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家骥 《古今谈》2005,(1):41-42
潘韵先生(1906-1985)是浙江省长兴县长城乡人,是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的山水画家。他从事美术教育长达五十余年之久,桃李遍天下。1982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聘为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仍一如既往地为繁荣祖国的文化事业而不懈努力。今年1月13日是潘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的纪念日,因特刊如下两文以表示我们对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无尽的怀念。  相似文献   

2.
朱馥生 《古今谈》2000,(2):16-17,31
潘韵一生的创作十分丰富,但迄今未有一部与他的成就相当的画集问世。他的作品,具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底,浓郁的时代气息,与敢于求变创新的艺术特征,且抒情写意,主题鲜明;构图造型,个性突出。  相似文献   

3.
黄乃是辛亥革命先烈黄兴先生的遗腹子。1917年生,2004年1月30日患脑溢血病故于北京。湖南省长沙市人,享年87岁。黄乃是中国汉语盲文专家,优秀的中共党员,还是一个多才多艺又极重友谊的人。黄乃大哥长我13岁,我们相知相识、友谊长逾半个多世纪。他在北京,而我在新疆工作长达近30年。我们之间联系主要靠通信。上世纪80年代起,我调回长沙工作,有时去北京办20世纪80年代初,黄乃从湖北五七干校返京后留影事,而他又常回长沙扫墓和考察盲聋哑人的教育事业,以及关心残疾人福利和兴办工厂的事,这样我们见面的机会就多了。一、与黄乃的相识与相知1951…  相似文献   

4.
耀邦同志离开我们20年了,不管情况有什么变化,他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他的为人,他的所为,有口皆碑。此时,此刻,回忆起了和我有关,使我感受很深的一件事,容我从头说起:  相似文献   

5.
老友施拉姆     
美国友人传来施拉姆先生的噩耗,使我非常悲痛,我们是研究毛泽东而结识的好朋友。1980年后,他多次作为这方面的美国学者来中国,以及我应邀到美国访问,我们都开门见山侃侃而谈,使我得益匪浅。2005年我88岁时,他为我写了一篇祝寿文章《李锐是我的朋友》,其中有对我的勉励之言:"我们每次见面,他的直率和富于挑战性的见解总是令我耳目一新。"毛泽东是20世  相似文献   

6.
冯雪峰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他在冷落与冤屈中溢然长逝后,我不断地读到怀念并描述他的文章,从而使我对人民文学出版社这位德高望重的首任社长更加深了理解和尊敬。50年代我在他手下工作过,“文革”期间又在“牛棚”中共过三年患难。那以后还在咸宁干校一道劳动了两年。其间,尤其令我难忘的是,在向阳湖我还同这位半生坎坷、备受折磨的老人同台讲用过一次。人民文学出版社是1951年3月成立的。由三联书店抽掉一批干部,在文化部旧楼借几间屋子办公。冯雪峰只身从上海来京,住在该楼的一间小屋里,筹划创社事宜,入秋后,简陋的三…  相似文献   

7.
父亲     
今年是父亲去世20周年。家父慈文学,生于1932年。我出生时,他38岁,我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相貌魁伟,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个头高,二是长得黑。他身高1米85以上,在我们村里可以说是最高的了。因为自己个子高,他在家里放东西也多在高处。印象中身材矮小的母亲总是嗅隆他放得高,自己够不到。关于他的黑,还有个小故事。父亲年轻时在河北沧州的东光县找王中学当校长。  相似文献   

8.
谭学凤 《百年潮》2008,(3):73-75
胡耀邦离开我们已近20年了。回忆起他1962年至1963年担任湘潭地委第一书记时的许多往事,勾起了我这个“普通一兵”对他的无限怀念。当时,我在茶陵县委办公室工作,因工作关系曾多次参加会议聆听了他的教诲。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体察民情、关心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伍泽  王牧 《旅游》2003,(3):30-32
车子居然打不着火。我和儿子坐在车上看着老公若无其事地一遍又一遍地扭动钥匙,那架式好像在冬天的早上发动不了车是件最稀松平常的事。他那么从容不迫、气定神闲地重复同样的动作,我在一边却急得七窍生烟,恨不得把他推过一边自已来开。20分钟后车终于发动了。一出武汉车就上了高速公路,中午时分我们已经在景德镇的大街上转圈了。我说的是真正的转圈。我们本想从市中心穿过去再开上60公里就能到婺源,但不幸的是,一汇入车流就发现犯了个大错误,这条路是单行道,只许左转,我们的车就像一只漂在河里的软木塞在车流里浮着。我们在那位年…  相似文献   

10.
夏页文同志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他的音容笑貌长久留在我的记忆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历了“四清”“文革”的磨难,年逾六十的夏页文同志重新走上领导岗位。作为中共贵阳市委书记,他把发现和培养优秀中青年干部视为自己的历史责任,并用自己的优良思想作风教育和影响了许多相对年轻的同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夏页文同志无愧是言传身教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抽象的美德     
《南方人物周刊》2010,(1):78-78
亲爱的木木: Z 是我初恋男友,我们分手已经10年,现在各自有家庭。10年来我们联系很少,只偶尔互通短信,之后心情都要过好一段时间才能平复。最近他有事找我帮忙,联系多了,甚至还互通QQ. 结果问题来了,我总盼着能在QQ上见到他,看到他的头像挂在上面总是忍不住要和他聊一聊。和他聊天感觉很高兴,但这令我有犯罪感。我明白,只要能狠心忍一忍便不会有任何问题。我绝没有毁了自己家庭、破坏别人幸福的念头。  相似文献   

12.
岁月如流水,逝者如斯。转眼间,父亲吕公威已经离开我们20年了。20个春秋,父亲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眼前浮现,他对我们的教诲也时常在我耳边响起。父亲做事认真是出了名的,他常对我们说,不管多么平凡的工作,都要认真做好;无论贫与富,待人做事都要真诚守信。我受父亲影响最大,在精神上、心灵上也是受惠得益最多的。年轻时,我对这一点感觉并不强烈,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人生阅历的积淀,我的这种感受愈发分明、愈加深刻。  相似文献   

13.
李思慎 《炎黄春秋》2004,(9):17-21,29
1999年11月18日是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优秀共产党员李立三同志百年华诞纪念。立三同志离开我们已经30多年了,可是他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之中。全国解放初期,我在原中共中央西南局工作,随着大区的撤销,1954年9月11日调  相似文献   

14.
杨仁恺 《收藏家》2004,(11):28-34
1999年初冬,我应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之约,前往参加关于五代董源《溪岸图》的讨论,趁旅途之便,提前先去加州洛杉矶,回访友人劳继雄先生。在他的住所停留数日,然后由他陪同飞往东海岸纽约城。劳先生旅美有年,他是我老友谢稚柳的关门弟子,我们在“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相处8年,知之颇深,到他家里,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他作画授徒,住宅环境相当舒适,有时为人们甄别古今书画,  相似文献   

15.
郑异凡 《世纪》2023,(5):49-52
<正>中央编译局成立于1953年。那时同苏共马列主义研究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先后有不少苏联专家来编译局工作,讲解外语的词义,阐述原文的含义,帮助经典著作的翻译。先后来到编译局工作的专家有:潘克拉托娃、克鲁奇柯娃、康捷尔、谢皮洛娃、图尔琴斯等。最后一位是伊凡诺夫,他在1959年来局,腿有点瘸。1960年,为纪念巴黎公社90周年,我们着手编译一本《马恩列斯论巴黎公社》,我参加了编译工作。为了解巴黎公社的历史,请伊凡诺夫给我们做一个关于巴黎公社的学术报告。我刚回国不久,  相似文献   

16.
苏采青 《百年潮》2013,(8):17-19
20世纪中期,有一部著名电影叫《永不消逝的电波》。该片真实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战斗在地下电台岗位上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感人至深,令观众肃然起敬。影片中的主人公李侠,其原型就是我们党情报战线上最优秀的无线电通讯工作者之一李白。20世纪40年代后期,我有幸与李白同在一个部门(中央社会部)工作,成为他的晚辈同行,并作为报务员负责与上海李白领导的地下台联络。1948年末,李白最后一次向西柏坡中央机关发电报遭到不幸时,我正是他的对方报务员。现将有关情况追忆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刘梵天 《世纪》2023,(5):92-96
<正>武中老跟我是忘年交。20世纪60年代,我与他就结下善缘,历久弥新。落实政策恢复待遇“文革”之后,落实政策,武老恢复了干部待遇。其后一段时期,武老常回山东。他曾战斗和生活过的各地都热烈欢迎他回去看看,有一次潍坊地委邀请他去参加成立风筝协会,推他当会长。武老乐得像小孩,自后届届出席参加。那一次成立会后,在宴席上当地领导笑着说:“武老您来我们这里,却把我们这里一个人吓跑了。”  相似文献   

18.
闻名海内外的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原名陈统,出生在广西蒙山县圩乡屯治村陈家。他的母亲和我的母亲都是朋汉村刘家人,我们算是表兄弟。他还是我中学时的老同学.几十年来,我们是患难之交,有深厚的情谊。  相似文献   

19.
聂荣臻 《神州》2008,(2):20-25
1 20世纪20年代,中国青年学生中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共产党人,恩来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1920年12月,恩来到达法国。他在勤工俭学学生中有很大影响,我早闻其名。1923年2月,在巴黎举行的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临时代表大会上,我们第一次接触。他待人亲切,讲话精辟,思路敏捷,朝气蓬勃,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  相似文献   

20.
兄弟情,仅3字相连,却包含了很多。2012年12月6日深夜3点20分,是我60多年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在北京309医院的胸外科病房里,我最爱的同胞兄弟德顺走过了他55年的生命历程,永远离开了我们。站在冰冷的走廊里,我呆若木鸡,浑身僵冷,两眼发直——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就在他走之前的两三个小时,陪床的小邢还在给他做按摩;他还不顾病痛,和我说着话。他是抱着一丝希望从结核病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