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丽  赵越云 《沧桑》2013,(3):106-108,111
环境史作为一个学科于20世纪60年代率先在美国产生,并迅速地席卷全球成为当代历史学的宠儿。之后,大约在90年代传入中国,并掀起了一股研究环境史的热潮。在中国传统的历史地理学与来自海外的舶来品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关于环境史的研究走向。然而,综合中国传统社会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环境史的研究过程中,努力构建一种自然、人与社会的动态平衡模式,会成为也应该成为环境史研究的一种可能结果。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主要奠基人、享誉海内外的美国史研究大家,迄今,刘绪贻可以说是“作等身”,所所译所编的学术成果已达900万字之巨。40多年来.刘绪贻的名字始终是和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样,作为中国美国史研究的一个符号甚至代名词,刘绪贻也与中国的美国史研究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于留振  徐扬 《世界历史》2015,(2):152-153
<正>2014年11月29—30日,由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史学研究中心与政经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美国宪法史研究的新视野:史学与法学的对话"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等近三十所高校、科研机构和新闻出版机构的近四十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议题涉及美国早期宪政史、美国宪政与国家构建、联邦最高法院与美国宪法解释、第14宪法修正案与  相似文献   

4.
<正>在美国史研究中,史家特别重视"自由""平等""民主"和联邦宪法等政治学核心概念或主题。如托克维尔对美国民主的观察、埃里克.方纳对美国历史上自由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英国历史学家波尔对美国平等观念的研究以及王希教授对美国宪法的探究等。~①上述史家从不同角度对美国历史叙事提出了有益的分析框架。在这种情况下,要对美国史叙事提出新的解释框架实属不易。但中  相似文献   

5.
两党制度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虽然是宪法规定外的产物,但却构成了基于宪法之上的整个美国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其形成之日起到现在,美国政治生活的一切重要方面便都以它的正常运转为前提。因此,弄清美国两党制的产生及演变,就成了我们了解和认识美国这个国家的关键性问题之一,也是深化我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愿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6.
叶凡美 《史学月刊》2007,(11):114-119
2007年5月24~27日在天津召开的"全球视野下的美国早期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中外学者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增进相互交流和了解的机会,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学者对美国早期史的研究。提交会议的国外学者的论文在研究课题、视角、观点、材料和方法上多有新颖之处,从中可以看出国外美国早期史研究的一些发展趋势。相较而言,中国美国早期史研究尚存在极大局限和不足,提交会议的中国学者的论文大多选题偏大,观点缺乏新意,同时缺少详尽新颖的一手史料。可见,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亟需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王磊 《世界历史》2006,(5):134-135
伊斯兰世界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地区,那里的民族矛盾错综复杂、武装冲突残酷激烈。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宣传攻势下,人们的心目中伊斯兰简直就成了恐怖主义的代名词,穆斯林变成了暴力与邪恶的化身。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趋势下,在各国都竞相进行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伊斯兰世界难道只想动荡不想现代化吗?如何才能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伊斯兰社会,一直以来是摆在学们面前的一个难题,高鸿钧先生的新作《伊斯兰法:传统与现代化》(以下简称《伊斯兰法》),就是希望能解决这一难题的一个尝试。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也是一个历史记载极为丰富的国家。但田野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却是20世纪初叶的事情,而且可以说是受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影响的结果,中国早期从事考古活动的人员中,也主要是受西方人类学或考古学训练的学者,这里有早年留学美国的李济、梁思永、冯汉骥等以及留学英国的夏鼐、吴金鼎、曾昭爝等。当然,中国传统的以“正经补史”为目的的金石学也对中国现代考古学、特别是历史考古学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我曾在《史学月刊》2008年第2期上发过一篇短文,讨论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的现状和前景。其中谈到,早期史在美国史学界是一个相当成熟的领域,成果丰硕,大家辈出;但是,在中国研究美国史的人却不太重视早期史,甚至连早期史这个概念都是较晚才出现的。一晃将近十年过去了,现在,国内的美国早期史也呈现出比较活跃的局面。这种积极的变化的发生,同《史学月刊》的大力倡导和  相似文献   

10.
谢菲 《史学集刊》2004,(4):107-110
美国城市史研究最初在美国作为社会学的一部分,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它作为一门独立的跨学科研究在美国及欧洲部分国家迅速发展起来。在我国,美国城市史作为美国历史的一个新的分支在80年代兴起,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某些研究已深入到了相当具体细微的层次。其中的典  相似文献   

11.
美中贸易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奠基(殖民时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张铠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始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时期并随着美中贸易的加强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由于在那一时代美中贸易对美国社会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因此引起美国人对东方问题的浓厚兴趣,美国东方学会成立于1...  相似文献   

12.
徐国琦博士的《中国与一战:寻求新的民族认同与国际化》是新近美国学界采用国际史视角研究民初政治和北洋外交的重要成果之一。作者现就职于美国Kalamazoo College历史系,从事中美关系及体育与中国的国际化研究,1980年代曾在南开大学师从杨生  相似文献   

13.
刘文涛  张伟 《世界历史》2001,2(5):20-30
178 7年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纵观整个宪法研究史 ,学者们大多从经济、阶级、国内政治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重点阐述它与内政的关系 ,而极少论及它与对外事务的问题。 2 0世纪 70年代 ,以美国宪法学家路易斯·亨金为代表的部分学者才发现这一不正常的现象 ,呼吁建立一门外交法学对其加以修正 ,并出版了《对外事务与宪法》等著作。我国史学界长期沿用西方学界的研究模式 ,难以跳出经济、阶级分析的窠臼。近年来 ,受路易斯·亨金的影响 ,学者们也开始关注这一动向。本文试将美国外交事务作为切入点 ,探讨其与联邦宪法的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美国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在对美国实地调查和收集史料的基础上撰就而成的。将近一个世纪的情况表明 ,美国学者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是认真的、系统的、连贯和深入的。来自中国的学者和华人学者曾在美国对中国史学史研究的进程中起过关键的作用。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 ,美国学者对中国史学史的研究 ,已经形成了一些特色。他们的研究表明 ,研究中国史学史要有世界眼光 ;研究中国史学史 ,要放到世界史学史发展的大背景中作比较的考察 ,要放到世界汉学家研究中国史学史的背景中作比较的考察。关注同行研究 ,加强对话交流 ,是中国学者促进当代中国史学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宪法治理是时代的需要,是政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通过以另一个世界文明古国伊朗宪法治理传统为中国宪法治理文化之参照系,通过历史背景、运动过程的比较,从而将时间、人物、事件等维度或者思想、实践为层面等要素进一步活化,探讨其中共有的与独具特色的宪法治理规律。  相似文献   

16.
展江 《炎黄春秋》2013,(9):14-15
言论自由的规定,在《宪法》里是第35条、第41条。有人半开玩笑说,中国《宪法》比美国的宪法还要好,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克减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中国《宪法》第35条是消极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第41条是积极自由(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关键在于能否落实。  相似文献   

17.
2012年12月4日是我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30周年。八二宪法基本上伴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可以说八二宪法就是一部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宪法。1982年宪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将四项基本原则写进序言。但很多人不知道,四项基本原则是有两个版本的。一个版本是"无产阶级专  相似文献   

18.
一、美国宪法为什么还"活着"?美国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宪法。注1对于一部法律而言,通常的情况是:它制定的年代越久远,它的内容就越容易过时。这是因为在制定法律的时候,立法者尽可能使法律适合当时社会的需要,但他(们)一般无法充分预见到社会的发展,因而在社会条件发生变化以后,法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国宪法自1946年11月3日公布以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在这期间,日本在和平宪法下,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由战败到复兴、重新崛起。现在,日本正以经济大国为依托,积极向政治大国迈进,成为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的力量。然而,这部新宪法自诞生以来,日本国内各种势力围绕它的斗争,特别是关于“放弃战争”的第九条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且异常激烈。可以说,宪法第九条的历史,就是战后日本的政治史,宪法第九条是战后日本宪法的最大争论点,也是日本国宪法的最大特色。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在华的美国官员、报人、商人为了能与其他一战参战国家的对华宣传进行竞争,在中国宣传美国理想,引导战后中国走上一条美国式发展道路,推动并参与了1918年9月在中国建立的公共信息委员会中国分部。中国分部的宣传塑造了一个可以帮助中国发展的强大而高尚的朋友形象,为中国的发展勾画了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世界和平新秩序,为中国指出了一条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宣传在20世纪初迫切寻求平等独立的民族国家身份,设法参加战后和会的中国人那里得到了热烈响应。然而中国人也不是美国宣传的被动接收者,他们根据自己的诉求主动参与各项宣传活动。正是由于中国分部的积极宣传以及中国人本身对新民族国家身份的诉求,使得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消息传来之前中国人对美国以及美国主导的战后新秩序的信心和希望不断膨胀。当希望最终破灭时,中国上下产生了普遍的幻灭感,并促使一部分中国人开始重新思考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