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明乐 《民俗研究》2002,(1):187-187
臧继骅先生撰著的《中国淮河流域民间工匠习俗》一书,于2001年1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30万字。该书系专门介绍和简评淮河流域(涉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民间匠人习俗与禁忌的通俗而健康的民俗读物。  相似文献   

2.
安徽淮河流域自然环境由水、气候、地貌、土壤、动植物等自然因素构成,人文环境由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思想、学术等人文因素构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均是发展变化的,并且两大环境类型之闻,两大环境类型包含的子环境类型之间,交互作用,彼此融合.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是历史文化资源孕育、形成和积淀的摇篮,不仅对历史文化资源内涵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对历史文化资源特点亦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安徽省社联、安徽大学主办,安徽大学历史系承办的第四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2日在安徽合肥举行.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代表8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本次会议就淮河文化概念、淮河流域的考古与民俗、淮河流域社会经济、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供了许多新的见解和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4.
房列曙 《安徽史学》2008,21(4):111-117
民国时期安徽人口发展的总特点呈补偿性低速恢复特征。安徽人口政区分布不均,地域分布的密集点,以长江沿岸为首,依次为淮河流域、江淮丘陵、皖西山区、皖南山区。民国前期,人口省际迁移数量甚微;随着工业发展,大批农民迁入城镇,尤以迁入安庆、芜湖、蚌埠等城市为多。民国时期,安徽人口的职业结构中,从事农业的居首,其次是从事商业和工业的。  相似文献   

5.
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考古和古文字材料,对安徽淮河流域西周时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周文化势力在西周时已深入到淮河中游地区,其南界并未越过江淮分水岭一线。  相似文献   

6.
<正>2009年11月7日至8日,第五届淮河文化研讨会在安徽淮南市隆重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河南、山东、安徽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74篇。与会学者围绕淮河流域历史、地理与考古,淮河文化的概念与内涵,民俗艺术,历史  相似文献   

7.
淮河流域地处中原,跨今豫、皖、苏、鲁四省以及湖北的少量地域。淮河流域是先秦货币的重要流通区域。早在北宋年间,淮河流域出土的先秦货币已见诸于文献记载。沈括在《梦溪笔谈》卷21记载首:“寿州八公山侧土中及溪涧之间。往往得小金饼,上有篆文‘刘主’字,世传淮南王药金也。得之者至多,天下谓之‘印子金’是也”。这是关于安徽寿县出土楚国爰金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吴春梅 《民国档案》2006,2(4):120-125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江苏、安徽、山东四省,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晚清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在全国农业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农业改革拉开了序幕。流域的农业改革涉及到各个层面,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宣传农业科学知识,发展社会教育,提高农民技能,形成了民国时期淮河流域农业新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各级农业改良组织的建立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思想观念,开化了社会风气,推动了淮河流域农业改革的展开。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是为复兴中华民族而推翻封建帝制的伟大革命,安徽是这场革命中对全国有重要贡献的地区。武昌起义前,在安徽首府安庆,先后爆发过徐锡麟领导的巡警学堂起义、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震动全国;武昌起义后,淮上起义军转战淮河流域,推动全省光复,呼应了长江上游的武汉、下游的南京这两大重镇的反清武装斗争。  相似文献   

10.
朱玉龙 《安徽史学》2014,(2):153-161
文章通过对安徽淮河流域文化万象的梳理与盘点,力求全面、系统地展现千万年来流域人民创造的五彩缤纷文化,再现其走过的曲折坎坷道路,客观地指出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繁荣作出的贡献。为提振流域人民的文化自信心,建设文化强省,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安徽新石器时代的绘彩陶器可分为彩陶和彩绘陶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和皖西,而后者则主要分布在皖西南一带。其年代从距今七千多年前一直延续到距今四千多年前,可分为四期。皖西南是我国彩绘陶发生年代较早的一个区域。  相似文献   

12.
观察     
位于安徽涂山南麓禹会村的禹墟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年代距今4000年,正是古籍所载大禹治水的年代。4000多年前,大禹在此劈山导淮,召会诸侯,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千古佳话。  相似文献   

13.
2019年7—12月,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安徽肥西县陈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城墙、壕沟、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印纹硬陶、石器、瓷器等遗物。通过发掘确认陈墩城址的始建年代不晚于西周中期,为研究淮河流域西周城址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靴形鹿角器产生并流行于距今6000~7000年的淮河流域和环太湖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仍有孑遗.其功用需分别考察,不带穿孔者为普通的采集工具,带穿孔者为纺织工具.靴形鹿角器对研究当时的环境、纺织工艺、不同文化区的交流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PIXE)、X射线衍射(XRD)和显微拉曼光谱(Raman)三种无损分析方法对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和三号战国墓出土的玉器和玻璃器进行了综合研究。准确判定了玉器的材质和玻璃器的成分体系,并探讨了玉器的地质成因类型和沁蚀原因等。首次在淮河流域发现天河石玉器。  相似文献   

16.
近十几年来,安徽淮河流域发现了不少公元前6000~4000年的遗址,本文结合其特征将它们分为三期,认为它们与山东的原始文化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一个文化体系,而可能是另一个文化区,并可以分为两个文化类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辽宁红山、山东大汶口和安徽凌家滩文化大量玉器相关考古资料不断涌现,通过玉器和彩陶图案的比较,我们认识到黄河、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那些绘制在彩陶上的一些图案与当时的玉器有关,它们可能是对不同玉器的描绘。这些或抽象或具象的纹饰都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原始先民主观意向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胡晓 《安徽史学》2016,(3):144-151
文章主要从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四个方面,论述了安徽淮河流域自然人文环境对地名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变迁、传承和内涵的影响,并着重论述了自然人文环境对各种类型地名的语言和实体内涵的影响。作者认为自然人文环境对地名历史文化资源的影响带有普遍意义,因此在全国地名普查、规划、管理和保护等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自然人文环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在徐州举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0月19日至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和江苏省考古学会联合举办的"淮河流域古代社会文明化进程学术研讨会"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徐州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湖北、广东等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郑州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安徽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20.
淮河流域的原始经济是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采集与渔猎经济是淮河流域史前重要经济形态,本文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对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采集与渔猎经济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以求有助于我们更客观更全面的认识整个淮河流域史前采集和渔猎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