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陈云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被学术界所忽视,值得我们认真深入挖掘整理:首先,牢牢把握生产关系的变化,正确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从而深刻地认识了执政后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的复杂变化;其次,明确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建设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大力探索经济建设的规律;最后,注重经济手段的作用,强调从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从而在经济工作中大力践行了对人民内部矛盾的正确处理。陈云的这一贡献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攀登》2017,(6)
一个政党要想长期执政,就必须有稳固的执政基础。陈云作为中共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他强调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坚持党的领导、发扬民主和依法办事;学习马列著作,理论联系实际和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搞好党风建设。学习和研究陈云关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思想,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今天,疏理任弼时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总结其经验有积极意义。任弼时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主要表现在强调培养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提高党发展民主政治的能力,维护群众利益,团结最广大群众,促进社会和谐及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由李成瑞任主编、朱佳木任副主编的《陈云经济思想发展史》近期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史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研究和阐述了陈云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该书根据陈云经济思想在各个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中探索发展的状况,将其分为5个阶段——在革命战争中发育成长;在国民经济恢复中奠定基础; 在开始全面社会主义建设和“三大改造”中基本形成;在“大跃  相似文献   

5.
《百年潮》2015,(6)
<正>毛泽东和陈云同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领袖,同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两人携手并肩、荣辱与共,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主要从事经济工作,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毛泽东和陈云在经济建设有些问题上存有分歧,但毛泽东对陈云的才能和贡献是充分肯定的。毛泽东称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在利用国际市场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国初期,他主要是探索国际物资市场的规律,并逐步形成了外汇与物资平衡的思想;20世纪70年代,他提出要研究和利用资本主义,并将注意力从国际物资市场转向国际金融市场;改革开放后,他在继续提倡利用资本主义市场的同时。强调利用外资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将引进工作与国内工作平衡好。陈云的这些关于利用国际市场的思想,成为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房中 《江淮文史》2012,(5):46-58
陈云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姚依林则是中国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他们因经济工作而结缘,并在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奋斗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8.
秦学勤 《攀登》2002,21(4):36-3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使社会群体利益呈现出新的特点,它要求执政党必须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坚持党的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相统一的先进性,以更好地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化利益。  相似文献   

9.
民生为本是陈云经济思想和经济领导工作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陈云关于民生为本思想的内涵包括:把民生问题看作政治问题和重要的国策;共产党必须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础上搞建设,使两者兼顾与平衡;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应重视粮食生产。陈云关于民生为本的思想与实践告诉我们,改善民生才能保持社会稳定。学习、研究陈云关于民生为本的思想与实践,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战略目标,具有深刻启迪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计量分析是陈云认识、研究和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具有探寻实情的求真性、探寻规律的求是性、坚持对立统一的辩证性等鲜明特点。实践证明,陈云关于经济问题的计量分析方法,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干部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及其特点、解决经济矛盾或者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11.
陈云同志的一生是坚贞不渝的共产主义者的一生。他在晚年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突出表现在他对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的把握上,对党的重大原则的坚持上,对党和国家战略的深谋远虑上,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心上以及对个人的严格要求上。在党的建设方面,他思考最多的,除了搞好党风外,主要是如何端正思想路线、保证党内民主和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的问题。在经济建设方面,他总是从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关注那些影响我们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且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为在微观搞活的同时加强宏观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时刻挂念人民群众的疾苦,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并力求在制订具体政策中加以体现。他在晚年依然保持谦虚谨慎、顾全大局、艰苦朴素、克己奉公的作风,为我们树立了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光辉榜样。  相似文献   

12.
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是贯穿陈云革命人生的一个重要主张。他认为无产阶级政党 应当是最有纪律的党,也是最讲民主的党。在执政条件下坚持和发扬党内民主,是防止官僚主义、 保证党的正确领导和推进人民民主的重要条件。党内民主,就是要有正常的党内生活。要正确理解 和处理民主制与集中制的关系;要尊重和保证党员的民主权利;要有积极而健康的批评和自我批 评;健全党内民主,要有制度保证。陈云的党内民主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949~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49~1959年,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而且充分显示了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民群众发挥出来的巨大力量。同时,党和政府也积累了丰富的卫生工作经验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建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中心任务的转变预示着干部队伍地位和任务的必然转变。为了使原有的干部队伍适应新中国的新情况,使他们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培训干部专业技术知识、纯洁干部队伍和惩治干部犯罪、保持干部队伍的团结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造就出了一批擅长治国治军、清正廉洁、团结的干部队伍,为共和国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5.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党风建设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的典范。这一理论紧紧围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而精辟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为丰富和发展党风建设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劳资协商会议是党和政府调解劳资关系的重要制度,它以“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为基本原则,对调解劳资关系、恢复发展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中央和河南省的指示精神,1950年,郑州市积极设立劳资协商会议,为私营工商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五反”运动后,郑州市的劳资协商会议对缓和劳资关系、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卫运河为近代以来华北地区的重要运输通道,其船民由漕运船户演变而来。在船民中长期存在着自利、迷信等旧观念。新中国成立后,华北内河航运管理局通过稳定物价、调整劳资关系等方式加强了对卫运河运输的管理,同时也开展了对船民的改造工作。这给船民的旧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对此,华北内河航运管理局在满足船民利益需求的同时,通过经济扶持、教育引导、安全管理、改变迷信观念等诸多方法,增强了船民对国家的认同,船民由只问私利的个体劳动者转变成具有集体主义观念的新中国劳动者。  相似文献   

18.
张德明 《史学集刊》2012,(5):97-109
将科伦坡计划、亚行和东盟三个经济组织串在一起,通过对围绕它们的建立美国所持政策的探讨,弄清了事实真相;揭示了在它们的早期阶段,美国对其政策的内容、功能和推行的原因。从对美国对三个组织政策的比较研究中得出了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即美国对各个组织的具体政策虽有不同,但其实质相同,包括三点:在亚洲建立均势格局为其在亚洲的战略服务;将亚洲经济组织变成它在亚洲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服务的工具;主导或以双边关系影响亚洲经济组织。此认识为解读美国对建立"东亚共同体"构想的态度提供了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19.
陈云与粮食统购统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是20世纪50年代起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提出者和设计者。他提出和制定这一政策,可以追溯到抗战时期在陕甘宁边区对棉花、食盐实行统购统销的尝试。陈云提出该政策的最初动机是为了解决当时粮食供销矛盾,但其根本目的,则是要将这些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纳入国家计划之内。粮食统购统销实行后,陈云向中央提出“三定”办法,平息了统购统销过程中国家与农民的冲突。该政策最初是一种临时性、过渡性的政策,但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经济运行体制,成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