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工大规模出国,是晚清中外交涉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相当多数的契约华工是被人诱骗到国外的,因此对诱骗拐卖华工的不法之徒的惩治一度引人注目,成为清政府侨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及实践的角度考察清政府对此的态度及其演变,对了解  相似文献   

2.
颜清煌博士所著《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晚清时期中国对海外华人的保护,1851—1911年》,经粟明鲜、贺跃夫翻译,姚楠教授校订,已出版发行。该书主要探讨晚清政府对海外华人保护政策的实行以及这些政策的失败和原因。  相似文献   

3.
论文分析了一战中山东籍华工应募的社会因素和内在动机。认为由人地矛盾、资源紧张造成的生存压力与英、法招募开出的各种工资收入、生活待遇等等,是构成华工应募与否的外在条件,但这些条件能否起作用,具有多大程度上的效力,还要取决于华工的内心想法,取决于他们的内在动机,特别是取决于一定的心理结构。从华工出国前的痛苦感受、责任驱使、矛盾抉择、毅然决然等心情表达和行为表现看,家庭和家乡情怀是他们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他们做出出国决定的动力所在。英浸会、圣公会在山东地区传教30多年,构筑出一个有影响的社会网络,他们在华工招募中出于宗教基础的人文关怀与宣传方式,对于山东地区的华工招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开发西方殖民地的华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我国沿海劳动人民结伙随贸易商船到南洋佣工,大约从明代就开始了。但是,作为契约华工,作为贩运谋利的对象被诱骗出国,则是十八世纪以后的事。从十九世纪初开始,出国华工人数逐渐增多,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达到高潮,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告结束。粗略地估计,这前后二百多年出国的华工约有一千万人次。世界各地几乎到处都有华工的踪迹。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的华工出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华工出国的历史意义 华工是华侨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在国外靠体力劳动谋生受人剥削而不剥削他人的中国劳动人民都属于华工的范围。有自愿出洋的自由华工,而更多的是被强迫拐卖的契约华工。前者包括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1868—1940年)是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他期望中国实业兴旺,科学教育发达,积极倡导学习西方,组织赴法勤工俭学,并且重视与关心出国侨工,曾为维护出国侨工的权益,开展旅法华工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呼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本文就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动维护出国华工权利,积极推行华工教育及其影响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7.
近代华工出国的历史,国内过去少有研究者涉足。近年来有关论著日见增多,与陈翰笙先生主编的大型资料丛刊《华工出国史料汇编》问世,可资人们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不无关系。但笔者感到,该书卷首的编者长篇《序言》,虽对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形式、遭遇及历史地位和作用论述得不胜详尽,令人耳目全新,得益非浅,但有关猪仔贩运与苦力贸易异同的论述却失于偏颇,与实际情况多有出入。笔者不揣冒昧,就有关问题与陈翰笙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8.
<正>一、晚清护侨的主要方式(一)立约保护1860年,中英两国签定了《北京条约》,这就为立约保护华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文通过台湾国史馆所藏的外交部档案、青田档案馆所藏华侨档案、民国新闻媒体、20世纪80年代的浙南侨情调查等资料,进一步探讨了民国浙南海外移民动因。认为贫穷固然是晚清民国浙南乡民出国的最主要原因,但是移民中介所编织的跨国移民网络和输送通道,对于浙南移民在海外的大规模聚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说经济因素是推动浙南移民出国的根本动因,是第一动力,那么在移民中介组织形成后,以乡情为纽带,以上海为中心,通过诱导、发动、输送,俨然成为推动浙南移民出国的第二动力。出于利益的追逐,他们不仅提供各项出国服务,而且在浙南长期布点,流动演说,动员乡人出国,掀起地方出国浪潮。正是这样的移民中介组织,使得浙南移民在欧洲的先发优势转变成垄断优势,乃至成为在欧洲中国侨民的代名词,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0.
翻开近代中国留学史 ,晚清时期岭南出国留学生对中国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 ,特别引人注目。首先 ,他们是中国近代出国留学的先驱者和开拓者。其次 ,他们是中国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再次 ,他们也是肇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早期启蒙者和先导者 ,而且在一定的客观程度上 ,积极推进着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启动。最后 ,他们对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贡献 ,就是起着开风气之先 ,最早吸取和引进西方先进文化 ,并把它辐射到全国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17年2月17日,自上海出发的法国邮船亚多士(Athos)号在地中海附近被德国潜艇击沉.该船载有华工九百余人,遇难者多达五百余人,是一战爆发以来出国华工遭遇最大的一次牺牲,一时轰动中外.随即,中国政府就该事件展开调查,要求中国驻法大使馆、广东省政府、惠民招工公司等相关部门、公司,详查亚多士号沉船始末、华工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学者颜清湟博士的新著《华工与官员一晚清护侨政策,1851—1911年》(Coolics andMandarins:China’s protec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during thc Late Ch’ing Period (1985—191])已于1985年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颜清湟博士继其权威之作《星马华人与辛  相似文献   

13.
论文梳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华工从战时到战后的有关去留问题;北洋政府安置回国华工的官方举措及其实施困难以及华工回国的实际境遇与抗争活动;并探讨了一战回国华工并未因其身份和贡献享有善待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法华工多被遣返回国。北洋政府制定并推行《安置回国华工章程》,但地方政府在妥善安置被遣回原籍的华工方面,面临诸多实际困难。其间以梅钧为代表的旅法华工团,向山东省政府发起请愿,要求妥善安置归国华工,并与山东省政府展开博弈。此次博弈以梅钧离开青岛而结束,华工安置问题基本不了了之。大多数华工回国以后,并未因其身份与贡献而享有优待。他们穷困潦倒的结局是北洋政府时期普通人生计艰难的缩影,他们的弱势地位与无力争取应有的权益是他们被遗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掌握第一手的史料,致使国內外学者对华工在巴西的历史情況注意不够,研究甚少。笔者在编辑《华工出国史料选编》第一辑时,在有关方面的协助下,在清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称“总署”)档案中,发现了一册名为《巴西招工案》的专档。从清档看,巴西政府于光绪十九年六月(1893.7)遣使辣达略来华前,在巴黎等地就与清朝驻英法等国的使节为招工进行过多次接触和商淡。这份仅有的珍贵档案,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自光绪十八年九月  相似文献   

15.
纵观当今许多海外华侨、华人的先辈,大多是在两次“鸦战”之后,沦为“猪仔”华工,被西方列强贩往南洋和世界各地的。在1840—1860年间(即第一、二次鸦片战争间)出国华工人数逐渐增多,“猪仔”贩运大大发展起来,世界各地几乎到处都有华工的踪迹。鸦战后,厦门和汕头先后成为早期贩卖“猪仔”的中心和据点。据史料所载,1843年11月1日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末期,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巨变,使得清政府对待华侨的政策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而在美华工问题成为晚清外交史上一个比较棘手事件。数任的驻美公使们也都为此努力,其中梁诚贡献卓著,在其任内极力保障华工的人身权益不受损害。梁诚由于具有留美背景、并且会一口流利的英语,使其在处理中美问题上比他的前几任驻美公使有所不同。在其驻美期间,他积极与美交涉华工条约、保护华侨利益、救助洛杉矶大地震灾民。深受广大侨胞的爱戴。研究其外交实践,对当今的华侨保护也极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晚清驻外使官张德彝是同文馆招收的首批学员,也是清政府首批派赴欧洲、走向世界的翻译官。在1866—1906年间,他曾八次出使,留下七部以《述奇》为名的日记,其中即有大量关于海外华人的记录,为我们考察清末海外华侨华人历史提供了可靠而直接的材料。本文通过梳理张德彝关于海外华人的诸多记录,就其与海外华人的交往、对华人海外生存状况的思考,以及维护海外华工权益的斗争等历史进行探讨,同时剖析张德彝对晚清侨务政策的推动作用,望能填补以往学界对张德彝研究之空白。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外交”与“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即便有个别成功的外交案例,但还是无法摆脱屈辱外交的形象。这除了中国国力衰弱的原因外,晚清政府外交观念的滞后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关于晚清政府的外交观念,以往文章已有所涉及,但一些问题还有待挖掘。笔者试图通过回顾晚清外交观念演变的脉络,探析晚清屈辱外交形成的的观念因素,从而深化我们对观念转变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外交观念。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外交"与"屈辱"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即便有个别成功的外交案例,但还是无法摆脱屈辱外交的形象。这除了中国国力衰弱的原因外,晚清政府外交观念的滞后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关于晚清政府的外交观念,以往文章已有所涉及,但一些问题还有待挖掘。笔者试图通过回顾晚清外交观念演变的脉络,探析晚清屈辱外交形成的的观念因素,从而深化我们对观念转变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的外交观念。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中叶,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以及黑奴贸易的被禁,西方列强将其寻求廉价劳动力的目光转到了亚洲。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出国佣工形成高潮。签订于1868年的中美《蒲安臣条约》进一步促进了华工出国之步伐,同时也将西方社会保护本国侨民的观念融入其间,对清政府侨政的转变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