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甘肃境内的长城与烽燧分布唐晓军长城,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八大奇迹之一。它的修筑,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历代封建王朝十分重视长城及其附属设施烽燧塞障的建造,不断扩展增修。甘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先后形成南、中、北三条通道。现将秦、汉、明三代建造在今甘肃...  相似文献   

2.
明长城作为古代军事工程设施,如何针对当时的军事设施和武器条件,选择与利用有利的自然地形,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军事防御功能,是其布局和选址的首要关注点。对长城军事功能运作的深入理解是准确认知其选址布局和建造特征,进而制定合理的保护策略的重要前提。从军事功能运作的角度,以辽宁明代锥子山长城小河口段长城本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军事地形学理论,在实地调研和采集GPS数据的基础上,通过Global Mapper和Arc Map等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地形的走势和坡度,以及长城本体及其附属设施的间距、视域范围、武器射程等进行分析,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城墙、空心敌台及马面、烽火台的选址和布局特征。  相似文献   

3.
长城遗存     
《文博》1997,(3)
陕西境内现存的长城,有战国长城和明长城,战国长城又有秦、魏两国之分.由于较少系统的考古发掘和调查,部分长城,特别是秦国东部几条长城的全线走向、形制以及附属设施等尚未完全明晰,一些长城的性质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据已有的资料,陕西长城的基本情况是:  相似文献   

4.
北方地区史前石城的出现,既是农业部族与渔猎部族矛盾激化的产物,也是长城沿线以北草原文明与以南农耕文明交错地带的产物,生活在长城沿线以北地区的渔猎部族对南边农业部族的强大压力是石城及其附属防御设施——瓮城出现的主要原因。根据已有考古发掘资料,并结合历史地理、生业环境等相关材料,可以看出,史前时期瓮城大致产生于龙山文化中晚期北方长城沿线地带。  相似文献   

5.
李哲  张玉坤  李严 《人文地理》2011,26(2):103-107
明长城军堡是与长城唇齿相依共同承担防御任务的一系列屯兵城。作者通过对我国北方近百个军堡实地考察,结合相关史料,初步探讨军堡的选址问题,提出影响军堡选址的因素主要有长城的位置、受作战距离制约、传统风水理论和地形四点,其中地形对军堡选址的影响最直观体现古人"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军事防御思想,根据军堡与自然地理的关系将军堡分为四类,并通过实例分别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6.
近年新发现的黄羊滩壕堑,为明嘉靖十年设置,时称"边防西关门墙",修成不久即告废弃.本次调查与试掘为了解这道长城的位置走向、防御类型与附属设施以及具体的修筑特征提供了新资料,同时也为研究与探讨当时筑边方略中的墙堑之争及确认同类型防御设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海关是明代军防重镇,建国后山海关境内及周边地区相继出土了一批火炮、火铳等明代火器,其名称、形制不一,特点突出,功能明确,现均收藏在山海关长城博物馆,一些在"长城历史·炮阵"陈列中展出。文章选取了部分有代表性的火炮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长城调查的重点是长城本体,它包括长城的起止、走向、长度、结构、时代、现状。只有把上述6个方面调查清楚了,才能为长城整体保护规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笔者有幸两次参与陕北地区明长城的调查工作,通过实地调查发现陕北地区明代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只有通过对长城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对长城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体保护,才能从根本上更好的保护长城。在分析陕北地区特殊自然环境的同时,结合国内外长城遗址环境整治方面的成功案例,针对陕北地区明代长城提出一些具体的环境整治方面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甘肃省金塔县为对象,对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所记录的长城遗迹进行抽样复查。对长城本体存状及变化情况、长城所处环境、破坏因素、保护管理状况等进行记录与分析,并从中分辨出长城破坏的主要原因,以期对长城遗产的合理监测提供依据,为长城保护工程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其实,真正的故事在1644年那个春天就已结束了。当年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向满人投降,率军赶往山海关阻止满清入关。4月22日,李自成率军在山海关外九门口长城与吴三桂部队血战一昼夜,占领了这个战略要地。24日,多尔衮率领15万清军直扑九门口,李自成撤守,清军跨过长城,在山海关与吴三桂合击李自成,大举入关。那一刻,作为中国历代战略防御工事的长城,结束了它两千多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2.
公元5世纪初,柔然崛起于大漠。在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其威胁的情况下,为了防御柔然的侵扰,北魏先后3次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是,长城作为单一的防线无法长久地阻挡柔然的骚扰和南侵,因此,北魏设置了众多军镇,构成统一有效的长城——军镇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五、元明时期战事元朝是封建社会持续发展的时期,今宁夏南北为元朝腹地,战争稀少。明朝晚期已进入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今宁夏南北设宁夏镇、固原镇。军镇之下,分别统领卫、所、关、堡环列兵戎。军镇为军政合一、屯防兼备的特殊行政区域。卫所军队,平时训练与屯田相结合,战时由明廷派总兵统一指挥。今太阳山地区的韦州、下马关为军事要冲地区,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战事十分频繁。每年秋季,三边总制都要调集兵力沿长城“防秋”。明代大力增修长城(边墙)堡寨和大量驻军屯田,成为一项重要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4.
汪澎澜 《史学集刊》2000,1(3):50-55
关于二十九军在长城抗战中的英勇表现和辉煌战绩,史家之述评已相当全面,但对二十九军的创始人之一,时任该军总参议的萧振瀛将军的研究却着笔甚少,有待深入。在组织二十九军固守长城、阻击日寇的过程中,萧振瀛四处奔走呼号,积极筹措饷款,购置军火,为二十九军浴血奋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此外,他还亲临前线,参与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计划,并对全军进行思想动员,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官兵的爱国热情。长城抗战虽然最终以失败而告结束,但二十九军在这次抗战中却取得了局部胜利,其中,萧振瀛将军亦功不可没,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5.
河西汉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西地区,开始是汉军与匈奴军鏖战的战场,后来成为汉朝抗御匈奴的前沿地域,更是通向中亚和西亚的交通孔道。因此汉代在河西地区设郡驻防,构筑了一系列防御设施,至今保存有许多遗迹。过去把这些遗迹统统视为"长城"的遗迹,对其具体结构等方面缺乏细致的了解。自1972年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大量调查工作,也进行了一些考古发掘,获得了广有关汉代防御设施遗迹的走向、结构等方面的大量资料,从而可以结合文献进行较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赵现海著《明长城时代的开启——长城社会史视野下榆林长城修筑研究》一书于2014年6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正文7章,加导言、结论,计56.3万字,是继其《明代九边长城军镇史——中国边疆假说视野下的长城制度史研究》之后,关涉长城史研究的又一部力作。该书对16世纪以来长城在中国、西方世界、东亚世界的不同形象与研究状况进行了详尽梳理,  相似文献   

17.
长城,本来是阻隔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推进的一道实体墙,但随着历史发展,长城内外不同的文明在共同存在的过程中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长城也从隔离带变成了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和纽带。经过岁月沉淀,长城文化由长城的本体建筑的物质文化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精神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2018年《碰撞·融合—长城文化展》在山西博物院开展。这次展览是国内几大博物馆首次合作的有关长城文化的特展,对研究长城内外农耕文明、游牧文明、长城文化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84年至1988年,北京市文物工作者为配合北京怀柔县慕田峪关长城的修复与开放,对其进行了考古调查。现将调查情况和其间出土的文物作一概述。一、慕田峪关长城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北京地区的明代长城呈半环状分布于京郊北部和西部山区。慕田峪关长城位于北京东北70余公里的军都山南麓,怀柔县三渡河乡慕田峪村。长城就建在村的东、南、北三面山脊上(图一)。  相似文献   

19.
闫璘 《丝绸之路》2011,(14):8-10
本文以明兵备副使范瑟的《创建定西门记》为线索,结合文献记载,对其验证史料价值、反映长城修筑工程管理价值进行了系统阐述,简述了定西门长城的构筑形式及长城设施,纠正了《西宁志》中关于乐都县明代长城修筑时间的谬误,补充了长城设施功能的资料,为了解明代长城的修筑时间、修筑管理、暗门功能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燕下都是战国中晚期的燕国都城,为保障其安全,构建有完备的军事防御体系,既有保卫都城安全的城墙及附属设施、护城壕、人工河道,也有周邻地区拱卫都城的军事据点、军事城堡及燕南长城,更充分利用了天然屏障北易水、中易水、太行山脉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紫荆关,具有方式多样化、体系多层次化、防御重点突出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