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唐、清为中国历代王朝治理西域的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其治理诸端较为集中地体现了王朝国家建构及清末民族国家建构转型之发展流变。文章以国家建构为主题,从唐、清西域治理之比较切入,从唐、清二代于西域治理之族群文化背景、天下体制、羁縻制度、治边法制及近代转型等五个基本方面展开具体分析,通过比较唐、清西域治理之异同,阐明唐代于清代西域治理之规定性、清代于唐代西域治理之连续性以及唐、清二代西域治理的相异性,为当代新疆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宁欣 《历史研究》2016,(4):181-188
正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开始实行的"两税法",作为唐中后期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财税改革为研究者所推重。同样是德宗朝,因对藩镇用兵,"京师帑廪不支数月",~(1)军费窘迫,继两税法之后,出台了借商、僦质、税间架、算除陌等一系列财税征收新举措,却不仅受到朝臣反对,也遭到包括商贾在内的城市居民反对,甚至"泾原兵变"的叛兵也以废除新举措为号  相似文献   

3.
雷恩海  田玉芳 《文献》2007,(4):23-35
唐代宗朝,左拾遗窦叔向工于五言诗,名冠流辈,其五子常(中行)、牟(贻周)、群(丹列)、庠(胄卿)、巩(友封),皆以诗名于当时,人称"五窦",唐褚藏言编《窦氏联珠集》,收五人诗共一百首,《四部丛刊》三编据嘉业堂藏宋刊本影印,弥足珍贵,而《全唐诗》卷二七一收五人诗一百三十首,卷八八三补窦巩诗一首.  相似文献   

4.
"入閤",为唐后期至北宋前期的朝参形式之一,其制始于唐玄宗一朝,历经五代宋初,内涵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至神宗熙宁三年得以废罢。而后,宋廷重新制定"文德殿月朔视朝仪",使五代以来月朔正殿朝参仪制"名实不符"的弊端得到了解决。本文主要以厘清唐宋时期入閤的内涵演变、解读仪制的具体内容为出发点,以期对这一议题作出补充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入閤",为唐后期至北宋前期的朝参形式之一,其制始于唐玄宗一朝,历经五代宋初,内涵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至神宗熙宁三年得以废罢。而后,宋廷重新制定"文德殿月朔视朝仪",使五代以来月朔正殿朝参仪制"名实不符"的弊端得到了解决。本文主要以厘清唐宋时期入閤的内涵演变、解读仪制的具体内容为出发点,以期对这一议题作出补充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北宋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种"被动性的经营",是北宋国防经略中防御辽朝和西夏的战略一环。正基于此,北宋前期与河西诸政权、龟兹、回鹘交往密切,后期则与于阗来往密切。另外,由于中唐以后经五代十国,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到北宋时期,对外贸易已逐渐转到以海上丝路为主,陆路为辅的新格局。(1)这些都无疑对汉唐以来传统意义丝绸之路上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但是,北宋时期的秦州却是例外。秦州属宋极边之地,在宋与辽、夏的对抗冲突中处于重要地  相似文献   

7.
从“羡余”看北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羡余”看北宋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高聪明北宋结束了中唐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辖区内行政、军政、财政的统一。就其中的财政方面而言,三司作为中央一级的最高财政管理机构,对地方财政的管理大大加强,改变了唐后期以来地方节度使擅财的弊端,因而也就有了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正《北宋亡国时,它的八十万禁军去哪儿了?》北宋一朝一直有"冗兵"的说法,到了宋哲宗朝,历经王安石改革裁军,宋军总兵力仍有80万人,其中有禁军60万,厢军(地方军)20万。那么在金军纵横黄河两岸的时候,这80万军人去哪儿了?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枢密院报告,禁军缺额24万,新招兵10万,仍  相似文献   

9.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卒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北宋四大书家之一,取法晋二王和唐虞世南、颜真卿等人,"备众体而后能自成一家"(宋《刘后村集》),宋初被誉为"本朝第一"。他的书法,讲求法度,注重结体,运笔严谨,结体端重,书姿妍媚。擅长真、草、行、隶、篆各体,尤以行书、小楷著称,欧阳修论  相似文献   

10.
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宿白 《文物》1989,(10)
五、曹氏时期的密教遗迹五代初迄北宋仁宗初,百余年间,敦煌属曹氏统治时期。是时,内地密教承唐余绪,各地仍在继续。四川柳本尊之密,盛于弥濛、广汉,后唐明宗"赐其(本尊)院额曰大轮"(刘畋人《重修宝顶山圣寿院记》)。《宋高僧传》记,五代时,"陇坻逍俗皆禀承密藏",凤翔道贤"持讽孔雀王经以万日  相似文献   

11.
北京图书馆最近收集一本"唐柳公权书神策军碑",即世所称宋拓孤本。此碑为崔铉撰文,记唐会昌三年李炎(武宗)"巡幸"左神策军事。因碑立于皇宫禁地,不能随便捶拓,当时就流传很少,自明代以来传世只此一本,至"来朝上京嘉其诚"的诚字止,为碑文的前半,(图一——五),以下全缺。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未见著录,盖此碑在北宋时即已不存,而此拓本,很可能为宋以前——五代所拓。宋赵明诚《金石录》分此碑拓本为"第一千八百六十三唐巡幸左神策军碑上"(又以小字注其下"崔铉撰柳公权正书会昌三年");"第一千八百六十四唐巡幸左神策军下"。现存上册无年款,会昌三年年款可能在下册,更可见此碑宋代就已分装两册。这一本是否即是赵明诚所藏,固不能知,但它分册装裱之旧,仍是宋代库装,却是非常明显的。此碑字大4.5厘米,有些字微有剥落,但完整的字,非常精彩。清安岐说:"锋铓棱  相似文献   

12.
受錢大昕和嚴耕望的啓發,本文重新把唐宰相定位爲一種無官品的"使職"(而非有官品的職事官),就像節度使、鹽鐵使等使職一樣,宰相只不過是皇帝任命的一個"使職",輔佐皇帝治理國家。宰相的權力來自皇帝的授予,取決於皇帝對他的信任,有相當程度的私密關係。唐初,皇帝沿用隋朝的慣例,通常以三省長官爲宰相。貞觀年間,逐漸改派其他官員(如侍郎等)出任宰相。由於宰相是一種使職,與其他使職一樣,在初期往往有許多使職名號,稱號不固定,有許多變動。但從高宗朝開始,已逐漸統一爲"同三品"和"同平章事"兩種。本文考察唐宰相的使職名號及其命名邏1,務求更進一步理解唐代宰相之内涵。  相似文献   

13.
楊振紅 《中华文史论丛》2011,(1):35-58,397,398
兩漢三國吴時期,以"算"爲單位向15歲至免老年齡的成年男女徵發賦税和徭役。"算"不僅意味着有交納賦税而且有服徭役的義務。算賦"意爲"以算課徵賦税",而非單一税目。算賦不僅包括每年120錢的人頭税,還包括吏俸、轉輸、繕兵等各種雜税。賦役場合的"事"爲動詞,意爲"服事"。長沙吴簡"口●事●"的"口"指户内家庭人口總數,"事"指有賦役義務的口數,包括7—14歲交納口錢的口數和有"算"義務的口數,相當於後代的"課口"數;"算●事●"的"算"指有"算"義務的口數,"事"和天長漢簡的"事算"一樣,,指實際服"算"的口數。"算"、"事"簿籍按月統計、製作。  相似文献   

14.
北宋元丰改制前,由于三省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机构,所以自唐以来行使封驳权的门下省给事中已经没有封驳的职权。宋太宗淳化时期为了加强对政令决策的审覆,设立知给事中事,赋予封驳"未便"制敕的权力。之后,太宗又将知给事中事的封驳权划隶掌管国家政令传达的机构———通进银台司,强化了封驳权行使的力度,使通进银台司成为独立于二府的国家正式机构,在中枢政务决策与政令颁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至神宗元丰改制,作为整体的通进银台司方被罢废。  相似文献   

15.
正世人皆知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教。但很少人知道,是宋时被称为圣人的范仲淹,引导这个"少喜谈兵"的孤儿,转向学问之道,并"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终成新大儒的。一、苦心劝学史载,张载家世居北宋时一时繁华的国都开封。其祖父张复,在宋真宗时任职于"集贤院",且为学士。他父亲张迪先任职于长安,后于宋仁宗时知涪州事。虽说出生于官宦人家,但其上两代都是读书  相似文献   

16.
<正>《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〇〇元符元年七月辛亥條(頁11901)云:御史臺言:"元豐官制朝參班序,有日參、六參、望參、朔參,已著爲令。元祐五年改朔參官兼赴六參,有失先朝分别等差之意,請止依元豐儀令。"從之。此段文字涉及北宋後期對朝參制度的幾次調整,包括元豐時期的朝參改革,元祐垂簾時期的局部調整,以及元符年間向元豐舊制的回歸。其中,對"元祐五  相似文献   

17.
当我为自己民族失去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长歌当哭时,也只能满怀伤痛、深长思之。范仲淹和王安石是北宋一前一后的两位政治改革家:范仲淹比王安石大32岁,他们所领导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前后相差25年;"庆历新政"于庆历三年(1043年)以范仲淹的《答手诏条陈十事》(也即《十事疏》)为标志展开,此前1年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王安石变法"于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21,(3)
正"以静为用,是以永年",此句是清朝皇帝刻制于松花砚底部的铭文。其意与"宁静致远"具有相同含义:想要一朝、一事长久延续,就必须坚守初衷,守住道统,以不变之"静",应万变之动;以天下稳定为基,使百姓修养生息,国祚方能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9.
李合群 《中原文物》2008,5(2):64-69
宣德门来源于唐汴州城鼓角门,历经五代直至北宋,门道也由原来的两个,扩展到三个、五个.该门由主城门、两朵楼及两阙组成,平面呈"凹"字形,为中国古代都城城门形制演变中的重要一环,对以后金中都、元大都,直至明清北京城的皇宫城门形制均有影响.高大的城门楼,不仅是显示皇权至上之场所,也是表演北宋时期"君民同乐"之舞台.城门遗址,位于今开封市新街口处.  相似文献   

20.
米婷婷 《文物》2020,(2):56-58
<正>梁元帝《职贡图》现存四个摹本,最早为唐阎立本摹本。该本原名《唐阎立本王会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唐摹本"),绢本设色,从右至左,依次先用楷书署国名,再绘使者立像。现存二十四国使者立像,首为"虏国",末为"女蜑国",均不见于传世文献。已有学者考证"虏国"为东魏国[1],唯"女蜑国"究竟指何国,仍无定说。传统认为,梁元帝《职贡图》,完整本应有三十五国[2]。但唐摹本二十四国,传世文献最早见于北宋董逌《广川画跋》,云:"秘阁《王会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