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4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尽管现在我已过花甲之年,但当年参加太原市少年宫开宫剪彩典礼时的情景却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时间倒回到1957年11月3日,星期天。当时,我在狄村小学高六班(六年级)读书,是少先队中队长。这天,作为少先队员的代表,我们8位同学由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李杰老师  相似文献   

2.
爱的情结     
亲爱的爸妈:也许,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是一个17岁的成年人了。而现在的我却还是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15岁的光阴屈指数来是如此漫长,而今回首,却是如此之疾。15年有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感动,它们因有你们而美丽。从上幼儿园开始记事的时候,是你,爸爸,将我稚嫩的小手放在你温暖的手心,我们手牵手走过无数次那条通往幼儿园的路,  相似文献   

3.
玉的情结     
  相似文献   

4.
紫花情结     
柏原 《丝绸之路》2003,(4):53-54
早春时节,当人们察觉到,料峭寒风挟带着一丝暖洋洋意味的时候,有一种比人的感觉更为灵敏的小草,已经拱破酥松的土皮,萌发了一轮新的生命形态。河湾台坎,山洼阶  相似文献   

5.
对联情结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许多妙联佳对,构思精巧,用词精湛,落笔巧遣妙运。用典巧取妙引,既有对仗工整的“对称美”,又有音韵和谐之“韵律美”。记得我在初中时便喜爱上了收集对联,那是源于秀美山川的熏陶…… 家乡南通有座狼山,庙门上悬有一副气势雄伟的对联:“举目四顾,海阔天空;长啸一声,山鸣谷应”。咏罢,只觉得文笔洒脱,舒卷自如,很有气魄,于是就找张小纸抄录下  相似文献   

6.
泥土情结     
泥土,是地球的肌体;泥土,是种子的摇篮;泥土,是坚实的支柱;泥土,更是我童年的乐园。出生在农村的儿女,往往与泥土有着不解之缘。快乐的童年我在农村长大,从小与泥土打交道,对那一片片黄褐色的土地,有着无比的依恋。儿时的我,在泥地上翻来滚去;在土地里埋下了小猫种鱼的故事;用黄泥巴捏了一个个小动物,小娃娃,飞机,坦克;也曾因弄了一身泥巴而被妈妈打了一顿。土生土长的我,成了一个又黑又顽皮的“泥巴娃娃”。父母亲从土地中收获了我爱吃的花生、西红柿,  相似文献   

7.
处女情结     
上次聊完之后,我觉得有些话必须对你说。我知道你在看着,知道我是在说给你听。我不强求你一定同意或者按照我的方式去做,这恰恰有悖于我这篇文字的初衷。很多人以为男人才有处女情结,其实,或许是出于悦己者容,  相似文献   

8.
燕莎情结     
难得到北京一次。去年四月,心里对燕莎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结。 京城的物品尤其是服饰近几年令人刮目相看。前几年买点果脯和其它食品特产回去,算是到了北京。如今不知不觉改变了观念:京城服饰领导市场新潮流!带回过几套冬夏时装,令朋友和同事非常羡慕。大连搞了几届服装节,也被中外的客人誉为服装城,但奇怪的是大连人并不穿戴大连本地的服装。我的衣裳有一半儿是在京城买的,包括优质耐穿的皮鞋。 初春的北京刮着暖暖的和风。朋友说,燕莎刚开业不久,咱们去看看吧。我很爱逛商店,就从玉泉路打“的”到了燕莎,那时有的司机对燕莎  相似文献   

9.
木槿情结     
小荷 《神州》2012,(4):109
生命以它特有的方式延续着,木槿是,人也是。直言不讳地说,木槿是离我生命最近的植物。在平淡无奇的成长足迹中,它是我的亮丽诗行,是我心中供奉的水仙。与木槿的懈逅是凄迷中的一种神  相似文献   

10.
大河情结     
几乎每一条河流都与文明、富饶和美丽靠得很近,每一条河流都是生命的源泉,是万物灵长亘古长存的家园,河水悠悠的音韵,不仅仅是浪漫的春江花月的象征,她青春的风采蕴涵着深邃的思想;河水清冽的柔情,永远贴近心灵的呼唤,抚平风貌的坎坎坷坷,每一条穿越过厚重历史的长河,仿佛涓涓不息的温暖的血脉,家园的完美被大河的脐带牢牢牵手,江河之水在清洁精神的高地上闪烁着日月精华的光芒,我始终认为,我今生的梦想和幸福全部起源于一条大河的启迪和给予,大河的涛声始终在我灵魂深处回响,热爱河流,感谢河流,并以永生的热情关注所有河流的命运,是我今生与来世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1.
婺源情结     
方华  李晓茹 《旅游》2012,(1):11
车子在婺源的崇山峻岭间蜿蜒。窗外,霏霏细雨下的青山绿水、黛瓦白墙不时摄入眼帘。突然想起唐代诗人崔颢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心中涌起一股乡愁,这种乡愁应是一个多年客居他乡的游子,终于走在回家路上的感觉,虽是深秋,却如此的温暖,如此的情意绵绵。我在阳光下的皱纹里寻找似曾相识的岁月,我在溪边浣洗的身影里找寻熟悉的温情,我在青亮的石径上追寻童年的歌谣,  相似文献   

12.
亚洲情结     
《山茶》2009,(11):140-147
著名摄影师麦可·山下的一生事业几乎都和亚洲有关。在他的作品中,包括了《马可·波罗》、《郑和》、《湄公河》等广为人知的作品。他从1979年开始为美国《国家地理》提供照片,拍摄的地点遍及世界各大洲,但其作品关注的主题始终没有离开亚洲,尤其侧重于中国。麦可·山下曾历时三年,重走马可·波罗700多年前从威尼斯前往中国的旅程;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  相似文献   

13.
碉楼情结     
王永强 《中华遗产》2007,(6):154-154
他们说:“凡是热爱碉楼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这虽是一句极其感性而又普通的话语,但却蕴涵了他们对碉楼的拳拳赤子情怀。4月的南国,我受邀和《中华遗产》的周一渤一起走进心仪和敬慕的碉楼村落,座座碉楼古老沧桑,影射出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三年前的秋天,我和一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一起踏入了一个陌生的校园,在这里,我们开始了人生一段新的旅途。  相似文献   

15.
曾建生 《文史博览》2014,(1):36-39,55
  相似文献   

16.
孟红 《文史月刊》2004,(12):4-9
3月12日,是全民义务植树节。从1982年开始直到去世前,邓小平每年在3月12日这个特别的日子或该日前后,总要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去种植几株树苗,忠实履行植树义务,为祖国的春天增添几分秀色,用实际行动去掀起植树造林美化祖国的绿色浪潮。而且,他总要带着孙子辈一起去植树。他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认识到,  相似文献   

17.
1997年9月21日是海伦·斯诺女士寿辰,又是她访问延安60周年。新年伊始,笔者正伏案撰写一篇向她祝贺的文字,突然,大洋彼岸传来噩耗,海伦女士于1997年1月11日下午4时溘然逝世。中国人民从此失去了这位一生为中美人民的友谊而奋斗的伟大朋友,令人万分悲痛。历史的机缘,使海伦一踏上神州就同斯诺一见如故。她俩很快就结为伉俪。30年代,海伦和斯诺是在远东最活跃的两位西方记者。1932年,他们一起采访报道了蔡廷锴将军率领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进攻的“一·二八”抗战,第一次目睹了中国人民不可侮。1935年,在北平,他们采访报道了“一…  相似文献   

18.
19.
1926年初春,一艘从广州开往上海的客轮航行在茫茫的大海上。途经福州时,因大雾原因,客轮在马尾港停泊了三天。船上一位特殊的客人借机游历了马尾和闽江口的粤山,并到市区南台等地观光。就这样,这位客人第一次在福州留下了足迹。  相似文献   

20.
戴欣 《纵横》2009,(12):6-7
2009年10月31口,我罔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困委员会副主席的钱学森在京逝世,消息传来,举世悲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