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文革"十年政治运动刚刚结束的1977—1978年间,中美两国互派地理代表团,拉开了中美地理学家互访的大门,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国际学术交流的重大事件。这次的学术交流一直影响着中美两国地理学家相互交流访问的科技活动过程。今年正值中美两国地理学界学术交流40周年,我们深深感到历史上的"破冰之旅"有许许多多值得纪念之处,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地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为此我们不惜笔墨,抒写以下心中的感悟与深思。  相似文献   

2.
刘萍 《民国档案》2016,(3):128-138
二战结束后,驻华美军自行在中国境内处置战犯,极大地侵害了中国主权,引发中美司法管辖权之争。中美双方就是否存在以及如何理解中美口头谅解协议和盟国间引渡战犯条约这两项文件展开交涉。虽然口头谅解协议及美军的行动,不仅突破了中美《关于处理在华美军人员刑事案件换文》所规定的司法管辖权,甚至也超越了中美《新约》签订前有关领事裁判权的权限,但基于"中美军事同盟"的压力和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国民政府最终又不得不单方面妥协退让,吞下苦果。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国民政府主权意识的薄弱和官僚制度的弊端,也折射出战后中美关系及战犯处置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3.
1968年11月底,中美双方议定于1969年2月20日恢复第135次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认为这为其转变对华政策提供了机会,并积极拟定会谈目标、内容和策略。尼克松最终选择了"多听少动"的保守策略,显示了尼克松政府初期对华政策的矛盾性。此次会谈虽因"廖和叔叛逃事件"被取消,但美国驻波兰大使斯托塞尔却为保留中美在华沙的联络渠道、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做了积极的补救工作,显示了美国扩大同中国接触和扩大会谈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4.
1984年4月26日至5月1日,美国总统里根访华。这是中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以来,美国第一位在职总统访问中国。在这之前,尼克松、福特等也来过中国,但当时中美没有建交,不能称为"国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战争初期,以第一次史迪威危机为标志,中美之间军事战略上的分歧开始表面化.中国希望美国实行"先日后德"的战略和尽可能的增加对华援助,可是美国确定了"先德后日"战略以及尽量利用中国自身资源的援华政策.虽然导致第一次史迪威危机的焦点问题是美国援华的租借物资的管理权,而主要原因是史迪威的身份问题和第一次缅甸战役失利的责任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中美之间军事战略的分歧.危及爆发时恰逢美国总统特使居里第二次访华,居里与蒋介石讨论了中美之间的分歧,努力调解蒋介石与史迪威的关系.虽然蒋介石暂时缓和了与史迪威的关系,但美国并没有修改自己的军事战略,导致史迪威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没有解决.  相似文献   

6.
毛予菲 《环球人物》2013,(20):50-52
汪洋妙论"夫妻",王岐山戏称"叔叔"当中美大员们正装出席一些论坛会议时,你不要以为只有庄重和严肃。最近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就是一例。"今天由我和雅各布·卢(美国财政部长)这对新人来主持新一轮的中美经济对话,在中国的语境里,新人是指刚刚结婚的夫妻,我知道美国允许同性  相似文献   

7.
彭靖 《百年潮》2014,(7):63-67
正1979年1月,邓小平访美,费正清应邀出席美国政府举行的国宴,并与卡特总统和邓小平同桌而坐。中美两国正式建交后,费正清发自内心地感叹:"1979年结束了中美两国之间30年的疏远状况,也结束了我作为一个中国问题研究专家50年的奔走呼号。"作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国际汉学泰斗,费正清是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智囊成员之一,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一生中曾有5次以不同身份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8.
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开始后的半年间,在中美谈判会场之外,台美间的交涉悄然进行。对于中美谈判,台当局是高度紧张的"局外方"。中美会谈是否会涉及金马"外岛",会谈是否会升为外长级,在美留学生遣返是否会扩大到全体侨民,会谈是否会造成别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放弃武力声明是否无碍于中共解放台湾的政策等,此类问题在台湾当局看来皆为关系重大之事,而美国或持有不同主张,或不肯对外明确表态,或虽有表态但已造成对台不利的事实。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那就是"两个中国"问题。美国欲以两面手法和模糊态度游移于国共之间,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台当局在诸多具体问题甚至若干细微表述上的外交努力虽出自反共利己目的,但亦应肯定其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苦守与坚持。表面上看这场"暗战"收效微弱,然而,国共之间反对"两个中国"的默契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在中国快速崛起和国际与地区地缘战略格局相应出现显著变化的大背景下,南中国海(以下简称"南海")问题已成为中国对外战略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广为关注的课题,甚至有成为一门"显学"之势。其原因显而易见。首先,中国崛起,从大战略视野来看,一个重要的维度是走向海洋,而南海是中国海洋战略前出的一个最重要方向。其次,中国与东南亚海洋国家之间的南海岛礁主权与海洋权益争端,在外部力量的介入和推动下,近期以来不断发酵升温,致使南海问题可能成为一个掣肘中国周边外交以及中国和平发展大战略的重要的消极因素。最后,中外学术界从一种简化主义的历史类比出发,奢谈中美战略竞争的可能的"修昔底德陷阱"趋势,进而将南海问题视为中美"安全  相似文献   

10.
正今年4月26日是第14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正巧中国中兴通讯在美国"337调查"中胜诉,这也是中兴在近几个月来赢得的第三次终裁胜诉。此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称,中美间知识产权纠纷日趋增多,中国已成为美国"337调查"的主要对象国和最大受害国。  相似文献   

11.
简单地将中美两国的博弈视为一种你进我退、我输你赢的"决斗",是对新型大国关系的误读。近年来,中美高层频繁交往,包括美国副总统拜登近日的访华,均表明双方可以通过"斗争"与"沟通"增进了解,最终找到一条适应大国关系的路径。拜登此次东亚之行应该说是带有具体任务的,其中最受外界关注也最为敏感的,就是向中方表明不赞同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立场。这项任务表面看来很重要,但比起中美之间需要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使命来说,不过是双方的又一次"磨  相似文献   

12.
2004年3月13日,中国国际问题专家时殷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和平崛起需要五大经久和基本的" 平台",它们有些是地缘政治和地缘战略性质的,有些则远不止是如此。第一大"平台":尽可能在长的时间内建设、维持和发展中美两国间较为稳定的战略、外交和经济协调关系。时  相似文献   

13.
台湾问题是当前中美日三角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发展。美日插手中国台湾问题,主要是出于两国战略利益和遏制中国的考虑。但事实上,这不利于中美日三角关系的健康发展,也有损于自己的利益。在中美日三角关系框架下,中国为解决台湾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包括提高综合国力,发展中美、中日关系,坚持睦邻友好外交等。  相似文献   

14.
肖莹 《环球人物》2012,(32):30-31
作为一个美国人,"中国通"库恩在20多年中一直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中国,并力图在太平洋上架起一座中美友谊的桥梁。他见过不少中国领导人,真正接触后他发现,"这些领导人是很好沟通的,也是很好的聆听者"。"到了中国就兴奋"1989年,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  相似文献   

15.
神州博览     
温家宝称布什已发出反对"台独"的明确信号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加拿大于当地时间12月10日表示,他刚刚结束的对美国的访问是成功的。温家宝在接见中国驻加外交人员及华人华侨和留学生代表时说,他对美国的访问是"一次重要而成功的访问"。他同布什和美国其他领导人在"友好合作、坦诚和建设性"的气氛中,就中美  相似文献   

16.
徐亮 《史学月刊》2020,(3):45-5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美开展紧密的军事合作,在中国战区大量征调青年译员成为重要一环。译员服务于美军的工作特殊性,使美方可影响到译员的待遇水平;但译员也面临地位不明、管理混乱以及职责不清等诸多问题。中美之间在文化与体制上的"隔阂",使译员与美军的相处存有不少冲突。国民政府既要防止译员成为美方的工具,同时也要保障译员的"人格"以维护中国之"国格"。作为战时合作的"中间人",盟军机制里的中国青年译员是中国近代史上最独特的翻译群体,同时也体现了战时青年参与抗战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岛宏  林晓光 《百年潮》2006,(12):25-28
1971年,中国通过开展"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关系的坚冰,使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和人民消除敌对,走向和解.30多年前,我作为日本共同通讯社报道中国情况的主要记者,有幸亲身经历并首先报道了中美开展"乒乓外交"这一重大外交事件.  相似文献   

18.
阿里夫·德里克是西方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德里克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了费维恺译介的中国史学界"资本主义萌芽"研究的影响。在对费维恺等老一辈的美国汉学家的研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德里克格外重视以"资本主义萌芽"为核心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对于西方中国研究的意义,并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指出"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是对西方"中国经济停滞论"的有力回应。德里克同时也认为,在中美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扬弃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近代以来倍受列强欺凌,国家形象往往与"赢弱"、"可欺"联系在一起。即使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历史的积弊,新中国的世界"知名度"和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中美实力上的巨大差距,美国对中国的多次警告置之不理。然而抗美援朝战争的事实证明,在维护国家权益上,不仅是物质因素的比拼,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同样不可小视。当遇到侵略势力威胁  相似文献   

20.
浅论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大使级会谈是一个僵持性谈判。在冷战白热化的年代里 ,中美两国为什么要启动这样一个双边谈判 ?了解启动中美大使级变化的历史背景 ,有助于了解我们理解其僵持的原因。本文认为 ,中美两国启动大使级谈判的背景为日后双方的谈判出现长期僵持局面埋下了伏笔。在要不要进行双边接触的问题上 ,中美两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态度。基于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中国一直在积极地寻求双边接触的办法和途径 ,而美国则不断地回避接触 ,第一次台海危机的爆发并没有促使美国与中国进行直接接触 ,而中国随后的一系列外交活动却迫使美国不得不考虑通过双边接触的方式化解危机。在讨论中美双方会谈的议程和谈判内容上 ,双方存在着巨大矛盾 ,其实质是对待台湾问题的政策目标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