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斌 《中华文史论丛》2021,(1):57-100+400-401
保存至今的六通元氏縣東漢碑刻,是三公山神祠、封龍山神祠、無極山神祠、白石神君祠等山神祠廟之碑(其中一通位於總祭性質的西門外神壇)。這些碑刻由地方官府主持建立,記述的也主要是神祠與官府的交涉。但實際上,這些山神祠更爲日常性的信仰圖景,用於廟巫和周邊地域民衆的祭祀祈禱活動。官府只是在特定場合下介入,一方面是祈雨禳災需要和長吏的德政追求,一方面可以藉此凝聚官府與民衆的關係。官府祭祀提升和强化了神祠的信仰權威性。民衆祭祀分爲個人和集體性兩種,後者包括血緣性家族和超越血緣的地域性羣體兩種結合方式,與早期道教組織和佛教邑義有着内在的共通性。  相似文献   

2.
唐代地方祠祀的分层与运作——以生祠与城隍神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代的地方祠祀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是由国家礼典明文规定并全国通祀者 ,其次是由地方政府所赋予合法地位的祠祀 ,最后则是由州县官府判定为淫祠者。对于地方政府而言 ,第二类祠祀最为重要 ,对它们的态度显示了国家意识形态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妥协和引导。生祠和城隍神是这类祠祀的典型代表。对于为数众多、来源各异的地方祠祀 ,国家并不将其简单作为“淫祠”加以禁毁 ,更多是通过将其纳入国家礼制系统而赋予官方地位 ,其正当性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认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康熙《南丰县志》为中心,探讨该志纂辑、修订过程及引发的狱讼争端。利用碑文记载、时人诗赋及参与官员的任官经历等,梳理狱讼事件来龙去脉,探析当事双方如何因信仰差异影响志书的修纂与删改,并借此案展现信仰立场、家族势力和地方官府在地方志纂修中的积极参与及对志书记载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窦希瓘神道碑2009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镇西蒋村,是新出土的唐代石刻文献,未经史志和金石著述记载。该碑碑主系唐玄宗之舅窦希瓘,立碑者是碑主之长媳昌乐长公主,书丹者是唐代著名书法评论家、书法家窦臮。该碑为我们了解窦臮的书法面貌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全新资料。本文对该碑的发现经过、出土地点、形制、碑文作了全面详细的介绍,并对该碑的碑主、资助者、书丹者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病逝后,柳州百姓自发地为其立庙祭祀,尊为"罗池神",并由此衍生出诸多关于他的神话传说。这些尊神行为没有触及儒家的礼制,得到了地方官员的默许。但柳宗元贬官的身份以及唐代严苛的地方祠祀政策,使其只能以"民间之神"的身份存世。同时唐后期政局动荡,中央对地方的文化控制力大为减弱,也使得柳州的"罗池神"信仰得以保存延续。  相似文献   

6.
福州现存的不少摩崖题刻和碑刻,反映宋代以后的各种福州风俗,有修桥铺路,其中也附带为父母、自己、妻子祈福的石刻;爱惜字纸,戒杀放生的石刻;建庙纪念的石刻;大旱祈雨的石刻;诅咒报应的石刻;以"南无阿弥陀佛"为代表的佛教祈祷石刻;歧视妇女,溺女石刻;辟邪的石敢当碑;乡规民约碑、罚戏碑;禁止乞丐、麻疯人入乡碑;地方官发动春耕时迎土牛的"乞土胜地"碑等等。这些石刻文物,留存今日已不多了,只能消失,不会增加,所以加强保护、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出土于2000年的正定巨碑,经考证为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的德政碑。本文在此基础上,引述史籍中的有关资料,对该碑的名称、立碑时间、历史背景及残碑文字等再作探讨,并就碑文中所反映的五代时期真定的政治、军事、历史情况及成德军与后唐、后晋、契丹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封龙山颂》及《白石神君碑》北岳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元氏的《封龙山颂》和《白石神君碑》透露出当时社会神秘主义信仰在山川神崇拜方面的重要信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人有关五岳的意识。碑文所见封龙山“北岳之英援”说及白石神君“气通北岳”说,都体现出元氏地方封龙山、白石神君祀所和秦汉北岳之祀之间的特殊关系。从现有资料看,秦汉时期的北岳很可能是指今河北中部的恒山,而山西浑源的北岳祠祀兴起稍晚。《封龙山颂》所谓“遭亡新之际,去其典祀”,似乎暗示大致在王莽时代,传统北岳祠祀内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朝廷不再将颁授碑祠作为笼络地方或政绩奖励的手段,对生祠放松了管制。这使得修建生祠的主动权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地方,为其盛行创造了条件。生祠因兼具为官员祈福祈寿与颂扬美名的功能,从而成为民众偏爱的报答方式。作为循吏传统的重要象征,建祠立碑对于提高官员声望、塑造循吏身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官员道德实践得到认可的标志,故受到推崇。同时,地方士民借此评价官员的施政效果,把各种善政措施固定化,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些因素都推动了宋代生祠的盛行。  相似文献   

10.
突厥人曾经信仰祆教,祭祀祆神时不立祠庙,而是将"刻毡为形"的祆神像悬挂在竿上进行祭祀,这种祭祀方式与突厥人的游牧生活相适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一些突厥人也在祆祠中祭祀。"刻毡为形",就是以缂毛工艺织造出祆神的图像,这种图像可能与敦煌等地祆祠和赛祆仪式中悬挂的祆神画像类似。突厥人以"脂苏"涂抹祆神像的做法,源自波斯祆教徒以麝香和苏涂抹祆神像的祭祀仪式,突厥人通过粟特人学习到这种仪式。  相似文献   

11.
碧霞元君与碧霞元君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碧霞元君在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碧霞元君”一名盖出现于唐代,此时也应该出现了其祠庙。宋代,碧霞元君庙在一些地区有零星分布,明成化以后祠庙数量急剧增多,行宫遍布大江南北。碧霞元君庙会规模较大,在华北的一些地区规模尤大。碧霞元君庙的规模不一,有一些相当大,超过了泰山的祖庙。皇帝、王公、太监、官员、僧道、土绅、百姓、军人等阶层都参与了碧霞元君庙的修建。碧霞元君庙大多有香火地。其祠庙由道土主持的较多,由僧人管理的也占相当大的比例。一些地方有碧霞元君庙与东岳庙、天妃宫混淆的情况。对于碧霞元君这种民间信仰,一些封建土大夫颇有微辞。  相似文献   

12.
郑和锡兰碑于1911年发现于斯里兰卡的加勒,刻有中文、泰米尔文、波斯文三种文字,记载了郑和对锡兰山佛寺的布施等事迹.今中文碑文释读已可基本明确,泰米尔文和波斯文碑文可据前人英文翻译而转译,其中波斯文碑文剥蚀严重难以全部释读.此碑原立于斯里兰卡栋德拉,后定居加勒的中国人为保护石碑将其移至加勒.碑文中的锡兰山应指锡兰国而不...  相似文献   

13.
崔立波 《黑龙江史志》2013,(13):274-274
<正>宾州功德碑林清置宾州府府城宾州西门外一里余(现宾县二小学西南角),有一碑林,计九座。高者两座,高约两丈七尺余。低者七座,高矮不一。高者两碑,体方。碑自下至上共五层,基础为三级,为方条石砌就,阔丈余,高三尺;基础上一整体方石,阔六尺,高八尺;整体方石上,高丈余的整体碑文石,下端为四尺,上端三尺有余;碑帽上端为铁质装饰。为"无锡太守宾州知府李澍恩德政碑","常州太守宾州知府许元震德政碑",太守者离任官员之尊讳也。  相似文献   

14.
195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原称文物调查研究组)于广渠门外寻获辽代石刻一件——"秦王发愿纪事碑"。刻石的时代是辽兴宗重熙三年(公元1034年)。叙述秦王患病,其二子"知足"、"无曲"代其祈祷。病愈乃延僧、造象、刻石纪事。碑文为真书十行,行十四字。略有剥蚀漫漶之处。前二行为秦王题衔,低三格写。全文是:"燕京留守,兵马大元帅,守囗师、政事令、秦王制文惟重熙三年,年五十四,病染囗囗,身  相似文献   

15.
<正>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加强对民间思想钳制,巩固皇权,实施拆毁淫祠行动。所谓“淫祠”,即“天下神祠不应祀典者”,不在朝廷祀典之内的都应当予以取缔。两淮盐场社会在明中叶以前崇佛尚道的信仰十分盛行,如安丰盐场“里俗家庙多祀神佛像”,王艮在服膺儒学后才于正德十二年(1517)“撤神佛像,祀祖先”,〔弘治〕《两淮运司志》中鲜有宣扬儒家思想的祠庙,地方文献中也多以“事佛尚鬼”“信巫尚鬼”等文字概括两淮盐场的主要风俗。加强民间信仰整顿成为明清时期两淮盐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郭茂倩《乐府诗集》将郊庙歌辞列为乐府诗之一类,郑樵《通志·乐略》也将《郊祀歌》视为乐府颂声,而迎送神乐歌在元代郊庙歌辞中占有较大比重。元代大量的地方祭祀迎送神乐歌主要寄存于祭祀碑文和祠堂记文中,如元代胡元塏的《孝女祠送神曲》则见于《金溪二孝女祠碑记》中。此类祠庙迎送神乐章在《全元诗》有部分收录,但并不全面。此外郭丽、吴相洲的《乐府续集》从《全元文》中也辑考了一些祠庙歌辞,如《乐府续集》所收录的倪瓒《忠靖王庙迎享送神辞》见于《全元文》中《忠靖王庙迎享送神辞并序》,郝经的《殷烈祖庙乐神诗》则见于《殷烈祖庙碑》中,在《陵川集》卷三十四中列为碑文类。按照《全元诗》和《乐府续集》的辑录方法,元代还有大量的迎送神乐歌未从碑文或祠堂记中辑考出,现从《全元文》和元人别集中辑考元代祠庙祭祀歌辞35题48章(首),将其分为庙碑祭祀乐歌和祠堂祭祀歌辞两类分别辑录以补《全元诗》和《乐府续集》之阙。  相似文献   

17.
位于河北省唐县城北两山峡的厍狄干石窟,为东魏武定三年定州刺史厍狄干率僧人祈雨有灵所建,摩崖碑铭记述建窟缘起和厍狄干部落家世。石窟可以与刘师培《左盦集》著录的一通佚失造像相联系,可知原为"水石窟寺",寺主为比丘道能。石窟的兴造可以置于汉晋以来的官府祭祀和祠庙修造传统之中理解,背后是佛教影响下地方官府政治文化的延续和转换。碑铭对厍狄干部落家世的叙述,以地点、首领地位和世系作为主要要素,是一位怀朔镇内迁领民酋长的部落身份记忆。厍狄干石窟展现了官府习惯、佛教与地方信仰民俗、部落历史记忆等多重内涵,成为观察和理解汉晋历史景观在北族、佛教两种外来因素影响下延续和变化的重要遗迹。  相似文献   

18.
碧落碑研究     
初唐之碧落碑,素称难读。本文据郑承规释文及清儒意见,首先校定释文,而后分析碑文书体与字形,研讨其用字特色。本文认为,小篆为碑文主体部分,约占单字的一半以上。碑文的第二种书体为古文和籀文,其合于《说文》古文、三体石经古文,或远承铜器竹帛文字乃至暗合于甲骨文者,或为《汗简》《古文四声韵》所引者逾百字。碑文中一字异形及假借尤为突出,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唐代书家的书写习惯,也反映了碑文书者的古文字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里耶秦简中有<祠律>及秦迁陵县祭祀先农等神祇的记载,为了解秦的宗教信仰及宗教管制政策提供了珍贵材料,也反映出当时宗教祭祀仪式已是中央及地方行政的组成部分,是各级官员的法定职责及义务.据此还可确定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中有关宗教祭祀的解释应是对秦<祠律>条文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王丽敏  田韶品 《文物春秋》2009,(6):57-60,64
《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发现于曲阳县城北20公里的原慧炬寺旧址,现移存曲阳北岳庙内,碑文记述了慧炬寺禅师影堂的创建始末,重点介绍了该寺创始人智力禅师的生平事迹及建寺经过,碑阴所录与定瓷生产有关的官员捐助者则为唐代定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