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寻访灵州道     
面对中国版图,凉州在左,灵州在右. 遥想悠悠古道,凉州在西,灵州在东. 浩渺腾格里大漠犹如史前沙铸方鼎、硕大彩陶,矗立北地中央.凉州、灵州,成为提起历史之鼎、岁月之陶的两枚双耳. 触摸双耳,轻拎细思,悠远的"丝绸之路"舒展躯肢与经脉,抖擞出历史的尘埃与缄守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通过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环境系统、不可移动文物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认为历史自然灾害往往发生在历史社会环境及其文物的集中区,并对二者产生渐进或剧烈的影响;与此同时人们的防灾减灾能力在不断提升,灾害的发生及其防范应对又会或多或少地在不可移动文物本体及其社会环境中有所体现。有鉴于此,提出不可移动文物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与预防的几点建议,一充分了解和识别不可移动文物所在地历史上的主要灾害类型以及影响,判断未来可能面临的主要灾害和灾情;二持续开展关于自然灾害之于不可移动文物的破坏性影响调查、研究和评估工作,不断深化相关认知;三针对风险类型和破坏性评估,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性研究和预防性保护;四不断深化和细化灾害风险空间分布和区划研究;五在更大的"区域灾害系统"和"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协调风险管理与预防工作;六总结历史时期地域文化中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的经验方法和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3.
<正>香樟园内的古宅就像耄耋老人,也曾"背景离乡",如今"叶落归根",佐证了岁月的变迁,沉淀出贵州千百年来文化交融的历史。他脸上镌刻着沧桑,内心蕴涵着故事,而那些动人的故事,在一花一叶中吐露芬芳,在一砖一木间悠然流淌。追溯人类文明的起源,远古的先祖们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产生了社会文化,建筑作为环境改造的一部分,不但为人类提供者肉体与精神的庇护,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开始承载着社会与人文的思想观念,成为了人类文明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古代玉器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祖先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凭借着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民间谚语、历史典故等题材,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器物,表  相似文献   

5.
单霁翔 《世界遗产》2014,(11):20-20
<正>纵观人类发展的历程,源远流长的历史和璀璨夺目的文化古迹,在人类文明史的长河中如群星闪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被岁月的尘埃逐渐掩埋,逐渐变得晦涩难懂。一直以来文化遗产界的学者专家们前赴后继,不断努力,试图将破碎的历史密码进行破译,但是因为领域的局限和行业的壁垒,始终无法让公众得以知晓详解,更难以进行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近年来,在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里,许多文化遗产保护单  相似文献   

6.
清音独远     
<正>几场淅沥春雨,几阵柔柔春风,山岗上布满新绿,放眼望去春意盎然。又至新岁新季,四季的轮回交替,总是难免让人一面唏嘘时光总是催人老,又不由得一面检视自己在岁月推移中的蹉跎。年复一年,到了春天,也就又一次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点,承接曾经的过往。世事的往复相连,常常让某一件事成为后果也是前因。"书功过,记善恶"的原则高于照实书写的原则,或许有些历史的真实就湮没在岁月的瀚  相似文献   

7.
韩爱晶先生在《炎黄春秋》2013年第11期发表《毛主席召见五个半小时谈话记》,将自己"非凡岁月"的"非凡经历"详细写出来,作为历史资料留传给后人,是很有价值的。但本人读到最后几段文字中"关于清华是中华民主政治的试验场"的话就觉得违背基本常识。文章说:"清华园付出惨痛代价的两年,其政治生态实属罕见,可谓绝版!这里成了中华民族民主政治最典型、最生动的试验场。"客观事实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8.
坭兴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岁月中,历经岭南各族人民的创造和传承,形成了具有广西地域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古代纵横交错的历史文化网络中考量坭兴陶的嬗变,是弘扬传统文化、树立坭兴陶文化自信而急待论证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很大一个原因是人类具备不断反思的本能。我认为,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有两个重要的反思:一是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个是反思人与历史的关系。过去人们不加限制地向地球攫取所需的一切,使得生态环境遭致破坏。在现代化浪潮的席卷下,文化进化论的影响和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弱势文化"在"强势文化"的侵蚀下处于灭绝或濒临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通过史料叙述了哈尔滨满语地名的含义,集中叙述了哈尔滨别称的文化魅力,即冰城的冰雪文化魅力,"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俄侨文化的魅力,"音乐之城"音乐文化魅力。其中俄侨文化对哈尔滨的影响,除了建筑文化、习俗文化的影响以外,主要是在地名文化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地名特点有四,一是以俄国名人或侨民间有"威望"人员的名字命名的街路;二是以俄国地名或其他国家名称命名的街路;三是以行业或居住者身份而命名的街路;四是以自景观特征而命名的街路。文章第三部分为哈尔滨红色地名的历史记忆;最后一部分是地名文化的历史教训,即要记住地名文化的根,已经形成的历史地名不可随意更改。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钟山风雨》2008,(4):1-1
历史的臧否素来行踪不定,在"记载的历史"之外,更多的细节或因岁月长久而渐渐失落湮没,或因利益所致而被清洗出正史的记载,但是真相总是存在的,即使万马齐喑,即使"末俗纷纭更乱真",然而历史毕竟是由人民写就的,即或丹青难以写就的精神,也必将因为人民而得以不朽。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漫长的岁月里,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灿烂光辉的古代文化,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珍品。在陕西省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层里,发现了青铜器的冶炼遗迹,在甘肃发现了一把目前已知最早的属马  相似文献   

13.
<正>彝族自称"诺苏"。"诺"是"主","苏"是"人"。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直至1956年民主改革,才废除了奴隶制度。从此,凉山彝族人民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飞跃。凉山地区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即在这里设置郡县。聚居在大小凉山的彝族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他们不断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这些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中漆器和银器最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正>2015年10月9日6时许,杜润生老在北京医院仙逝,享年102岁。2003年7月18日,为庆贺杜润生老90寿辰的"农村改革座谈会"在京西宾馆召开。杜老答谢时诙谐幽默地说:"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能活了90岁","我查了一下祖宗三代,都是四十几、六十几就死了,到我这里90岁了还不死,还得活几年。"全场笑声和掌声不断。岁月有情,杜老有幸,这"多活几年",一转眼  相似文献   

15.
<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苏州,以其独特的水乡景观,被誉为"东方威尼斯"。苏州水多、河多,桥也多。苏州城内外的桥梁星罗棋布、千姿百态。岁月悠远,朝代更替,但苏州古桥,古朴而沧桑,秀雅而有趣。老苏州的桥梁,有的在堂皇之后,经历了萧条;有的在大浪淘沙中消失;有的在破败之后又重新修复;有的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化。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     
《文物世界》2013,(1):1-1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有着辉煌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不论是在政通人和的清平时代,还是在乱象频生的战乱岁月,中华文明都以其极强的生命力,不断地繁衍发展,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吸纳其他民族文明的优秀成果,形成了极具中华文明特色特点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藏书文化与私家藏书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典籍的丰富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从金匮石室的典藏到道观寺庙的收藏,从古代的书院到私人的藏书楼,都曾经承载了守藏的职能。几千年过去了,虽然经历了数不尽的岁月沧桑,荣衰起伏,朝代嬗替,中国文化却依然能够绵延至今保持其独立不迁的品格,这其中中国的藏书家和藏书楼的贡献不可磨灭。他们保存了中国丰富的文献典籍,传承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他们的历史从一个侧面体现着中国文化艰难传承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的几个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允熠  张瑞涛 《安徽史学》2003,(1):37-41,112
主流文化也称主流意识形态,或称“文化—意识形态”。中国近代“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型根源于社会转型、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它滥觞于明清之际,呈现出如下几个特征:一、中国近代主流文化的转型是在学术蜕变、儒学瓦解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二、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是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曲折进行的;三、中国近代主流文化转型是在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的历史和时代主题下完成的;四、中国近代主流文化的转型并没有终止传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标志着中国主流文化完成了二千多年最伟大的一次转换,但这种转换不仅没有中断传统,传统仍在不断秉赋新质和创意。转型不是固型,任何主流文化都要在不断适应新的时代需求申日臻强化和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19.
马六甲海峡自古就是东西贸易的交通枢纽。数百年来,这片地域的统治者不断更迭,而海盗却并未与流逝的岁月一同远离。在复杂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下,被称为"拉奴"的21世纪海盗正在这一海域大肆猖獗,倚仗他们的"黄金分割法"在周旋中生存。  相似文献   

20.
京口古驿     
<正>中国是世界上出现驿站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时期。那时的驿站还不叫站或驿,仅称作"传"。"传"的最初雏形为"马传",即为马帮子赶马人提供休息的场所。随之出现"兵传",主要用于屯兵、屯粮、屯草、御敌、防守。大约在周代出现了官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颁布了《秦邮法》,修筑邮道。汉代易名为"驿"。之后的千年岁月里,驿站得到了不断发展,明、清时最为兴盛,驿站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