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7年2—9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今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奉节县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组成的白帝城遗址考古队对位于白帝城核心区的子阳城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发现并清理了一座南宋时期的兵器埋藏坑,集中出土铜、铁制兵器89件。根据兵器性能特点,分为冷、热兵器两类:冷兵器包括铁矛类近战兵器,铜弩机、铁镞类远射兵器;热兵器为铁火炮。结合文献记载,冷兵器中的铁镞应为大型弓弩所发射的镞,Aa型镞应为穿甲箭镞;热兵器A型铁火炮应以近距离投射为主,B、C型铁火炮应以远距离抛射为主,均属爆炸型火器。铁火炮是我国初级火器创制和使用阶段的重要代表,白帝城遗址出土较多保存完整的铁火炮,是研究我国初级火器制造、使用和功能的重要样本。  相似文献   

2.
题名焦玉撰于明初的火攻书《火龙神器阵法》、《火龙经》等,虽然保存了一些明代前期火器技术的内容,但据书中的社会背景、火器技术等内容,其成书时间比明永乐十年要晚得多,大约到嘉靖末年始有抄本流传。成书于崇祯间的焦勖《火攻挈要》最早著录了《火龙经》及其别本《海外火攻神器图说》,此外文献中几乎没有关于焦玉其人的记载,而官私史籍记载了同时代擅造火器的安南人黎澄父子的事迹。因此断言《火龙经》为元末明初的火器作品是不切实际的。由于《火龙经》是成书较晚的一部伪作,所以在中国火器史上的地位也不应该估计得过高。  相似文献   

3.
明代火器的发展与封建军事制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火器在军事上的应用,日益重要。在火器的改进、引进外国技术、火器部队的组建与训练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火器在明朝军队中重要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封建的军事制度以影响,促使军队编制的精简,谋求兵员的训练,火器战术的系列化,募兵成分的增多和封建军制的改良等一系列的变化。但由于明代火器发展水平的限制,军士的社会成分变  相似文献   

4.
制约清代火器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学术界最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清代少数民族统治者狭隘的夷夏之防文化观点。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不仅忽视了在当时那种客观条件下根本无法发展火器;也没有看到早期火器,从技术本身来讲并没有冷兵器称手、有市场;更没注意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火器,其理论指导和人才推动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新的层面去探讨清代火器发展滞后的原因,期望能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兵器作为一种特殊的工具,是在武装力量对抗的战争中,用来保护自己并直接杀伤敌人和破坏其防护设施的。当我们目触这些石的、铜的或铁的兵器时,是否会想到:在火器出现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竟存在着一个冷兵器的时代!岂知那是战争史上一个峥嵘的时代!  相似文献   

6.
从兵器辨《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处于冷兵器时代,然而,《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却把它写成了冷兵器和热兵器并用的时代。这是作者受其生活年代的兵器发展状况影响的结果。研究这个问题,对我们辨别《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是大有裨益的。 1 《三国志通俗演义》后半部多处提及火器,其中最具体生动的是以下描述火炮和地雷使用情景的几段(引文均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版)。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早在宋朝就大规模装备热兵器,到了明朝,军队已经整建制配备火枪,明朝末年,又成功仿制了从舰炮移植而来的更有杀伤力的红夷大炮,掀起了新一波火器热潮。明末著名火器学家焦勖和孙元化,分别在自己的著作《火攻挈要》和《西法神机》中,提出以口径为基数,按一定的比例科学设计火炮的各个部分。这是中国火炮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却没能在清朝发扬光大。一清朝的旧式火炮主要有武城永固大将军炮、神功将军炮、制胜将军炮、威远将  相似文献   

8.
刘贝 《沧桑》2010,(1):96-96,117
制约清代火器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学术界最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清代少数民族统治者狭隘的“夷夏之防”文化观点。笔者认为,这个观点不仅忽视了在当时那种客观条件下根本无法发展火器;也没有看到早期火器,从技术本身来讲并没有冷兵器“称手”、“有市场”;更没注意到,依赖于科学技术的火器,其理论指导和人才推动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新的层面去探讨清代火器发展滞后的原因,期望能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正>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现收藏有元明时期的铜质火器铳(炮)33件,其中除1件可能为元代外,其余皆为明代。这批铜兵器大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张家口、唐山、邢台等地市征集所得,其中19件为有铭铜铳,是一批研究中国古代兵器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古代兵器馆位于山东广饶县城东新区孙子文化园,平面布局呈平整摆放的汉字"戈"字形状,寓意为"止戈为武",建筑面积约521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六个单元:入口大堂、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的代、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以及互动体验大厅,动静分离,互不干扰。整座展馆以中国古代兵器发展史为线索,以古典文化元素为设计灵感,创新打破了原有空间局限,华丽打造了一场永不落幕的中国古代兵器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11.
于敏  潜伟 《丝绸之路》2010,(18):11-14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铁兵器,无论是数量、品种,还是质量、技术上,都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在这段上下跨越450年左右的历史中,铁兵器是如何发展并取代铜兵器,学界说法不一。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秦汉各时期的铁兵器和铜兵器的出土数量进行了详细统计,发现秦代的铁兵器虽有所发展,但并未占据主导地位;西汉时期尤其是西汉中晚期,才是铁兵器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铁兵器取代铜兵器的重要节点;到了东汉时期,则是这种取代过程的巩固加强期。  相似文献   

12.
“瓷蒺藜”亦称“陶弹”,是古代的一种瓷制火器,圆球形瓷体表面几乎全部呈钉状,原型应该是当时已普遍在战场上使用的装填火药的陶罐。瓷蒺藜火药罐是中国火药兵器史上最早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火药在军事上的运用和我国古代要塞边防的珍贵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13.
火药和指南针发明后,国人既用于爆竹神鬼,堪舆风水,也用于兵器战争,航海指向。在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中,火器已是远洋海船的主要武器装备之一,指南针也是最主要的导航指向仪器。那种认为在中国古代火药长期主要只用于烟花爆竹,指南针到下西洋时仍只是辅助导航仪器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明代各类火器30余件,多数带有年款、制造或使用机构、人物等铭文。这些火器按照发展特点可分成四个历史时期,分别是:火器的探索与创制期(洪武时期)、传统火器的繁荣期(永乐至弘治时期)、佛郎机盛行与传统火器的进一步发展期(嘉靖、万历时期)和红夷大炮的时代(天启至崇祯时期)。本文按照不同的历史阶段分别介绍了馆藏的不同类型的明代火炮。  相似文献   

15.
清代弩略论     
清代是火器大量制造和使用的时代。在雍正五年(1727年)议定的全国军队武器装备中,没有弩弓一项,主要兵器是火枪、弓箭、火炮、长枪、(扁刂)刀、藤牌,火枪占的比例超过了弓箭,成为军中的首要利器。到乾隆五年(1740年)才议准:“滇黔二省地方山箐,阴雨不常,弓箭一遇潮湿之时,  相似文献   

16.
在北京外火器营满族文化站座谈会上的发言金启民政局马局长和满族文化站的各位,邀我参加1994年11月22日的座谈会,我非常高兴,虽在病中,还是来了,以不辜负马局长和火器营亲朋、同胞的盛意。火器营又称外火器营,是城里火器营(成立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58,(8)
北京历史博物馆的"中国古代兵器展览室"已正式展出。展览室里可以看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使用的许多兵器。商周时代主要是青铜兵器。到战国时期鉄兵器开始出现。从汉代的鉄剑、鉄刀等,可看出当时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先对商周文化中的管銎兵器划分了四期,对每一期中的每一类管銎兵器分别例举。然后在分期的基础上,对管銎兵器在发展中的一些规律性认识进行叙述,并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可能的原因。最后对管銎技术在中原的出现和借鉴做了总结,并指出从技术角度研究文化或者文明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三年三月中旬至四月上旬,北京市民委民族处的几位同志和我们对位于北京西郊的火器营进行了短期调查。这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北京市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的教育情况。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火器营的过去和现在以及火器营满族群众本身具有的民族特点和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对于民族研究工作提供了很丰富的内容,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为此,本文就我们所了解到的,向大家作一综合性的介绍。 一 火器营简单的历史沿革及满族群众的过去 西郊火器营清代称为“外火器营”,是从火器营分出来的。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管理八旗火器营事务的蒙古都统色布腾巴勒珠尔奏请将满洲八旗火器营官兵集中居住,以便操演。乾隆三十八年(1773)在西郊长河西岸兰靛厂处,建外火器营营房,命令满洲火器营  相似文献   

20.
秦俑坑出土的兵器,其种类有弓弩、戈、矛、戟、钺、殳、金钩等,是研究古代兵器史、科技史的珍贵资料。秦兵器铸造的标准化工艺、简单加工机床的运用,兵器表面化学防腐处理技术,铬盐化新工艺的创造等的发现和研究,填补了古代科技史研究内容。1秦俑坑出土的兵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