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潘军自叙     
潘军 《江淮文史》2001,(4):128-136
我于1957年11月28日的黄昏来到这个世界。出生地是安徽怀宁县的石牌镇,从地理位置上看,这儿属于皖西南。我母亲生我时还不足20岁,所以与其说是痛苦,还不如说是害怕。一旦脐带被接生婆绞断,她就慌着让外婆用一块布把我兜走了。那个时候,我父亲正在远离县城几十里地的农场劳教,据说他得知他年轻的妻子顺利产下一子时,  相似文献   

2.
正我给房东老乡当"金童",捧花烛我生于部队,长于部队。父亲不论在戎马倥偬的时候,还是到后来由于9次负伤而不得不休养的时候,对我的管教始终是抓得很紧的,他是我真正的第一位老师。1937年2月20日,在战火纷飞中,我出生于陕西礼泉县叱干镇。从此,父亲南征北战,我如影相随,在热血、战火和硝烟中成长。1938年,父亲进延安马列学院学习。一天,日军飞机轰炸延安,他的住房被炸塌,1岁  相似文献   

3.
何理良 《百年潮》2022,(6):45-55
<正>我母亲王艾英1925年同我父亲何思敬结婚,我于1926年7月在日本东京出生。1927年1月,父亲受聘回广州国立中山大学任教,在父亲回国后我即随母亲居住到外祖父王风飞家里。在我10个月的时候,母亲得知父亲在中山大学的生活已得安顿,即带着我乘船到广州同父亲会合,住在广州市东山区。  相似文献   

4.
我拿啥报答你我的父亲2007年12月25日傍晚,圣诞节。走进2003年刚刚建成的安徽大学磬苑新校区,到处洋溢着一种年轻飞扬的蓬勃朝气,当校园骄子们纷纷结伴外出圣诞happy时,刚  相似文献   

5.
柯六六 《江淮文史》2007,(4):97-103
一第一次见到安徽同乡李昭阿姨,是1949年在石家庄,在我们家我出生的当晚。那时,胡耀邦叔叔在前线打仗,李昭阿姨从张家口调到石家庄工作,我的父亲柯庆施也在石家庄工作。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 我于1920年11月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李少川出身名门望族,家族里有很多人在满清政府做官,唯有父亲一人背叛封建家庭,早年投身于辛亥革命,参加了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父亲与王亚樵、王传柱等在合肥举旗响应,宣布庐州独立,成立庐州军政分府。  相似文献   

7.
张燕妮 《纵横》2013,(6):19-23
今年是父亲张申府诞辰120周年。 父亲去世已经27年了,那是在1996年6月20日,一个阴雨天的下午。 大约是在十七八号的时候,父亲感觉肠胃有点不适,但起居仍然正常,他不愿意去医院看病,让我去北大医院帮他取药。  相似文献   

8.
1978年7月28日,是我人生中应该记下来的一天.在那一天,我和大姑姑、大姑爹一起,从长沙动身去看望软禁在安徽大别山中的父亲——李锐. 那一天,距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已经整整11年又两个多月了,我对他已经非常、非常陌生.确切地说,其实我从来也不曾非常地亲近过他.小时候打有了记忆起,父亲很少出现在我的生活中,对于我,他几乎是一个不存在的人.我上幼儿园和上小学的头5年半都是两个星期回家一次,在那些周末,他很少在家.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戴安澜将军戴澄东(一)在这隆重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我深切怀念我的父亲。53年前,为了中华民族的存亡,为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浴血搏斗中,年仅38岁的父亲,英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的父亲就是爱国将...  相似文献   

10.
自打反右运动一起头儿,我的父亲(姓章名伯钧,安徽桐城人)就开始琢磨着反右的结局和自己的下场,甚至在他还没有被处理的时候,他就在家里先把自己处理了一回——让警卫秘书王锁柱把家中所有的工作人员召集到东客厅,请他们围着平时吃饭的圆形大餐桌,一一坐下。  相似文献   

11.
1932年9月3日我出生于安徽合肥,不过到记事的时候已经是在安庆(当时的安徽省会)了。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爆发了抗  相似文献   

12.
发现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孩提时,他在我心中的那种伟岸也飘离得越来越远……沉默,是我和父亲之间永恒的主题。春去冬来,岁月如梭,我和父亲在沉默中度过了一次次的桃花绽放、落雪纷飞。我在日日长大、父亲也在夜夜衰老。沉默,始终如此。又一个银装素裹的冬夜来临了。正当我为了明天的考试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停电了,黑暗笼罩了一切,孤寂,沉闷。当我回头找寻父亲的时候,他却拿着手电筒沉默着径直走出去了,  相似文献   

13.
黎洪走了,走得那么匆忙,我痛失亲人,也为安徽新闻出版战线丧失一位杰出的人才感到深深的惋惜。我与黎洪相识58年,共同生活也已有54年。他勤奋好学,手不释卷,年轻的时候,常常读书到深夜。1950年代中期,他开始担任《安徽日报》副总编,以后十几年经常值夜班,一边看书,一边等新华社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见到叔公是1980年夏天,我快上小学3年级的时候。湘北的小城,午后的阳光下走来一个光着头、身着宽大长衫的人,身形很矫健。父亲要我叫他四爷爷,恭敬地陪他看我写字。他认真翻看,对父亲说:“好好培养。”留下一本字帖,走了。  相似文献   

15.
我的故乡巩义市,和登封市相邻。我不知道我父亲是什么时候认识少林寺和尚的。我大约是在15岁左右,有一年的阴历正月十几随父亲去登封少林寺,第一次见到了该寺的和尚。我记得,父亲和三位和尚接触较多:第一位叫贞俊,比我父亲年岁大,我叫他伯;第二位叫体性,比我父亲小,我叫他叔;第三位叫恒林,我同他的接触较前两位少,他是住持(即方丈),人们尊称他为“当家”。当时,少林寺里的出家人很多,主要是前两人接待。  相似文献   

16.
正走上革命道路我的父亲叫芮胜,原名芮学贤,是新四军七师成立时培养的地下工作人员之一。我家祖籍山西,由于战乱,清时迁到安徽铜官山(今属铜陵市),当时有芮姓200多人,祠堂叫永丰堂,我爷爷芮文清是永丰堂主事,膝下10个孩子,我父亲排行老九。听我父亲讲:他6岁时因爷爷病逝,家中失去顶梁柱,迫于生计,只好为地主家放牛,生活贫苦。1939年8月,灾难  相似文献   

17.
治史四要素     
治史四要素戴逸《安徽史学》办得很好。我记得“文化大革命”以前,《安徽史学》就有了,起初刊名为《安徽史学通讯》。当时全国省一级的史学刊物还是极少的,所以安徽办历史刊物是有传统的。我那个时候经常看《安徽史学》,因为那个时候刊物比较少,除了《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拒谈杨虎城 我是替我父亲去看张学良的,也算是完成父亲的遗愿.我的父亲杨拯民是祖父的长子,曾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1982年来到北京的引路人就是我父亲.张闾蘅曾告诉记者:“我到大陆的时候,找到了杨拯民,他让我转达对大伯的问候.后来大伯说想见吕正操、万毅.杨拯民就把我引荐给他们.” 张闾蘅和我的父亲,张、杨二人的第二代就这样联系上了.  相似文献   

19.
著名学者,世界科技史院通讯院士,古籍整理专家胡道静已在2003年11月去世。回想他与我父亲周楞伽的多年交谊,总觉得应该写些文章,留下一些吉光片羽的回忆,才能为这个喧嚣的尘世,增添一抹静谧的曙色吧。胡道静生于1913年的上海,祖籍安徽泾县,父亲胡怀琛(寄尘)和伯父胡朴安,擅长诗文,精于小学,  相似文献   

20.
万伯翱 《江淮文史》2014,(1):120-122
我的父亲万里,在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曾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省军区第一政委、省革委会主任,1977年为了让老百姓吃饱肚子,他在安徽破天荒大胆地搞家庭生产责任制(即后来的包产到户),而获得全国人民赞颂。“要吃米,找万里”这种说法一时传遍九州大地。因为这一“创新”,1981年父亲被党中央和邓小平任命为国务院常务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1987年又在全国人大会上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1993年父亲欣然主动光荣离休,让贤。父亲那时声名如日中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