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7年4月 5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申报》等上海大报都以显著的位置,刊登了陈独秀和汪精卫发表的《国共两党领袖联合宣言——告两党同志书》(简称《宣言》)。《宣言》称: 只有不愿意中国革 命进展的人,才想打倒 国民党,打倒三民主义。国民党“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 我们应当站在革命观点上,立即抛弃互相间的怀疑,不听信任何 谣言,相互尊重,事事商 协,开诚进行,政见即不 尽同,但根本必须一 致。 然而,这个史称《汪陈宣言》的油墨未干,7天之后,就被蒋介石抛弃了,他突然在上海动手,悍然发动了…  相似文献   

2.
《文史天地》2010,(5):95-95
早在70年前,1931年7月6目的上海《民国日报》就登出了《一般女士征求如意郎君的标准》。当年的“标准”如下:  相似文献   

3.
最早提出“五卅运动”概念的是国民党在上海的机关报《民国日报》。五月三十日反动派枪杀学生市民造成了流血惨案,次日,《民国日报》在第十版“本埠新闻”栏内以《昨日南京路之大惨剧》为题向全国人民披露了惨案的真相。六月二日,《民国日报》在第三版以《各地学生加入“五卅”运动》为题报道了南京、无锡、苏州、松江等地学生集会、游行、  相似文献   

4.
新记《大公报》首任总编辑张季鸾上庐山不只是三次,下面记叙他三次上庐山,因为事涉中国近代史三次重大事件,故旧事重提,仍有兴味。(一)上海救国会成立于1936年1月28日,正值上海淞沪抗战四周年之际。救国会主席沈钧儒是《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故交挚友,早在1919年,张季鸾在上海《中华时报》任总编辑时,沈钧儒是这家报纸的主笔,两人友情甚笃。但他们两人,在当时形势下,在是否立即抗战的问题上却各有主张。后来的人称沈为“热思维”,称张为“冷思维”。早在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大公报》召集全体编辑开会,张在会议上宣布《大公报》今后编辑方…  相似文献   

5.
1925年5月15日,日本人开枪打死纱厂工人顾正红。30日,上海学生2000余人在租界内宣传声援工人,被英国巡捕逮捕100多人。随后,群众万余人集中在公共租界南京路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者,高呼“打倒帝国主义”和“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等口号,声震入云。英国巡捕突然开枪射击,顿时血肉横飞,当场死11人,伤数十人,被捕数十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惨案发生后,当时上海虽然有《申报》、(新民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等9家大报,但舆论一片沉寂,反映冷淡,个别报纸也仅仅作了简单的报道_面对群众汹涌澎湃的反…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瞿秋白是亲密的战友。早在1923年10月,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初版刚三个月,瞿秋白就在他写的《荒漠里》对鲁迅表示极其仰慕,并推崇说:“好个荒凉的沙漠,无边无际的!鲁迅先生虽然独自“呐喊”着,只有空阔里的回音。”后来他又提到《狂人日记》、《头发的故事》等。1931年,溜秋白受王明路线的打击,被排斥于党中央领导机关之外,来到上海养病。他在读了鲁迅送给他的刚出版的译作《毁灭》之后。就写了一封《论翻译》的信给鲁迅。开头以“敬爱的同志’叶B称,并说:“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的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这种感觉…  相似文献   

7.
提起旧上海报界闻人,谁人不识张竹平,他是江苏人,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投身报业后,一直想出人头地,1912年报界巨子史量才接办《申报》,张竹平出任该报经理,初试锋芒。《申报》在史量才时代飞跃发展,张运用了很多方法,如发行“星期增刊”,奉送“宣传新闻”等为报纸拉销路,为此立了汗马功劳,也有了名气。张从此雄心大发,立誓胜过史量才。1929年他接手经营《时事新报》后,即辞去了《申报》经理之职,从此与史量才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8.
1928年10月20日,上海《申报》整载了一则颇令时人深感吃惊和不解的消息。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下,国民党元老之一李烈钧突然于两天前“请辞”,他在18日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书中言称:“烈钧二十年驰驱,鲜补时艰,自愧樗庸,恒为惕,谨辞去本兼各职,俾资修养,兼疗病躯。”李烈钧何许人也?那可是民国初期名噪一时、令人注目的人物,孙中山曾费誉他文武皆能,是不可多得的当代儒将。他的突然“请辞”迷案重重。  相似文献   

9.
1912年4月14日,泰坦尼克号船难发生后的第三天,中国上海的《申报》就刊登了一则名为《英国大商船遏灾详记》的新闻。之后,《申报》进一步了解到,泰坦尼克号船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点关注的焦点,于是也迅速跟进。作为中国的媒体,《申报》还特意关注了当时在船上的中国人。不用怀疑,当时在泰坦尼克号上,确实是有中国人存在的,而且人数还不是一两个。但为何在后世关于泰坦尼克号的介绍中,却欠缺了这一关键的内容?原因其实出乎意料地简单,因为这几个国人的行为,给泱泱大国“抹了黑”。  相似文献   

10.
1927年,《民国日报》总编辑陈德徵正飞横腾达,掌握着市党部和文教机关的大权。有一次,《民国日报》发起“民意测验”,选举中国的伟人。揭晓后,第一名竟是陈德徵,第二名才是蒋介石。这一下作了手脚的陈德徵闯了大祸,蒋总司令非常震怒,借故把陈德徵押解到南京。几个月后,人虽放了却得了个“永不得重用”的处分。  相似文献   

11.
齐春风 《历史研究》2012,(6):163-173
陈德征,字待秋,浙江浦江人,1899年生。①他是国民党执政初期重要的中层干部,曾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部长、上海特别市教育局长,同时兼任上海《民国日报》总编辑。1930年10月12日,应蒋介石之召赴南京谒蒋,次日被蒋扣留,拘押于宪兵营,②直到1931年12月17日才被释放。③关于陈德征被扣押的原因,30年来有一种颇流行的说法,称他因选举中国名  相似文献   

12.
<正>杂文初试锋芒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却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  相似文献   

13.
邵力子办报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为了当时的形势和加强宣传的需要,决定在上海创办报纸,由复旦大学国文教师叶楚伧与邵力子负责开办《民国日报》(地址在上海望平街)。1916年1月22日创刊后,英租界当局及巡捕房常无理阻挠,又经费拮据,入不敷出,邵力子等常以复旦的教薪所得,为报社垫款,并借债度日,克服困难。1920年间,上海《民国日报》一再拖欠各通讯社的稿费,以致各社对该报停发中外电讯等稿。邵力子接连数晚,以访友聊天的方式,走到邻近《申报》馆楼上编辑部,谈笑之间,一目十行似地记住了摆在桌上的一部分电讯稿的内容大意,回到《民国日报》编辑室,就忆述出…  相似文献   

14.
1948年4月27日,上海《申报》刊发过一则特大新闻,搅得整个上海滩沸沸扬扬。读者读得云里雾里,不辨真伪。 《申报》这则新闻的标题十分醒目:《少女杨妹九年不食》。一个人可以连续9年不吃饭而照样活得很好,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居然在《申报》上落字有据且言辞凿凿。被猎奇心理驱动的市民自然无法抗拒这种“新闻”的诱引,纷纷掷币买份《申报》一读。在报贩“特大新闻,一个人不吃饭可活九年”的吆喝声中,《申报》销量大增。更有《申报》馆阅报栏前人头攒动,议论纷纷。人们读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报道: 该报驻重庆记者日 …  相似文献   

15.
陈锦华 《百年潮》2008,(11):10-12
《中外书摘》2008年第9期刊登的《审判“四人帮”上海余党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一文介绍称:“据我所在的法庭所知,‘四人帮’被粉碎第二天,马天水就被中央通知去北京‘开会’,从此再未到上海。‘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中,只有他一个人是在北京被捕的。这是马天水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原文摘自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王文正口述、沈国凡整理的《以共和国名义判决》一书。  相似文献   

16.
《周书》卷四《明帝纪》明帝二年下 ,有云 :(秋七月 )丙申 ,顺阳献三足乌。八月甲子 ,群臣上表称庆。诏曰 :“夫天不爱宝 ,地称表瑞 ,莫不威凤巢阁 ,图龙跃沼 ,岂直日月珠连 ,风雨玉烛……可大赦天下 ,文武官普进二级。”据此段叙述 ,是周明帝之诏当是二年八月甲子日所下。清·严可均辑《全后周文》卷一明帝名下录此诏 ,题《三足乌见大赦诏》 ,其于题下小注即云 :“二年八月甲子。”近读影弘仁本《文馆词林》 (日本古典研究会 196 9年版 )发现其卷六六七载此诏全文 ,较《周书》所载完备 :在“夫天不爱宝”句前有“惟二年八月丙子 ,王若曰 :…  相似文献   

17.
一般认为“东亚病夫”这个词汇出现在1896年.如上海市体育局五百年体育大事记中就说:“(1896年)九月十一日(10月17日)租界英文报纸转载了英国伦敦《学校岁报》专论,称‘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此后,中国人常被西方人贬为‘东亚病夫’.” 所谓的“租界英文报纸”,是指上海的《字林西报》;“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这句话,则出自当时由梁启超主笔、风靡一时的改革派报纸《时务报》的中文译稿,该译稿名为《中国实情》.  相似文献   

18.
邵飘萍事件与林白水事件间隔约100天,时人称之“萍水相逢百日间”。邵飘萍事件邵飘萍(1886-1926),浙江东阳人,出身贫寒,从小在金华长大。1899年他只有14岁就考中秀才。1903年进入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一中)。1918年10月5日,他辞去《申报》驻京记者之职,创办了著名的《京报》。1918年10月,邵飘萍促成北大成立了新闻研究  相似文献   

19.
陆茂清 《文史精华》2013,(11):39-39
1919年9月15日,上海的《民国日报》上刊登了一长串围绕“本身徐树铮”展开的家谱式文字,后面是对这串人物身份的批注:  相似文献   

20.
李永春 《百年潮》2004,(11):46-51
《申报》是英国人美查(Frederick Major)于1872年4月在上海创办的一种商报,后来发展成为在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之一。郭嵩焘是近代中国首任驻英法公使,因《申报》关于他画像、茶会两事报道不实,且语多讥讽凌辱之意,自光绪四年(1878年)九月到次年三月。从巴黎到伦敦再到上海一直追究并拟状诉《申报》。此事被称为近代中国史上“华字报最初最巨之交涉”,是近代中国报界最早的“语言文字之祸”。郭嵩焘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学习西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声誉而状诉新闻报刊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