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班上的卞雨萌同学,不仅是我的侄子,还是我的学生,难得星期天碰到他,便听他妈妈向我诉苦:“这孩子,自觉性太差,叫他做几道奥数题,就像要他的命一样。”她妈妈越说越委屈:“我为了他,工作都放在次要位置了,可他总是让我伤心。”他爸爸也很气愤:“这家伙,太懒,吃不得苦。”  相似文献   

2.
动向     
《南方人物周刊》2011,(4):18-18
中国妈妈 前段时间,一篇《美国高中“中国妈妈”为何成了贬义词?》的文章在网上引发热议。文章写道.在美国学生眼中,“中国妈妈”爱攀比,总爱比这比那。人家孩子学钢琴,“中国妈妈”的孩子也要学;孩子考了班级第二名,要问第一名是谁,并要求孩子下次一定超过他。  相似文献   

3.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给孩子贴上诸如“坏孩子”之类的不良标签。我们想过没有,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日前有则消息,乌鲁木齐市20多个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自动照顾一个流浪儿童,这让家长在震撼之余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寻找新的教育方法,组成“坏孩子妈妈联盟”。“联盟”妈妈们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她们还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通过不同角度地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联盟”的一位妈妈说∶“以前孩子是…  相似文献   

4.
孩子在一起玩,难免磕磕碰碰,看到自家的孩子欺负别的小朋友,你会怎么办呢?A.赶紧制止,然后大声训斥孩子B.制止,但看到孩子占了便宜,心里还美滋滋C.不去管他们,孩子打架是正常的妮妮上幼儿园了,有时回家跟妈妈讲“幼儿园小朋友打她了”,妈妈觉得小孩子之间难免磕磕碰碰,没有在意。但这次,妮妮又跟妈妈讲“小朋友打她了”,妈妈还看见妮妮的小脸上有几道红印,妈妈很心疼,爸爸说:“这样不行,得教孩子学会自卫。”可妈妈说:“总不能我们也教孩子打别人呀。”妮妮的情况具有代表性,许多孩子都在幼儿园遇到相似的情况。分析幼儿爱打人的原因,可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周围世界会感到越来越新奇有趣。3岁半以后的孩子常常会提出许多为什么:“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小猴子的妈妈为什么不给它穿衣服?”“为什么十字路口一会儿红灯亮、一会儿绿灯亮?”这些幼稚古怪的问题说明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在发展。1.善待宝宝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和一所小学的老师座谈中,我听到一件令人非常伤心和感慨的事情。在小学五年级的一节劳动课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老师教学生缝制椅子垫儿。后来正好赶上“三八”妇女节,老师为了教育孩子们关心父母,就号召同学们回家给妈妈缝一个椅子垫儿。孩子们听了,积极性很高。有个孩子,回家顾不上做作业,翻箱倒柜地找出布啊,针线啊,忙了半天,辛辛苦苦地给妈妈缝了个椅子垫儿。他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就把椅子垫儿先藏起来,不让妈妈看见。妈妈下班回家,劈头问道:“写完作业没有?”孩子回答说:“还没有呢。”妈妈一下来了气:“放学这么半天,你干什么  相似文献   

7.
孩子很早就能对幽默表现出一种天然的理解力和表现力。4岁左右的乐乐听见敲门声,就问:“你是谁?”“我是大灰狼!”乐乐听出这是爸爸的声音就轻轻打开门,爸爸的手伸向孩子,乐乐笑着装出大吃一惊的样子,高喊“大灰狼来了!大灰狼要吃人了!”转身就往妈妈身边跑去,紧紧抱住妈妈的腿。当爸爸笑眯眯地走进房间,坐在沙发上,乐乐又扑向爸爸,甚至骑在爸爸的脖子上,向妈妈炫耀“:我抓住大灰狼了!”有的孩子还会像大人那样,用幽默来制造一个轻松的氛围,以达到自己小小的目的。令人吃惊的是,他们有时还会用幽默来解除尴尬。聪儿做错了事,妈妈的脸一沉,想…  相似文献   

8.
家长们都很关心孩子的智商、情商,希望他们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值得关注的还有“玩商”,也就是孩子对玩耍的参与及收获。不知您是否关注过孩子的“玩商”?彤彤妈妈在彤彤出生不久,就辞职在家里一心一意照看她。为了将女儿培养成一个才女,妈妈给彤彤制定了周详的培养计划。彤彤才5岁,妈妈就已经给她报了绘画、英语、钢琴、舞蹈、游泳等特长班。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里,彤彤的特长教育就开始了,就算是星期天也不例外。看着同龄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彤彤真是羡慕极了,渐渐地彤彤对上特长班没有了兴趣,整日一副无精打采的样…  相似文献   

9.
一天傍晚下班后,像往常一样,老公去幼儿园接孩子,我正在家里为全家准备晚饭时,忽然听到女儿在楼下大声喊我:“妈妈,妈妈,好消息……”随着楼梯间咚咚的脚步声,刚满六岁的女儿兴高采烈地一溜烟似地跑到我面前,紧跟在女儿身后边的我家先生也是一脸的喜气。“什么事啊,看把你们父女俩高兴的?”我边忙着洗菜边问道。“妈妈你看,这是市妇联举办的新华杯幼儿书  相似文献   

10.
曾经有过一个非常偏激的想法,以为家长陪孩子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纯粹是浪费时间。那时我还在部队,女儿和我基本是井水不犯河水。遇上我和她妈妈吵嘴了,她甚至气得挥舞着小拳头,使劲地捶打我,弄得我和她妈妈“扑哧”一声就笑了出来。  相似文献   

11.
漫长的暑假来了,要给孩子学些什么好呢?扬扬妈妈取出一份清单,清单上都是扬扬妈妈收集的适合五岁孩子学习的东西:游泳、钢琴、小提琴、绘画、英语……扬扬妈妈的眼神定在了“钢琴”上,弹钢琴的小孩多有素养,扬扬妈妈小时候就特别想学钢琴,可在那时这是太奢侈的事,现在无论如何,也要让小时候的梦想在扬扬身上实现。可是扬扬并不喜欢钢琴,也难记谱子,老师的要求无论提过多少遍,都是没成效,每次说要去学琴了,小脸就像苦瓜一样皱起来,扬扬为此挨了妈妈不少的骂,幼小的心灵再也不堪重负,于是哭着央求妈妈:“妈妈,我不想学钢琴了,再也不想练了,只…  相似文献   

12.
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不缺乏爱心,但如何表达爱却需要能力。所以并不是每个有爱心的父母都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爱意。怎样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呢?亲爱的家长朋友,让我们在孩子面前蹲下来。“妈妈,我跑到你眼睛里去了。”“爸爸,我跟你说句悄悄话。”蹲下来,以孩子的视角去看待世界、感悟世界,以平等的心去尊重孩子、了解孩子,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3.
在孩子们的交流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我爸爸什么都知道!”“我妈妈是最能干的妈妈!”孩子们的一句童言,却道出了隐藏在幼儿心中的一个秘密:父母正是他们崇拜的偶像!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无所不能的。心中的疑问,父母能够一一作答;弄坏的玩具,爸爸能够奇迹般地修复;生病的时候,妈妈能够端出自已最想吃的饭菜。这一切,还不足以让一个对世界上的一切都还无能为力的孩子崇拜吗?  相似文献   

14.
两月前,《光明日报》“点评”专栏李红军呼吁《别让孩子“嫌贫爱富”》。该文转述了一个痛苦的妈妈的话——“儿子为了在同学面前有面子,竟不认我这个当清洁工的妈妈!参加家长会, 他竟让我换一套体面的衣服……”该文提出了新鲜的问题:这件事折射出了当今社会的一大通病——嫌贫爱富。他指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需要反思的却是整个社会。当“嫌贫爱富”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的时候,它对孩子们心理的伤害将是致  相似文献   

15.
凡菊 《南京史志》2010,(9):20-21
我们常把孩子比喻成树苗,树苗要辛勤灌溉,而“灌溉”除了需要心血,是不是还需要眼泪呢?有哪个妈妈没有为她的孩子流过泪呢?  相似文献   

16.
一封退稿函     
很小的时候,看到杂志上花花绿绿的封面,我总是好奇地问妈妈:“那些画是画上去的吗?”妈妈便笑着说:“不,那是杂志社把别人寄来的画印刷上去,再付给那个人稿费。”“稿费”这个词对我影响很大,对于一个幼儿园的孩子,钱  相似文献   

17.
最近女儿同我说:“爸爸,丹卫的爸爸胡子这么长,像个野人!”我说:“丹卫爸爸是个书法家,字写得很棒的!”没想到女儿马上说:“我爸爸是个音乐家,我妈妈是个画家,比他们还厉害呢!”你看,我们家长在孩子的心目中就是“伟大”,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孩子,让自己真正成为孩子的偶像。  相似文献   

18.
唐植群 《神州》2012,(22):342-342
孤儿是可怜的,有爸爸有妈妈的“孤儿”更可怜,为什么?中学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课文《小男孩》是当代作家魏志远所写的一个短篇,小说完整地记述了只有9岁的主人公“小男孩”被妈妈当作出气筒,在妈妈的逼迫下去已和妈妈离婚的爸爸那里要生活费,即使亲生儿子找上门来,爸爸也不认他,爸爸抛弃了儿子,不给他生活费。小男孩无法面对妈妈,竟不敢回家,只得在外露宿,成了有爸有妈的“孤儿”。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个由于父母离异而变得无依无靠、寂寞孤独的近似孤儿的形象,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个笨孩子,您对(我)这么好,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感激。张妈妈。您说我的病能治好吗?假如我的生命就在这停住了,我也无憾了, 因为让我碰到了张妈妈这样的人……”念到这儿,张颖突然哽咽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她想到自己生命快要结束了,本来应该是一种很畏惧的心态。可是,现在她却觉得今生无憾了。我就是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相似文献   

20.
看过“实话实说”节目的父母一定记得“少年迷恋网吧”话题中的那个男孩:不爱学习,不愿多与妈妈交流,整天泡在网吧里,在网络游戏中体验暂时的乐趣,觉得过瘾而迷惘。这不能不说明孩子精神的空虚。家长不妨扪心自问:你真的尝试着与孩子很好地沟通过吗?你真的会教育你的孩子吗?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有些父母只是简单地说教:你这样做不好,你别这样,你想想妈妈多不容易……诸如此类的话,想想,比较任性的孩子能听得进去吗?说多了他们只会嫌你唠叨,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孔老夫子也早有因材施教之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