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发生在66年前的“沈崇事件”,对于而今中国绝大多数中、青年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甚至根本不知。即使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知道沈崇这个人和因她不幸的遭遇所引发的“沈崇事件”,也仅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  相似文献   

2.
1946年11月9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致电北大校长胡适,说“国大”如期开会,盼胡适能一参加。第二天,蒋介石来电催:“国民大会将于近日开会,先生为当选代表,德望允孚,举国景仰,务希即日命驾,莅京出席,藉慰众望,并盼电复。”11月15日,胡适出席“国民大会”开幕典礼。12月17日,在南京的北大校友举行聚餐,纪念北大校庆,同时给胡适做56岁的生日。不久,发生了一件意料不到的大事。12月24日,发生了美军强奸北大先修班女生沈崇事件,并激起了北平人民的强烈愤怒。学生罢课,游行示威,抗议美兵暴行,要…  相似文献   

3.
50年前,1946年12月24日,寒风凛烈的圣诞节前夕,被蒋介石引狼入室的驻华美军,在古城北平又犯下了他们累累暴行中又一件令人发指的罪行──美军海军陆战队伍长威廉士·皮尔逊伙同他的同伙下士普利查德,在当时位于东单的练兵场小树林中,强奸了北京大学先修班女生沈崇。在历史上,这一暴行被称为“沈崇事件”。“沈崇事件”发生后,北平的亚光通讯社25日率先作了报道,随后,《新民报》、《北平日报》、《世界日报》等多家报纸,突破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威胁和严密封锁,相继刊载此消息予以揭露。沈崇被辱的消息,极大地震怒了北平市民。抗日…  相似文献   

4.
“沈崇事件”在40年代后期曾轰动一时,并由此引发了北平学运风潮。而国民党当局慑于美国的压力,竟听任美国政府让肇事者消遥法外,而对学生运动、社会舆论大加压制。《美兵强暴沈崇事件始末》一文对事情的经过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5.
1946年沈崇事件:南京政府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崇事件发生后,在中共的发动和支持之下,迅速发展成为一场席卷全国的反美反政府的政治运动。表面上是学生和社会各界对美军暴行的抗议与对政府的责难,实质上则是一种国共之间的政治角力,一场严重的民心争夺战。国民政府为应对此事件,蒋介石亲定处理方略,调动了党政军警宪特各种政治资源,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能获致其预想的结果,相反,一个看似偶然的突发性事件演变成了南京政府的一场严重政治灾难。  相似文献   

6.
马句  宋柏 《百年潮》2010,(4):40-45
1946年12月24日晚,北京大学先修班女学生沈崇在北平东单操场被美军士兵皮尔逊强奸了!  相似文献   

7.
李凌  胡邦定  沙叶 《百年潮》2010,(4):46-50
一 2004年,时任山西省横泐杂志副主编的谢泳,在深圳发表题为“关于沈崇事件的一些历史材料”的演讲(在另外一个场合,他把演讲的题目改为“美国解密沈崇案:哪个才是事实真相?”),其中提出了所谓“沈崇案之谜”的问题,对1946年12月24日晚,因北大女学生沈崇被美国士兵强奸而在北平并在全国爆发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进行了诬蔑。  相似文献   

8.
1966年11月底,发生了震惊全国的《解放日报》事件。这个事件是在怎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经过事实与真相如何?笔者是事件亲历者,事后又做了核实、研究,现忆述于下。  相似文献   

9.
关于《燕京学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燕京学报》张越一、《燕京学报》刊行始末《燕京学报》的编辑与出版,与哈佛燕京学社有直接关系。哈佛燕京学社成立于1928年1月4日。这个机构的建立,缘起于美国科学家赫尔(C·M·Hall,1863──1914)。赫尔因发明了用电解法提炼纯铝而积累了...  相似文献   

10.
顾钧 《民俗研究》2011,(3):85-90
《燕京岁时记》是一部记录北京岁时风物民俗的专书,1936年被首次翻译成英文出版,译者是正在北京进修的美国学者卜德。翻译基本采用直译。偶尔也有意译和省略。译本在海内外受到广泛的好评,同时学者们也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卜德将这些意见落实在1965年的第二版中。《燕京岁时记》英译本是卜德的第一部作品,此后他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民俗。  相似文献   

11.
《哈佛燕京学社》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佛燕京学社是中美之间第一个跨国学术交流机构,50年代以前它直接推动燕京等教会大学的国学事业,1978年后,哈燕社继续在中美学术交流中发挥影响。显然,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学术史上,哈燕社占一席之地。但国内学者对此研究较少,80年代末张寄谦先生曾对学社做过探讨1。但根据笔者新接触的学社档案,有三个问题可以稍加补正。第一是学社起源问题。如所周知,学社创立与霍尔(CharlesM.Hall,1863—1914)遗产有关。美国铝业大企业家霍尔1914年去世,遗嘱规定1/3的遗产必须用于资助由英美人管理下的亚洲或巴尔干地区的教育事业2。需要一提的是,20世纪…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近代史学界来说,福久其人其事及"福久新闻事件"一直是谜。借助新发现的史料,此谜终得破解。袁世凯以维护清韩宗藩关系为己任,与主张朝鲜独立自主的美国驻韩临时代办福久经常针锋相对。为保护国家利益,袁世凯以"福久新闻事件"为契机,与朝鲜官员联袂,巧妙利用条约条款,施展外交智慧,取得时任美国国务卿首肯,最终迫使福久离开朝鲜。  相似文献   

13.
“信阳事件”及其教训——《信阳事件》序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9年10月至1960年4月,发生在河南信阳地区饿死一百多万人的人为灾难,被称为“信阳事件”。国内外有关著作多有所谈及,但缺乏详实、深入和全面的论述。作者是党史教授,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查找原始资料,翻阅当年报刊,访问当事人,走遍这个地区十多个县市后,写出这本纪实性的研究成果。信阳事件之所以发生,当然同1958年的“大跃进”尤其同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分不开。信阳曾是河南“高举三面红旗”和产生“三面红旗”(人民公社、粮食卫星、大办钢铁)的最先进地区。受到毛泽东称赞的第一个人民公社——岈…  相似文献   

14.
杜重远烈士不是偶然牺牲的。他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他为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统一战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邹韬奋同志是杜重远最接近的战斗伙伴。不幸的是邹韬奋直到临终前还没有弄清楚杜重远在新疆的真实情况。不错,从“新生事件”到“西安事变”,从“西安事变”到“新疆事件”——盛世才的叛变,这一段复杂的历史被浓雾掩盖着。 胡愈之:《悼念杜重远烈士》  相似文献   

15.
1935年4月下旬的一天,设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上的国民党中央出版社审查机关——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接到上海福州路“生活书店”主办的《新生》周刊送来的一份该刊第十五期受审阅稿件,其中有篇该刊编辑艾寒松(邹韬奋助手)署名“易水”所撰的《闲话皇帝》一文。负责审查的审查员张增益及组长朱子爽阅后觉得,  相似文献   

16.
张超俊 《文史博览》2007,(11):55-56
1946年12月24日,古都北平发生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皮尔逊强奸北京大学先修班女生沈崇的事件。事件发生后,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怒,全国各地爆发了学生大规模的抗议美军暴行的示威活动。那么整个事件是怎样从国民党当局的压制下被披露出来的呢?  相似文献   

17.
王树人  解芳雯 《炎黄春秋》2011,(8):82-83,81
《炎黄春秋》今年第4期刊登了赵元三的《亲历"〈解放日报〉事件"》一文。这篇文章以"亲历者"的身份出现,给人印象讲的都是真的,似乎"红革会"要求把《红卫战报》和《解放日报》夹在一起发行,是"合理的",而《解放日报》和上海市委硬是不同意,是有意制造麻烦,因而引发了震惊全国的"《解放日报》事件",最后因"中央文革"的干预,并责成上海市委要"端正态度",答应他们的"革命要求",才使事件得到解决。好像这一事件不是造反派而是解放日报、上海市委挑起的。  相似文献   

18.
李亮 《文史天地》2023,(2):36-38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日本侵略者为转移在国际上对其强占中国东北三省的视线,并寻找新的进攻中国内地的基地,以逼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开始不断在上海制造事端。1932年1月9日的“《民国日报》事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日本找到了发动“一·二八事变”的借口。  相似文献   

19.
卢弘 《纵横》2001,(11)
《解放军报》从“文革”开始特别是1967年“1·13事件”,以后,就成了众所瞩目的热点,不断有各地各部队的造反派来军报探询、串联。林彪于1967年1月17日给军报“革命同志”的信,虽然明令只在军报内部传达,实际上却一下子就传遍了全国上下,再一次增加了军报的吸引力。1月18日、19日,军队特别是军事院校造反组织的人,更成群结队地到军报。1月20日中午,竟演化成以“绑架和暗害肖力同志”(即毛泽东和江青之女李讷)为目的,引起“江青同志无比愤怒”的“1·20反革命事件”。  相似文献   

20.
1973年春夏之交,江青一伙掀起了一股所谓“反右倾复辟”的逆流,把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以来所采取的各项正确政策措施,都诬蔑为“修正主义黑线回潮”,反对批极“左”,坚持要批极右。毛泽东听信了江青、张春桥等人关于所谓“右倾回潮”的汇报,并把它与否定“文化大革命”联系起来,因而对周恩来领导的批极“左”思潮及其所取得的成果越来越难以容忍。于是,冲突发生了。导火线就是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一处(美国处)副处长张再执笔撰写、后来刊登在新闻司内部刊物《新情况》第153期上的那篇(对尼克松一勃列日涅夫会谈的初步看法》,是谓外交部“153《新情况&;gt;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