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南京参加"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时,我看到郑和公园里的牌子上写着"永乐三年(1405),郑和从太仓刘家港出发,拉开下西洋的历史帷幕……"这个说法没错,但早在永乐元年(1403)、二年(1404)、三年(1405),朱棣已多次派太监郑和、尹庆赴东洋。明永乐二年(1404),郑和先到东洋日本,"谕其国王源道义"收拾倭寇问题。这个源道义不是国王,更不是天皇,实际上是握有兵权的大名。他答应扫寇,并捉了20多个盗魁来献。此任务完成后,郑和才开始率庞大舰队下  相似文献   

2.
历史盛事,疑云重重 自梁启超先生于1904年首开先河,称郑和是"祖国大航海家"之后,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我国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1—1435年)率领船队出使"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明宣德八年(1433年),在前后近三十年时间内,郑和率庞大船队七次出洋,"涉沧溟十万余里",足迹遍及亚非三十余国,最远曾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江苏的南京、太仓等地曾是郑和居住和活动的地方,留存着不少有关郑和的文物遗迹。令年正当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五百八十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我们根据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普查资料,将有关郑和在江苏的文物遗迹作一概要的整理和  相似文献   

4.
正光绪五年三月(1879年4月),吏部主事吴可读服药自尽,朝野震惊。在这后面,是与晚清政局生死相关的大事。1875年1月初,同治皇帝病死。由于同治帝没有子嗣,皇位继承便成了问题。按照清代的祖宗家法,皇帝死后无子,应从皇族近支中选出一男性晚辈继承帝位。同治皇帝载淳是"载"字辈,其下是"溥"字辈,按祖制,应从"溥"字辈中选一人继承帝位。但立"溥"字辈的人继承帝位,慈禧将因其孙辈为帝而被晋尊为太  相似文献   

5.
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等对周边各国实行睦邻友好、和平相处的外交政策。自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的28年间,郑和率领举世无双的庞大船队7次下西洋,出色地完成了外交使命,为明初睦邻友好的外交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南京是郑和下西洋的决策地和始发港,太仓刘家港是郑和船队的出海港。郑和在江苏生活了34年,留下了众多的遗址遗迹。今年是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省委书记李源潮最近批示,“纪念郑和下西洋,要启迪公众的开放意识。”我刊特意召开专题组稿会,组织5位专家学撰写章,以纪念郑和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组稿过程中,得到江苏省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筹备组成员、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季士家先生的热忱帮助,在这里一并感谢。  相似文献   

6.
郑和自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的28年间,七次下西洋,到达了亚、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航海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当时与郑和同行的王景弘,由于《明史》中无为之作传,故其事迹大多为郑和的光辉所掩盖,鲜为人知,这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研究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本文拟就王景弘在下西洋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东南亚有关王景弘与郑和随从的某些传说作一初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读了江西省物考古研究所吴之位先生《郑和“三宝”名号考》(《郑和研究》1999年第3期)一,有赞同之处,也有不赞同之处,兹论辨于下。  相似文献   

8.
按照陈氏族谱,"恪"字辈以下是"封"字辈。"恪"字辈多文史大家,从"封"字辈开始,却大都转向了理工科1996年10月,江西修水县审计局剐局长刘经富因病住院10天。在病床上,他读到了当时的一本“畅销书”——《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这本黑封皮的传记,令他大为震动。刘经富形容当时的心境是“人彻大悟”。  相似文献   

9.
《郑和研究》2003,(2):36-36
自从明永乐三年(1405)六月朝廷派郑和通使西洋(明朝时将婆罗洲以西海域称为西洋)以后,太仓就和郑和下西洋这一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0.
报本塔是浙江平湖现存惟一的古塔,2002年恢复性维修时对铸于清康熙二十五年 (1686)的铁制塔刹进行拆卸时发现4件(组)珍贵文物,特别是书于明宣德七年(1432) 的金书《妙法莲华经》,从其书者圆瀞的题跋中可以得知此经卷与郑和有关,为研究郑和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1.
《瀛涯胜览》是明朝初年记载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籍。作者马欢是会稽人,字宗道,别字汝钦,自号会稽山樵,回教徒,通阿拉伯文,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担任通事之职。郑和使团奉命出使西洋诸国共七次,马欢参加了第四次,第六次和第七次,时间分别是永乐十一年冬(1413年各)至永乐十三年七月(1415年8月)、永乐十九年春(1421年春)至永乐二十年八月(1422年9月)、宣德六年十二月(1432年1月)至宣德八年七月(1433年8月)。此书有马欢序,序末云:“永乐十四年岁次丙申黄钟月吉  相似文献   

12.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间,他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岸,在当时航海史上绝无仅有。郑和下西洋使中华民族的声誉远播海内外,发展了与亚非各国间的贸易,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他先后率领着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船队航行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他们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万顷海洋中“沧溟十万余里”英勇奋斗了近三十年,  相似文献   

13.
正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采访,我在国内外时断时续地已跑了好几年。最后一站,才到达这个伟大事件开始的地方——南京。这是2005年5月底的一天,我在南京郑和公园看到"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倒计时"钟上显示还有50天。周年是一场数字游戏,似乎不到一个吉祥如意的整数,我们就无法追思先人做了什么,或者错过了什么。读碑,重新掂量下西洋关于朱棣为什么违背太祖海禁之制,而组织声势浩大的下西洋活动,历史上说法不一,但有案可查的证据有两条。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郑和研究的最大特色是研究视野的拓展和专题研究的深入,四部专著的问世以及《郑和研究》杂志组织的相关专题研究堪称亮点,对前人研究成果或传统观点的考辨与论争令人耳目一新,以郑和及其时代为凭借展开多学科、多层面和多角度的思考是郑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走进马府街     
因为要写一本关于郑和下西洋的长篇小说,所以对郑和的踪迹很感兴趣。那天,我观南京市地图,发现当时我住的徐州矿务集团南京办事处,离郑和(即“马三保”)的府邸“马府街”很近,于是晚餐后便信步来到了马府街。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世界各地响应。美国小说家金?斯坦利?罗宾森(Kim Stanley Robinson)在2002年发表了《米与盐的年代》(The Years of Rice and Salt,今年1月国内的新星社推出简体中文版),亦以郑和下西洋为序幕。它属于科幻小说中的"另类历史小说",假设历史不曾遵照原来的轨迹,到今天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7.
南京是六百年前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决策地、始发地,下关则是明初全国最大的皇家造船基地。明代茅元仪将《郑和航海图》的全称称之为《自宝船厂开船从龙江关出水直抵外国诸番图》已经明确郑和下西洋时下关龙江宝船厂的地位。本文试图就近二十年来对龙江宝船厂的实地考察和出土文物的分析向世人展现当年郑和下西洋造船的宏伟场面,提高对其历史价值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8.
郑和在海外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600年前,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历经“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鲸波接天,浩浩无涯……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郑和的事迹蜚声海内外。近年来笔访问了印尼、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等国,寻觅或实地考察了当地的郑和寺庙(包括郑和清真寺,以及与郑和有关的或纪念郑和随从的庙宇,下同)和遗迹,参加了当地纪念郑和的各种活动,搜集了有关郑和的传说。下面着重汇报以下本人在海外有关郑和的见闻,并联系  相似文献   

19.
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明永乐三年)到1433年(明宣德八年),先后进行了七次大规模的航海活动,遍访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人类航海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得以实现,除了依靠船队船舶性能优良,组织系统严密,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更重要的,还在于有一批统领船队的杰出的航海家。在指挥郑和船队的航海家中,郑和与王景弘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由于各种原因,以往人们在论及永乐、宣德年间七次下西洋的历史时,却很少研讨王景弘在下西洋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充分肯定王景弘的历史功绩。这不仅对王景弘这个历史人物是不恰当的,而且郑和下西洋研究因此也缺少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内容。所以,重视和加强对王景弘的研究,不仅是要给予他应有的评价,使其在郑和下西洋历史上有应得的一席之地,而且也有助于全面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抚有蛮夷以属华夏胡家钦:胡尊记是我祖父开的,祖父排行老五,名叫胡尊五。我们胡家的字辈是:尊、传、家、绪。祖父是尊字辈,父亲是传字辈,我们是家字辈。听上辈人讲,祖父那一代很穷,家里没有多少地,就从江西和浙江边界迁移到汉阳蔡甸来了。这一带有蛮多是移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