记》记载着自己及为别人在同古堂选购墨盒、镇尺的事,而饶有情趣的是邓云乡考证的,鲁迅手头有一买自同古堂的破墨盒子,多年置于案头。鲁迅偏爱上这“破”墨盒子,是由于它出自姚茫父(华)之手笔。足见茫父手书的刻铜在民初时期是深受文人喜爱的。  相似文献   

6.
蒋介石《西安事变日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天度  孙彩霞 《百年潮》2007,(10):28-38
几年前,蒋介石后人蒋孝勇的遗孀蒋方智怡,将她保存的蒋介石日记和蒋经国日记从台湾运往美国,存放于加州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室。蒋介石的日记自1918年起,至1972年止,共55年,无日不记,篇幅浩繁,内容庞大。胡佛研究所研究员郭岱君翻阅了全部日记,认为它给“世人提供了一个认识20世纪中国的新视窗”。2006年胡佛研究所将蒋介石1932年以前的日记复印出来,供读者阅读研究。2007年4月下旬,又开放了1932年至1945年的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度乘去美国探亲之际,于5月前往该处翻阅了蒋介石在西安事变前后的日记,时间是1936年12月10日至12月31日,共22天;然后寄回国内交由同事孙彩霞编审编排整理,并加文字说明。日记没有中规中矩地按版面的页面书写,在正页的上下两端以及左右两侧也写有内容。日记有的地方写有“续昨”,还有的在页前写“(接上页)”,页后写“(接下页)”,由此推断,日记的部分内容不是当日记述,而系日后补记。因日记原件不能对外,提供读者的是从缩微胶片还原的复印件,有些字句被油墨遮盖,无法辨认,以口替代。同时,为帮助读者理解,笔者在一些地方添加注解,个别明显有误或能推断内容的文字也力所能及地指出。虽然蒋介石《西安半月记》、台湾蒋介石档案《困勉记》公布了日记的部分内容,但因为这两者都意在表现蒋介石在“艰难困苦”中“意志卓越”的记述,故往往有断章取义之嫌,再加上蒋介石及其编纂者屡次加工,内容已不能反映日记原貌。现在公布的日记原件,为西安事变研究提供了一些新的史料,具有重要价值。例如:关于蒋介石与周恩来在西安会面晤谈情况,周恩来在给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电报中明确提到此事,并概括说蒋介石做?  相似文献   

7.
张天社 《百年潮》2014,(6):71-73
蒋介石关于西安事变经过的记载,可考证的最早是事变后不久的1937年2月,公开发表的《西安半月记》。《西安半月记》是以日记的体裁出现的。发表《西安半月记》的目的,蒋在其“引言”中说,一是因为“诸同志及各方友好,均以不能明悉当时实情为缺憾”,所以他“检取当时日记,就一身经历之状况与被难中之感想,略纪其概,以代口述。”供人们了解、参考。二是记载他“谋国不臧与统率无方之罪”,自我反省和检讨,这当然是蒋介石的客套话而已。  相似文献   

8.
文章提要本文第一次从比较学的角度提出杜甫是中国最早的日记体诗人,研究杜甫波澜壮阔的日记体裁诗歌和圆仁灿烂辉煌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对多层次、多角度了解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天文地理、风俗时令以及中、日悠久的国际文化交往,显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中国最早的散文日记体裁作品要算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李翱作的《来南录》,它“被一致公认为日记存于今世的最早篇章,且为宋代以后日记作者所延袭”(详见陈左高《中国日记史略》)。中国散文早最日记体裁的作品是如此,那么中国的诗歌日记…  相似文献   

9.
<正>日记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尤其是一个时代里有着较大影响的人物的日记,由于其即时性、纪实性,以及往往涉及重要人物、事件和记录了作者的内心感受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深入挖掘之后,便会发现其中丰富的内涵。作为一个群体,地位特殊的知识分子的日记由于涵盖众多与其同时代的学人和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而显得更为可贵。民国以来的学者中,当以胡适和吴宓的日记为其中代表。建国之后,胡适去了台湾,而吴宓一生留在大陆,且其日记也在大陆较完整地出版,无论是建国前所记十卷还是建国后所记的十卷续编,在研究民国及建国后一段时间里的学者和思想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名家学者十分重视写日记,以光照历程,供后人学习借鉴。汉朝刘何的《新序·杂事一》记载:“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南宋伟大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有“黄鲁直(庭坚)有日记,为之家秉,至宜州犹不辍书”的记载,这说明日记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鲁迅先生也很重视写日记,他强调“写日记不要摆架子”,因而他写的日记也是我国文库中宝贵的遗产。我们虽然不是名家学者,但我们从事的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社会主义新方志的编修工作,而“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当代,有益后世的千秋大业。”(江泽民总书记语)可见,我们写的修志日记不仅是自己平凡工作的记录,而且也是党和国家事业的记录,因此我们应重视写修志日记。  相似文献   

11.
《文献》2016,(3)
《海王村所见金石书画记》是一部有关琉璃厂的钞本文献合集,存有《琉璃厂书肆记》《琉璃厂书铺表》《琉璃厂古玩铺表》三篇及未定名日记和金石书画古籍目录各一部。其中《琉璃厂书肆记》系李文藻所撰,其馀四部文献作者不明。本文根据未定名日记中作者交游、家世等相关信息的考证,认为日记作者为清代学者王仁俊,目录与《琉璃厂书铺表》《琉璃厂古玩铺表》中的内容也与日记可以对应,故亦为王仁俊所撰。该目录系王仁俊在京师公干期间寻访金石、书画、古籍时所撰录,所记宋元善本、明清钞本以及名家所藏金石书画甚多,具有重要的文献学价值。日记记载了王仁俊交游、问学的相关情况,对研究王仁俊的生平、治学具有参考意义。《琉璃厂书铺表》《琉璃厂古玩铺表》乃《琉璃厂书肆记》后第二部详细记载清末琉璃厂状况的文献,是研究琉璃厂和中国旧书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2.
凡读过鲁迅日记与书信的人,大概都知道鲁迅先生三十年代在上海有个年轻友人徐诗荃,即1999年5月在北京逝世的我国著名学者徐梵澄先生。从1928年5月开始,他们的交往就非常密切,此后八年的《鲁迅日记》里,三百多处提到“徐诗荃来”或“得诗荃信”。著名出版家赵家璧曾说:“梵澄是受鲁迅先生宠爱的学生”。而许广平却对“此公”颇为不满,甚至说他“磨  相似文献   

13.
梁鹤 《中国钱币》2022,(3):59-64
<正>关于鲁迅先生与古钱币,学界早有关注[1])。学者研究的材料来源于日记及其钱币手稿[2]。2012年,《鲁迅泉志稿图释》出版[3],该书将鲁迅先生的钱币手稿附以图录清楚地展现出来,其后附有《鲁迅钱币日记》,让我们对鲁迅先生收藏古钱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吴元康 《百年潮》2004,(12):76-77
鲁迅曾两次在日记里提到陈安仁,一次为1927年3月25日,另一次为1927年3月31日.最近朱洪先生在<百年潮>2004年第8期发表<陈延年与鲁迅在广州的两次见面>一文,认为<鲁迅日记>里的"陈安仁"即陈延年.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撰此小文向朱先生请教.  相似文献   

15.
《文献》2016,(2)
正(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国家图书馆藏抄稿本日记选编(全六十册)精装16开定价:36000元2015年12月出版本书选录国家图书馆藏抄稿本日记28种,其中元人日记1种(《郭天锡日记》),清人日记27种,如吴骞《兔床日记》、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英和《奉使陕甘日记》、翁心存《知止斋日记》及其孙翁曾翰(翁同稣嗣子)的《海珊日记》,又有文学家方玉润的《心烈日记》《星烈日记》,版本目录学家莫友芝的《郘亭日记》等。  相似文献   

16.
正鲁迅(1881-1936)的生活消费支出,占第一位的无疑是香烟,其次就是茶叶。喝茶是鲁迅的终身爱好,在《鲁迅日记》中,关于茶事的记载就有100多处。鲁迅生长于茶乡浙江绍兴,对于故乡的圆炒青茶,一直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小时候,他就常给久卧在病榻上的父亲沏茶,  相似文献   

17.
张太原 《民国档案》2022,(1):106-112
以日记做史料,不能以记者的是非为是非;要进得去,出得来,特别是要充分了解所记之事存在的语境及前后历史之变化。以此来看蒋介石日记关于中共抗战的记载,则可发现一些无法遮蔽的历史事实。其中所记"山西平型关击退敌军""第八路军亦能听命也""共党之反响与瑞兆""中共对抗战之态度表示积极"等语,充分说明了中共与国民党协力抗战的地位和作用。而在蒋介石看来,"后方共匪无几,其力全在战区",尤可谓中共全力抗战的典型写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蒋介石一度试图与日"谋和"的时候,其最大的顾虑就是"共党扰乱不从命令",充分说明了中共对抗战的支撑性作用。日记中,蒋介石越是对中共"愤激"和扬言"制裁",越是反映中共的发展之快之大。而在"沦陷区"中共愈是发展,则显然愈是对日本统治的打击和消解。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阅读鲁迅日记时,在1913年2月2日看到有如是的纪载;"午后许季上来,同往留黎厂阅书,购尔雅翼一部六册一元。又购北邙所出明器五具银六元,凡人一豕一羊一鹜一又独角人面兽身物一,有翼不知何名。"2月3日又记有:"……下午同季市、季上往留黎厂,又购明器二事,女子立象一碓一,共一元半"。在北京鲁迅故居里,我们曾经看到这一独角人面兽身物陈列在北房案头,傲然  相似文献   

19.
旅行记资料是文献资料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可忽视。笔者自1984年起查阅地方史志资料的实践,深切感到,在新疆,应该充分地利用各种有关新疆的旅行记或考察记(以下简称为旅行记)。因为由古及今,行记资料不仅异常丰富,无所不包,而且比较系统、真实性强。这是修志工作中所不可忽视的。 一、旅行记的重要性 1、历史的传统。清代学者都十分注意收集行记。清代王锡祺在光绪十七至二十三年(1891—1897)所编《小方壶舆地丛钞》(包括补编、再补编)曾收集了洪亮吉《伊犁日记》,方士淦《东归日记》等十余种。光绪二十年(1894),同康主人编《中外舆地图说集成》一百三十卷,其中卷二十一收录了方观承《从军杂记》,卷二十六有林则徐《荷戈纪程》倭仁《莎车行记》,卷二十七有洪亮吉《天山客话》等。 民国九年(1920),吴兴王文濡编成《新游记汇刊》,卷三十三收录了《新疆风土记》、《伊犁旅行记》,卷四十五单骑《西征日记》,并在序言中称此书“继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而作,力避重复所选为民国及清季之文。”其《新游记汇刊续编》卷二十六收有耐道人《阿尔泰山附近情形》,卷三十七有刘雨沛《西戍途中日记》等篇。  相似文献   

20.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西逃,第一站途经怀来。当时怀来县令吴永将慈禧在怀来的情况详细地记了日记。朱鸿飞先生的这篇文章就是根据吴永日记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