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讯     
“第12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昆明举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和云南大学历史系联合主持下,“第12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于2005年8月23日到26日在昆明成功召开。参会的60多位代表就唯物史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西方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就坚持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的指导地位达成共识。会议选举出以朱佳木为会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与会代表相信,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将会推进我国史学理论研究工作的进展,对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历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  相似文献   

2.
第14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第14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举行。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研究分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重点学科、《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和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40名史学理论工作者参加了研讨会,提交论文36篇,会议围绕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历史哲学、史学流派与史学方法、史学理论专题研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次会议展现了我国史学理论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所取得的新进展。现将会议的主要学术观点综述如下。一、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应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指导性地位而言,该领域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次会议上,一些学者就中外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研究展开了讨论。吴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等唯物史观基本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他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解释范式做出概括,即生产力与劳动分工的演化牵动生产关系整体发生变革,而社会经济结构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着这种变革或迟或早...  相似文献   

3.
正2017年9月13—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史学、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是学界颇为关注的话题。与会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各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研究》坚定不移的办刊方针。2006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本刊编辑部承办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就涉及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学要走向新的繁荣,仍然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应努力使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体现了部分与会学者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看法。角度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期望唯物史观欣欣向荣、发扬光大的心愿则息息相通。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本刊热切欢迎广大史学工作者踊跃来稿,就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研究》坚定不移的办刊方针。2006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本刊编辑部承办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就涉及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学要走向新的繁荣,仍然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应努力使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体现了部分与会学者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看法。角度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期望唯物史观欣欣向荣、发扬光大的心愿则息息相通。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本刊热切欢迎广大史学工作者踊跃来稿,就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研究》坚定不移的办刊方针。2006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本刊编辑部承办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就涉及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学要走向新的繁荣,仍然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应努力使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体现了部分与会学者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看法。角度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期望唯物史观欣欣向荣、发扬光大的心愿则息息相通。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本刊热切欢迎广大史学工作者踊跃来稿,就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历史研究》坚定不移的办刊方针。2006年11月10日至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史哲学部和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本刊编辑部承办的“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高校的二十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就涉及唯物史观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会学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史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史学要走向新的繁荣,仍然必须一如既往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应努力使唯物史观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体现了部分与会学者对于如何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的看法。角度各异,观点也不尽相同,但期望唯物史观欣欣向荣、发扬光大的心愿则息息相通。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史学工作者持续不断地努力。本刊热切欢迎广大史学工作者踊跃来稿,就坚持与发展唯物史观问题阐释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仅就 80年来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 ,马克思主义史学创立和发展过程作一简单回顾 ,以说明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指南 ;展望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 ,唯物史观的这种指导地位不能动摇。一、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从 1 92 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 1 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时期。这一时期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并运用于史学研究 ,产生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毛泽东同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在…  相似文献   

9.
2007年我国的外国史学理论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持续深入发展,在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同时,学者们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自觉地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应用到中国当前的历史现实中来,取得了不少有影响的成果。其二,人类历史进程重大理论问题始终是外国史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关注这些重大问题既有利于中国学者参与世界,也有利于我们反思自身,积极推动中国学术的发展。其三,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化使当前的历史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关注全球化境况下历史研究的新特点及全球史研究的新动向,对于外国史学理论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其四,历史学分支学科的研究日趋全面,跨学科的特点也更加明显,某些分支学科甚至构成当前史学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五,在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地位的同时,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也更为丰富,既有对中国传统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西方史学理论的批判吸收。下面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人类历史进程重大理论问题、全球化与全球史研究、历史学分支学科及热点问题研究、史学理论与方法五个方面做出综述。一、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史学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突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正>唯物史观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至少表明,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过程中,唯物史观史学具有其产生、发展的社会与学术土壤,亦有其对现实与史学的贡献与担当。在当前中国史学呈多元发展的学术趋向下,更需要认真分析唯物史观史学产生的原因、梳理唯物史观史学在20世纪的走向、研究唯物史观史学对20世纪中国史学的各种影响。20世纪初,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开启了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历程。"新史学"在批判旧史学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自20世纪初开始流传于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的历史观;研究唯物史观,对于我们国家史学理论学科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们都说"西马亦马",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本文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为例)也是一种类型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值得我们总结和探讨,对于发展中国特色、中国流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和学科是具有重大学术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正>《史学理论研究》的30年历程,回顾起来,有两点印象很深:一是它注意坚守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理论思潮中凡是涉及重大的根本性的是非问题,总能见到它发出重头文章,旗帜鲜明地维护唯物史观的主导地位。二是它越来越重视对多样的史学理论和方法的探讨。它的版面和栏目中,除了探讨唯物史观的理论和方法的文章,我们越来越多地看到论述外国史学和中国传统史学的理论和方  相似文献   

13.
蒙邀请参加这次《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专题座谈会,很高兴。谢谢。我对史学理论没有研究,想仅就史学方法论的问题讲点意见。 建国后至“文革”的17年,史学界是把唯物史观作为指导历史研究的全部理论和方法论的。这个时期关于史学方法的讨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是指导历史研究的历史理论这并不等于历史研究不应再有自己的方法论,这是人们在历史研究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的真理。但多年来这一认识仅仅停留在发现问题、提出呼吁的浅表层次上,对于唯物史观如何转化为史学方法论?其理论依据何在?唯物史观史学方法论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它具有什么样的内涵特征等,却未加深究而缺少建树。 发生于二十多年前的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论战,最富有学术价值的理论成果即是提出了建立唯物史观史学方法论的要求与任务,这是第一次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提出这样的问题。理论思维觉醒的程度,是衡量学科发展进程的标志。这一问题的提  相似文献   

15.
朱谦之在史学理论、历史哲学方面著述颇丰,多有建树,在移植、整合西方理论基础上形成的生机主义史观有完全的理论体系,自成一家之言。他虽然强调史学研究中“心智因素重于物质因素”,似与唯物史观针锋相对,但细究起来,他的史学理论建构非但无法绕越唯物史观的存在,且受到唯物史观的启发,始终以唯物史观作为重要参照,从唯物史观中获取思想资源。他强调史家应承担其社会责任,史学研究应有现实关怀,应以“考今”为目的,其所论切中民国史学时弊,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尹达先生占有重要的一页。自20世纪30年代起,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里,他追随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为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坚定信念和在历史科学理论研究方面的许多真知灼见,如对唯物史观作出的具有鲜明针对性的阐述,对历史研究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阐述,对马克思主义怎样改变了中国史学面貌的阐述,以及对唯物史观基本理论与历史科学的理论创造之关系的阐述,在今天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2018年10月19—21日,第21届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在上海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史学理论研究》杂志、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和中国社科院史学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由上海财大人文学院历史系承办。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的近90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传统史学与现当代史学发展研究"。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分别从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8.
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自19世纪中叶形成以来,以其强大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包容性在世界史坛上迅速兴起,对世界历史的变迁和重大事件作出了独具特色的阐释,在许多国家形成深具影响力的史学流派。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一直吸引着各国学者的研究兴趣,不断推出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创新之作。经过一百年的积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以唯物史观为主导的历史学开始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影响巨大的唯物史观研究范式。20世纪70  相似文献   

19.
食货派的史学理论与方法具有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如下:接近唯物史观,却不是唯物史观的社会史观;从探寻中国社会形态的演变到新经学的研究旨趣;重视史料但不忽视理论的治史主张;倡导分工合作的治史路径等。他们的史学思想对推动社会史论战之后学风的转变起了一定作用,在四十年代中后期也一度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抗战爆发以后,食货派未能从史学发展中去理解和把握学术研究的本质要求,没有对唯物史观认真总结,致使其史学思想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20.
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从其诞生之时起,就在历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一系列问题上,提出了同资产阶级史学根本对立的观点,以其巨大的科学威力,向资产阶级史学提出了挑战。 简略地回顾一下近百年来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在西方资产阶级史学中引起了什么样的反响,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压力和影响下,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危机和变迁,这对于我们加深认识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巨大科学威力,或许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