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明代“水西”的政治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明一代,在今贵州境内,大、小土司数以十计,其中,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东宋氏和水西安氏是当时著名的“四大土司”。历史上的所谓“水东”、“水西”,是以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为分界的,鸭池河以东一片谓之“水东”,鸭池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则谓之“水西”。不过,“水西”的概念后来起了变化,演变为一个特定政治区域的名称,即彝族安氏贵族统治的区域。“水西”之地,大抵在今大方、水城、六枝、纳雍、织金、黔西、金沙各县及毕节、息烽、修文、清镇、平坝、普定的一部分,因前八县地是“水西”的本土,史称“水内”,而后  相似文献   

2.
明代服饰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明代的服饰制度,明初官修《大明集礼》和《诸司职掌》、明后期官修《大明会典》和王圻《三才图会》、清代官修《明史》中都有详细记载,《明实录》中更有明代各朝有关服饰的规定。近年来,又相继出版了三部中国服饰通史专著,其中关于明代服饰都有叙述,并根据明代礼书和历史文物绘制各种服饰图样,对明代服饰制度的解说似已完备。但是,明代统治者何以重视服饰制度?明代服饰有哪些特点?它的演变同明  相似文献   

3.
明代官籍一词多指武官及其家庭的户籍,主要用作武官家庭子弟应考科举时的籍类标记。明代官籍是世籍世役制度下的产物,以亲人为官与身份世袭为前提,是明代户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品官之家的概念既有共性又相区分。明代官籍作为带有酬功性质的身份户类,其来源较为多元,从户籍来源看,军、民、匠、医等籍都有凭借某种功绩转化为官籍的可能,尤以军籍为主体,军功为主流;从分布上看,卫所、州县、特殊机构都存在官籍群体,以卫所分布为大宗。官籍是某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官籍与民籍、军籍等户籍之间的转化演变还是探测明代户籍制度与社会结构变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4.
明人追求通过修谱与祠祭表达祖先崇拜和宗族共同体的意识。明人的祖先祭祀,依据祭祖地点,可以划分为墓祭、家祭、祠祭。娄坚《徐氏宗谱序》分析了明代江南故家大族与谱牒不盛的问题,认为吴人不能聚族在于习俗的鄙、奢所造成的,强调通过宗族建设移风易俗。明代族谱更加盛行,表现出强烈的以谱法接济宗法的观念。苏州士大夫发扬光大了宋代范仲淹设置义田、义庄的传统,以此赡族进行宗族建设,官府倡导并保护义田与义庄,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地区宗族形态的特色。明代苏州处于宗族组织化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张纵  施侠 《东南文化》2005,(4):62-66
通过对南京自唐至明这一时期文献记载及遗存的园林旧址的探赜、勾沉,并参照今人的一些著述,以皇家园林为契入点,对以私家园林特别是诸多宅园为主的故址、风貌、建园、修葺、重建等状况加以阐述,体悟文人诣趣、构景理式的隽永况味,并于片鳞半爪间窥其全貌。  相似文献   

6.
明代年例银制度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一项军事供给制度。宣德十年(1435)首先出现京运银,历经景泰、天顺时期,京运银两中有一笔银两开始向"岁例"发生制度性转变的趋势;成化、弘治之际,"常数"、"岁运"、"岁例"、"年例"、"年例银"等名称的出现是这笔京运银两制度化发展的结果,标志着明代年例银制度的初步形成;嘉靖十六年(1537)年例银一年一发的规定以及年例银会计预算制的出现,意味着明代年例银制度的完全确立。年例银制度的形成和确立,改变了明代国家的军事供给体制,是明代军事财政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7.
理学的发展自宋末以来一直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与理学发展的黄金时期都能在朱明王朝得到很好的体现。近三百年间,理学发展完成了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8.
家具明器是明代墓葬的随葬品内容之一,种类主要包括床、桌、椅、架、盆、桶、凳、几、案、箱、柜等,材质有陶、木、石、锡之分。这些墓葬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墓主人以宗室、品官及富裕平民为主。明代墓葬中家具明器的陈设主要仿照现实生活中的布局,组合起来象征卧室和书房这类日常居所中的两大功能区域。  相似文献   

9.
陈建标 《南方文物》2010,(4):174-177
<正>牌坊建筑历史悠久,从春秋、汉代的"衡门",唐代的"乌头门",宋代的"里坊门",至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牌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①。早期牌坊的功能有限,只是起到指示性、引导性或标志性作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明代延绥镇的红山市是蒙古部俺答汗及其众多部族归款以后,经河套地区吉能等部请求,明政府同意并于隆庆五年(1571年)在榆林镇开设的互市市场。红山市不在现在所说的头道河一带的滩地,而在当时的"款贡城",这是当时的制度决定的。易马城虽然在以前做过易马市场,但在红山市设立以后就不再与互市场有关了。先有易马城,后有红山市,而不是相反;易马城不是当时的民市,红山市也不是单纯的官市。红山市互市时间,最初是定在在每年三月进行,但后来因蒙古诸部屡有侵犯,或因马价和抚赏纠纷等原因,相关制度与实际情况出入很大,互市时间迭有更换,并且马市也时开时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辽宁省先后发现了几批与明代奴儿干地区历史有关的文物。其中主要有:1972年辽阳市鹅房屯出土的明"明威将军"宋国忠墓志铭,1975年鞍山市千山倪家台发掘的明"辽东都指挥愈事"、"昭勇将军"崔源,其子"辽东都指挥使"、"龙虎将军"崔胜及其以下数代人和妻属的墓志铭。这些发现,为我们研究明代中国东北边疆特别是奴儿干地区的历史,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明代从建国初期开始,就在历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老吾之老:明代官吏养亲问题探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继承历史上官吏任职的地域回避制度,绝大多数官吏为官之地都远离家乡,由此造成"为官"和"养亲"之间的难以兼顾.在"以孝致忠"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二者之间的两难必须予以解决.移亲就养、分俸养亲和辞官终养三种措施就是明代官吏解决养亲问题的主要办法.  相似文献   

13.
清代陈鼎《滇黔土司婚礼记》自康熙间刊行以来,因有鼎自言娶滇黔土司女事,故《知不知斋丛书》、《昭代丛书》、《通学斋丛书》、《小方壶斋奥地丛钞》、《香艳丛书》、《笔记小说大观》等诸书并(民国)《贵州通志》等方志均有收录。然陈鼎于此书中详叙婚礼而不言土司所居何处,读之使人困惑,放前人对此书多“疑为夸张之说”①,或谓其文为“夸饰之论”②,几成定案。笔者不揣疏随,结合志、史与民族学资料,对此试作探证,以求教于方家。陈鼎原名太夏,字禹鼎,江阴人。因官瓯削籍,改名鼎,字定九。鼎自叙“方十岁,即从季父宦滇”,。…  相似文献   

14.
明代宦官教育机构的名称和初设时间新证(香港)梁绍杰明代内府宦官教育机构,研史者习称为"内书堂"。其设立时间,据史籍记载,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始设於宣德,如刘若愚(1584-?)《酌中志》说:内书堂读书,自宣德年间创建,始命大学士陈山教授之,后以词巨任...  相似文献   

15.
飞来峰杨琏真伽造像明代遭“斩”说探疑劳伯敏杭州西湖飞来峰造像,是我国东南沿海规模最大的石刻造像群,尤其是其中的元代造像,不仅造型较大,而且雕刻也十分精美,是飞来峰最引人注目的造像。但是由于这些造像的发起人和主持者杨琏真伽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和尚,所以,从...  相似文献   

16.
王建墓棺床石刻乐伎弄佛曲说探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位于现成都市内的王建墓,其墓室棺床之东、南、西三面束腰处,有一组乐伎浮雕,共二十四人,全为女性。除南面有二舞女对舞外,余者均为演奏各种器乐的乐女。对此二舞女舞蹈所演示的内容,秦方瑜先生发表在《四川文物)1986年第2期上的《王建墓石刻伎乐与霓裳羽衣舞》一文,认为二舞女所舞者为《霓裳羽衣舞》,并谓所舞者为“霓裳中序开始的瞬间动作”。秦先生这一观点,后来又在《王建墓乐舞石刻演示内容初探》①一文中再次加以重申。当然,秦方瑜先生也并非首创此说,早在1980年,沈从文先生《关于怎样研究中国舞蹈史的一封信》一文中即…  相似文献   

17.
1992年福建长乐漳港镇仙岐村显应宫出土5组神像。位于前殿右侧神台上的一组彩塑,民间传说名“巡海大臣(神)”。自出土以来,就有这组塑像是郑和一说,但一直没有研究确认,也没有研究者阐述它产生的历史年代和背景。作者从明朝衣冠制度出发,主要依据5种历史文献(图文)记载加以初步考察,认定主塑像就是郑和;同时又从塑像形象入手,进一步全面分析和论证塑像即郑和造像,是迄今为止国内首次发现,也是国内外造像时间最早的郑和塑像。  相似文献   

18.
参赞机务文臣,在明代北京以外若干地区起过重要作用。其中,南京参赞机务尤其如此。南京参赞机务治理南京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东南地区的稳定。南京参赞机务设立后,与南京内、外守备一道成为南京的三位重要管理大臣。黄福为首位担任此职的官员,其名望及资历高深。他任南京参赞机务期间的表现,值得肯定,为后任奠定了较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沈林 《满族研究》2006,(2):85-96
“沈”姓满洲族的老姓说法不一,“老姓”中没有“沈”字,还有朝鲜族沈姓和“沈氏”汉军八旗融入满洲族。事实上,辽金女真有“沈”的姓氏即“沈谷”,尽管可能是音译,但是其他姓氏如“童”也存在,《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记载后金女真有大量汉姓“沈”和女真名字者的记录。因为民族生存战争、土地的争夺与保卫,因为女真族、满洲族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和历史,因为没有相应的文化建设,一般女真族没有连续家谱的记录,女真到满洲的姓氏从来不连续,满洲族的家谱绝大多数的撰写始于多尔衮进关。从“沈”姓在后金女真中存在的举证,往前到辽金时代、往后到清代,“沈”姓都是以不同表现形式存在着,说明从辽金女真、后金女真、以及到辛亥革命前后满洲族都有“沈”姓氏,和这个族群一样,“沈”姓氏是变化演绎的,女真到满洲族姓氏同样是变化演绎的。  相似文献   

20.
军屯处所,是指屯田军余居住单元。明史学界相关研究专文似未见到。明代屯军起初虽按卫所总小旗编伍成军,特别强调以百户所为屯所,或若干百户所为一屯。但是在很多地方,屯军居住单元的规模小于百户所,形成若干军屯处所。从目前所经见的资料看,明代管屯百户等下屯常年督耕和定期赴屯所征收籽粒两种情况,在部分地区分别存在。已发现的卫所管屯公署即屯署的零星资料,虽难以展现明清卫所屯署的方方面面,但却凸显了明清卫所并入州县、屯所融入里甲村社、卫所军事职能渐归明省镇营兵乃至清绿营兵的趋势。从种地纳粮角度看,卫所屯军与百姓类似,加之其他因素,也就决定了卫所归并州县是大势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