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国近现代史是一段屈辱与探索并存的历史。列强的入侵,国家认同出现危机,一批社会精英探索着救亡图存之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中国寻求新的国家认同和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民族意识的先觉者,利用外交平台,为中国能够摆脱屈辱、走向平等,努力的争取着。外交政策群体也抓住世界新旧秩序更替与重建的机遇,对屈辱的外交提出挑战,让世界感受到中国的存在。这些轻微的话语对世界重新审视中国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为协约国供给粮食.战争给大平原农场主们提供了市场,巨大的需求促使半干旱地区得到了巨大的开发,而联邦政府和农场主并未意识到在大平原扩大生产所带来的生态风险.战争需求促进了大平原农业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兴起,战争结束后,下跌的小麦价格迫使农场主们继续推广农业生产机械化并扩大生产规模,半干旱地区又得到了大面积开垦.总之,上述活动为20世纪30年代尘暴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处于敌对状态的俄国士兵与德国、奥匈帝国士兵之间曾频频发生大规模联欢现象,何以使然?首先,它起源于古老的基督教传统,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俄国士兵不能忍受一战的帝国主义战争之苦难。其次,二月革命后,俄国军方和临时政府从自身立场出发,为遏制联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成效不大;而布尔什维克党及其领袖列宁深刻地洞察到前线士兵联欢这一现象背后所蕴涵的政治意义,以联欢为手段对军队进行革命教化,扩大了布尔什维克党在军队中的影响,为此后十月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1980年8月14日。我在参加预审时看到印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起诉书(第二方案一稿)》上面.竟没有彭德怀遭受迫害的条文,觉得很奇怪。在王洪文预审组的讨论时,我提出了这个问题,为什么起诉书没有提到这件事情?  相似文献   

6.
史桂芳 《世界历史》2012,(4):4-13,157
日本将第一次世界大战视为"大正天佑",借对德宣战之机,迅速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利益,并企图在巴黎和会上得到"法理"上的认可,巩固在华"特殊权益"。由于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日本未能得逞。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列强在远东的竞争加剧。1921年在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会议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形成了主导远东国际关系的华盛顿体系。日本一方面在华盛顿体系的框架下,在与列强的"协调"中求得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不断寻找机会突破华盛顿体系的限制,从而建立由日本主导的东亚新秩序,实现对外扩张的梦想。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告别华盛顿体系,开始实施建立所谓的东亚新秩序。  相似文献   

7.
自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发生之后,北京政府、革命党以及社会各界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二十一条"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保存价值。北京政府保存此国耻记忆,既有免责之虑,也有捍卫其统治合法性的功利性诉求;革命党将"二十一条"国耻记忆用来证明北京政府的卖国行为,以便进行革命动员;一般新闻出版界则借此刺激民族主义消费,寻求国货消费的合法性。五四运动期间,"二十一条"国耻记忆向卖国贼国耻记忆演变。由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凸显的民族危机与国内激烈的派系竞争纠缠在一起。在此语境下,国耻记忆扮演着对普通民众进行救亡启蒙的社会角色。在这一国耻记忆形成与演变的背后,蕴含着时人关于如何救亡的集体潜意识,即加强民族内部团结,才是自我拯救之路。  相似文献   

8.
一战前国际关系带给我们的教训是:如果放任民族主义狂热,放弃对自身实力的现实主义估计,放任政治人物对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追求,并把战争视为光荣且可控制的快乐游戏,那么人类就会自我制造历史大灾难,  相似文献   

9.
小林仁 《文物世界》2012,(1):42-54,66
一、前言陶俑是随死者葬在墓中的一种明器,是中国考古与美术史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特别是南北朝时期的陶俑,迄今为止各地已有大量报告发表,其中有不少纪年墓的资料,为确定每个时期、每个地域的造型特征和形制变迁,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自1915年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发生之后,北京政府、革命党以及社会各界从各自的立场出发,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二十一条"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保存价值。北京政府保存此国耻记忆,既有免责之虑,也有捍卫其统治合法性的功利性诉求;革命党将"二十一条"国耻记忆用来证明北京政府的卖国行为,以便进行革命动员;一般新闻出版界则借此刺激民族主义消费,寻求国货消费的合法性。五四运动期间,"二十一条"国耻记忆向卖国贼国耻记忆演变。由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而凸显的民族危机与国内激烈的派系竞争纠缠在一起。在此语境下,国耻记忆扮演着对普通民众进行救亡启蒙的社会角色。在这一国耻记忆形成与演变的背后,蕴含着时人关于如何救亡的集体潜意识,即加强民族内部团结,才是自我拯救之路。  相似文献   

11.
12.
南通地处长江三角洲北隅的沿江沿海交界处,位于我国一级开发轴线"T"型的顶点,与上海隔江相望。南通市域城镇形成和空间结构演变是伴随着陆地的不断长成而自西北向东南推进,城镇数量由无到有,城镇空间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城镇规模由小到大,城镇联系由松散至紧密。历史时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三阶段:城镇空白阶段,城镇形成阶段,中心城市出现阶段等。南通市域城镇的最初形成与煮盐业、水运及海防等因素密切相关,故城镇多沿海岸线呈不规则的弧形分布,沿运河均匀分布。中心城市通州形成后,挣脱了对扬州和泰州的依赖,在行政上与其并列,城镇多沿通州城分布。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给什么是阶级所作的界定中,广为流行和大家最为熟悉的即为列宁的定义。列宁指出:“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  相似文献   

14.
作为高句丽前期中期墓制的积石冢,分布于从鸭绿江及秃鲁江流域、浑江流域、清川江,直至大同江流域,乃至汉江流域。下面,按每一河川流域,以积石冢为中心,掌握古坟的分布状况;当然,在年代上也包括国内城、平壤城时代的古坟。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前在华西人与对华战争舆论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1830年前后中英之间冲突的演进,来华西人群体对广州贸易体制愈益不满,逐渐产生了对华武力强制的舆论。西人先后在广州发行了一批英文报刊,作为舆论阵地,在1830年代初期提出对华武力威慑,迫使清政府废除广州体制、实现对华自由贸易的主张。1834年律劳卑事件后,这种主张发展为对华战争的舆论。在西人内部,武力威慑论和对华战争论都曾引起争论,部分西人反对这种依恃武力改变对华关系的观点。1837年英人几种关于对华关系的小册子出版后,来华西人分别在其报刊上提出对华关系的武力强迫论、商业交往论和宗教改善论。但在1837—1838年的兴泰行商欠案发生后,西人普遍不满广东当局对此案的解决,对华战争渐成为其一致主张。  相似文献   

16.
鲁沙尔镇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在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城镇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对鲁沙尔镇形成和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其他边疆民族地区城镇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风流文采引凤来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鸳鸯蝴蝶派”小说的领军人物,一生创作的中长篇小说有104部之多,如《春明外史》《八十一梦》《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另有短篇小说集《弯弓集》、散文集《山窗小品》与《水浒人物论赞》。在1949年前的30多年中,写下的总字数超过2000万,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在全球兴起,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已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全球信息化已成为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科技进步,地方志办以外的其它部门,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统计局、经济研究中心,也开始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收集、保存、整理历史资料,历史资料地情资料已非志办独有。社会越来越信息化,网络发展神速,地球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9.
志怪在中国文学史上由来已久,虚幻的妖鬼成为叙写的主题。蒲松龄与鲁迅同为短篇小说的圣手,写妖写鬼各有特色,但殊途同归,都借写妖鬼刻画人性,针砭社会时弊,警醒世人。  相似文献   

20.
封建时代的法国是个封建关系充分发展的国家,因此封建档案形成较早且充分,并成了封建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特权的武器。惟其如此,法国大革命的一项具体任务就是进行资产阶级档案工作改革,以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资产阶级档案学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具体阐述了在大革命中形成的法国资产阶级档案制度及其对欧洲各国档案制度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