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为了追求民主和真理,于1946年牺牲在国民党的枪口下。毛泽东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评价了闻一多为民主而献身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艺术和美之间的关系出发,阐述了艺术对于人的生命来说是本能能力,而人的生命是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这种不断上升的过程正是由艺术的唯美本性决定的,艺术是人的生命唯美追求的本能动力。  相似文献   

3.
徐江月先生是湛江市遂溪籍人,一位集雕刻、绘画、书法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身的艺术家。他六岁学画,学书法,兼玩雕刻,数十年来从不问断。即使有段时间他曾下海经商而且得心应手,也不放弃对书画和雕刻艺术的追求。后来,他为了他酷爱的文化艺术,毅然辞去了曾经拥有的经商辉煌业绩和优厚舒适生活,再次醉入文化艺术的园地。  相似文献   

4.
方健荣 《丝绸之路》2005,(10):60-61
对于追求艺术的人,敦煌永远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对于高山、王峰这样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敦煌是他们心灵上永远的故乡。  相似文献   

5.
首先,闻一多在《廖季平论离骚》中肯定了屈原的存在及其学史地位。其次,他在《读骚杂记》中,指出屈原自杀不是爱国,不是尸谏,而是洁身而死。这一论点折射出闻一多作为一个大学教授自命清流的思想。再次,他的《屈原问题——敬质孙次舟先生》一,阐明屈原是一个化奴隶式的“弄臣”,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和赋予诗歌教育功能及健康艺术形式的学家。他强调屈原双重人格中的作为反抗的奴隶、人的尊严、“火气”的、孤高激烈、“人的导师”的一面。,这是在新的时局面前,闻一多自己思想的发展和提高的反映。最后,他的《人民的诗人一屈原》从人民性的高度,对屈原人格精神高度礼赞。这一结论代表了闻一多的人民民主这一基本社会政治理想。闻一多对屈原的解读及这一解读的发展、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正是他自己思想发展、提高和最后定型的过程,前是后的一种表现形态。闻一多对屈原的评价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6.
谢泳 《文史精华》2001,(6):9-17
1946年 7月 15日,闻一多在昆明西仓坡住所附近被暗杀,时年不到48岁。 闻一多参加民盟后,对民主运动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他被暗杀之前,昆明发生的几乎所有民主运动中,闻一多都是主要参加者。闻一多对于民主运动的理解,和我们后来评价他时所强调的那些东西并不完全一致,许多同时代在政治上认可闻一多的人所写的回忆录,对于闻一多的评价也是不完整的。他们的那些评价,现在看来并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闻一多。在他们笔下,我们只看见了一个政治性的闻一多,而没有看见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闻一多。因为有一句“我们要写朱自…  相似文献   

7.
中国玉器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用途各异,礼玉作为玉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哲学蕴含与艺术价值值得我们探究。中国哲学的"天地人"思想贯穿了玉礼器发展的始终。礼玉的艺术精髓体现在对生命的永恒追求、道德的艺术体现和美学精神的彰显。  相似文献   

8.
1951年1月20日,上海《大公报》一则消息称:解放前在昆明制造杀害李公朴、闻一多血案的直接策划者,前国民党云南警备司令部稽查处处长王子民已于1月10日在成都经依法审判后,被判处死刑并执行枪决。该报同时刊登了王子民供述杀害李、闻二烈士经过的背景报道。这张报纸在苏北引起了一个读者的特别注意,并导致参与暗杀李公朴、闻一多先生的一名重要凶手最终落人了人民的法网。这个特殊的读者(为慎重起见,笔者隐去此人姓名)是个小商贩,江苏盐城人。他是在南通如皋卖豆饼时看到1月20日《大公报》的。读着读着,当他看到报上说王子民供称…  相似文献   

9.
艺术界有云:他老郑的酒具葫芦独行天下乡亲们感叹:玩葫芦也得和市场赛跑十八年葫芦人生,酸甜苦辣数不尽梦想追求,乐在其中一个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葫芦里都卖些啥药咱依葫芦画瓢找他老人家聊聊功夫葫芦郑月巴乡约拜访生命中的艺术艺术中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1949年2月4日,国民党元老、蒋介石的"师爷"吴稚晖乘坐美龄号专机到了台湾,让他难以料到的是,他将自己的一生押在蒋介石身上,蒋介石不但没有真正让他在台安度晚年,而且残忍地让他提前结束了生命。  相似文献   

11.
范艳华 《沧桑》2011,(2):148-150
佤族的艺术较为完整的保存了她的"原始性",其特征是她的艺术尚未独立于宗教之外,是对宗教的体验和反映,是生活化的艺术;其特点是随心所欲、自由奔放,源于生活、服务现实,体现出了对神灵敬重,对自然善待,对生命敬畏,用"艺术"的方式追求一种生存的真谛——"和谐"。这种艺术追求,在今天的社会中依然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铁健 《百年潮》2005,(3):74-80
鲍罗廷的得力助手 (续上期)国共合作大潮中,国民党内始终有一股反苏反共的暗流.国民党改组虽由孙中山主持,但实际指挥者是来自莫斯科的鲍罗廷.用鲍氏1924年2月在<鲍罗廷的札记和通报>中所说的话,俄国人对孙中山的策略是"利用":"利用他的左倾,利用他的威信,利用他建党的愿望",以引导国民党走上俄国人所满意的"真正的国民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13.
华罗庚和闻一多,一位是数学家,一位是诗人、学者,似乎不搭边。然而在抗战时期,两人同在西南联大当教授,同住一个屋檐下,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抗战前,年轻的华罗庚因数学家、名教授熊庆来的推荐,得以在清华大学工作和学习,由此认识了在清华执教的闻一多。他读过闻一多把黑暗的  相似文献   

14.
一、哈尔滨国民党改组派的形成 国民党改组派,又称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是1927年以后国民党内部的一个派别。其骨干分子之一朱霁青为东北籍国民党元老,曾为组建东北地区国民党组织做了许多工作。1925年国民党哈尔滨特别市党部建立时,曾担任市党部负责人,并参加了支援郭松龄反奉倒戈活动,自任东北国民自治军总司令。该司令部就设在哈尔滨道里区外国七道街7号。朱霁青在东北和哈尔滨国民党人中很有威信,在他的影响下,在哈尔滨的很多国民党人参加了改组派。国民党早期党员王里封就是其中一个。  相似文献   

15.
汪毅 《巴蜀史志》2003,(2):56-57
一个艺术品格高雅的画家,一个艺术理念清晰的画家,一个艺术主张鲜明的画家,一个艺术张力抢眼的画家,他总会精心打造一个属于自我的并诱惑人跃跃欲试步人其堂奥的博大的艺术世界。我所耳熟并心仪的80高龄的画家、四川省史研究馆馆员谢临风先生便拥有这样一个博大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6.
禅宗是一个颇具艺术情调的宗教派别,有人说禅意即诗意。禅宗的顿悟与艺术审美极为相似。顿悟的奇妙境界与艺术审美的奇妙境界都追求获得生命的绝对自由和彻底解脱。古代的诗人、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大都是为了间接演示这种自由解脱的意境。也就是说,只有进入了像顿悟那样奇妙的审美禅境,诗人和艺术家才可能创造出意境。  相似文献   

17.
王义 《贵阳文史》2010,(6):60-62
闻一多先生在黔灵山所画的两幅作品,从有关资料得知,先生在湘黔滇沿途所作百余幅画,今只存30余幅。这2幅速写是闻一多先生在祖国遭受外敌侵略,人民四处逃难的艰苦岁月中留给贵阳黔灵山难得的艺术珍品。  相似文献   

18.
薄凉阿炳     
阿炳的生命是一条游龙,没有明白的指向,也不入庙堂,他的艺术无从落地,才能写出如泣如诉的旋律。他用音乐语言描述了人的一生,是对生命无限的爱和悲悯,是生命形态的经典表达。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浠水县近几十年来名气大了一些,这是因为出了一位闻一多。闻是诗人、艺术家和学者,但他名气的主要来源是毛泽东主席说过他“拍案而起”“要写闻一多颂”那几句话,以及他本人疾恶如仇和大无畏的精神。除非是同行。同事、他的学生,一般人对闻的了解,大约也只限于他最后几年的政治斗争方面。社会上的传颂,纪念活动,各种宣传介绍,也多半集中于此。一个学者,如果不是在政治上有什么特殊表现,单凭他的学术贡献是很难为一般人所了解的,他的“知名度”常偏低。刚巧,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浠水县还有一位学者,巧得很的是:他不仅与闻…  相似文献   

20.
蔡罕 《古今谈》2000,(3):32-36
夏子颐老先生是当代著名的版画家和花鸟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文史馆名誉馆员。同时,又是很早就从事革命的老艺术家。他的艺术才华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已崭露头角,当年于《中学生》上发表的木刻作品《闻一多像》,于海内外流传数十年,至今仍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1980年,八十高龄的文坛元老叶圣陶先生曾赋诗盛誉此作为“三十年来推杰作”。六十年代后,子颐先生又潜心于民族绘画的研究,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在他的笔下,花鸟草虫往往着墨不多而丰神尽出,其花鸟画早已为世所知,其绘画的艺术成就也早有公论。世间知其艺者固已多矣,然而子颐先生长期治艺之心得和艺术观点,却鲜为世人所知。笔者有缘投师夏门,多次面聆先生谈艺,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