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记载的中国七夕早在日本奈良时代传至日本,作为宫廷的惯例,以"展示丝织品和诗宴"的形式直到平安时代。中国民间传承的七夕竹竿晾衣曝晒与愿丝乞巧,在日本庶民文化渐起的室町时代骤然以"竹竿悬挂五色绢丝乞巧"的形式大量出现,至江户时代青竹"笹"代替竹竿进入七夕,五色绢丝换成五色"短册",并参与"七夕送"的活动,是庶民文化的重大转折。日本的"七夕祭"因为神道和佛教因素的渗入,从而真正具备了"祭祀"的意义。而完成宫廷乞巧风雅向民间祭祀转变的标志,就是青竹"笹"代替竹竿悬挂五色"短册"的出现。"笹"是日本既尊重传统又迎合时代变化的七夕文化标志,它保留了来自中国七夕文化的主体"竹",也结合了本土文化"青竹",承载着日本七夕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寄托着日本人对生活的无限美好愿望与期盼。  相似文献   

2.
王闿运的七夕诗突破历代七夕诗传统节日文化的题材范围;其创作实践表征了王闿运从传统向新变的突围。七夕诗系统记录了中国近代的历史和诗人的人生遭际。其七夕诗婉转自然、沉郁典雅的艺术风格又体现了他诗歌艺术中新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农历七月七日的夜晚,俗称“七夕”,“夕”是夜晚的意思,古称“七夕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等。唐朝大诗人杜牧《七夕》中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生动地描写了七夕夜晚观看银河系“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形。那么,“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奇异天象与中国的七夕文化究竟有什么关联呢?  相似文献   

4.
《中华遗产》2013,(8):158-159
有人说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至今仍为民俗佳话。“牵线搭桥”是撮合青年男女的民间俗语,牵线牵的是月老的红线,搭桥搭的是喜鹊的爱桥。但七夕最初在民众心目中并非是吉日良辰,而是凄苦的分离忌日。七夕从忌日到良辰的历史变化映射着古代社会民众时间观念的重大变迁。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2008,(6):129-130
贵州贵阳——避暑之都首开避暑季5月4日晚,"2008中国·贵阳避暑季"在贵阳市开阳县拉开帷幕。据悉,今年是贵阳市第一次以季节概念举办避暑旅游活动。此次活动贯穿整个夏季,从5月开始到10月结束,分"初夏的邀请"、"盛夏的体验"、"夏季的留恋"三个阶段进行。在此期间,贵阳市还将陆续推出"黔茶飘香品著健身"、"清凉奇趣峡谷漂流探险"、"花溪之夏情侣浪漫七夕游"、"国内外名  相似文献   

6.
《文史博览》2010,(10):57-57
<正>七夕,现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鲜为人知的是,这七月七原本的含义可是让人心惊胆战的。七在中国人原始的数字观念之中属亡灵所有,如果说活人多用五来数数,所谓"人五人六",而七则更多的属于死去的灵魂。普通人家把三七作为对亡灵最隆重的纪念日,而讲究  相似文献   

7.
石建国 《民俗研究》2013,(5):124-130
朝鲜文化自古就深受中国文化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朝鲜对中国七夕节和"牛郎织女"传说的接受。早在19世纪末,西方人就详细记述了"牛郎织女"文化在朝鲜传承的情况,从而保存了某些已在中国消失了的文化信息,其意义不可忽视。只有放大历史视野并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有关中国特色的"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才能被推进到新境界。  相似文献   

8.
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汉魏之际确立之后,一直到唐代,其节日活动主要是以拜星乞巧为主,相沿成习,未有大变。但到了宋代,七夕风俗却大为改观,不仅节日气氛空前热闹,而且出现了众多前所未有的节物,如泥孩儿摩喉罗、谷板、种生等。尤其是摩喉罗,更是令宋代官民趋之若狂。关于摩喉罗的来历,近世学者一般都认为源于佛教。本文比较宋代七夕风俗与古代西亚哀悼塔穆兹(阿多尼斯)风俗,证明宋代七夕崇拜摩喉罗的风俗并非源于印度,而是来自更为遥远的西亚和更为古老的巴比伦。古巴比伦人在万物盛极而衰的夏至之际悼念植物和谷物之神塔穆兹(Tammuz)的风俗,在上古时期传遍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在希伯来旧约以及古希腊文献中都有记载。此种风俗随波斯人的统治传入中亚粟特国家,演变为(汉历)七月初一到初七日历时七天的“哭神儿节”。隋朝韦节于公元605年出使康国亲历其事,并在《西蕃记》一书中留下记载。此种风俗在中古时期随入华的粟特人和祆教风俗传入中国。因其在节日风俗上与七夕有相通之处,尤其是节期恰好也在七月七日,因此逐渐融入七夕风俗,使宋代的七夕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异域风情。宋代七夕令众生痴狂的泥孩儿摩喉罗,就是脱胎于西亚的植物神塔穆兹或阿多尼斯,宋代七夕的谷板和种生则是西亚阿多尼斯花园的变种,而西亚的“塔穆兹”或“阿多尼斯”在中土之所以改名为“摩喉罗”,则与中亚粟特地区印度教、佛教与祆教的融合有关。宋代七夕风俗的西域文化渊源之揭示,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古以降西域文化对于中国节日风俗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霞 《沧桑》2010,(5):155-156
七夕节起源于古代天体日月星辰崇拜,蕴含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观、道德观和婚恋观,包含着社会性别的确认、生殖崇拜和巩固家庭稳定的民俗文化功能,七夕节的文化透视出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男耕女织"的观念和模式,明确了男女的社会分工。  相似文献   

10.
农历七月初七夜,称"七夕",是传说中每年牛郎织女银河相会的日子。秋夕晴朗的夜空下,少女们仰头遥望,既因为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的相见给七夕之夜蒙上了浪漫的羽纱,使人遐想;同时也希望能织得无缝天衣的仙女与情郎重逢时心情舒畅,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纺纱织布、缝衣绣花的巧手艺。这就是以传说为背景,从牛郎织女故事中衍生出的七夕习俗:乞巧。  相似文献   

11.
七夕节     
农历每年的七月初七为七夕节,2016年的七夕节为公历8月9日. 七夕节,始于汉朝,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乞巧节又称七夕或七夕祭,是由中国传入的,这一点早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以往的学人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万叶集》、《怀风藻》中那百余首歌咏牛郎织女的诗篇,《古事记》、《今昔物语》中关于牛女二星的记述,以及民间祭祀活动与中国原型的相似点等等。对于这些笔...  相似文献   

13.
《神州民俗》2007,(8):32-32
东莞人多是秦汉、南宋时期南移的汉族,多保持中原古代风俗,民国民俗学家、篆刻家、东莞人邓尔雅有《癸亥(1923年)七夕竹枝词》记载东莞家乡风俗云:“纸醉金迷斗巧工,民间俗尚仿深宫。改将七夕从初六,南国犹存五代风。”并注:“七夕改为六夕,始于五代。以七夕诸大臣须赴宫乞巧会也。”可知东莞乞巧节历史悠久。在望牛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西和七夕风俗是第一个在我国国家层面上受到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和的七夕风俗及乞巧歌,作为“秦风”的遗响,在继西周和秦之后陇南地区被边缘化的封闭社会环境中,经历了两三千年的历史途程,能以比较完整的形态传承延续至今,意义非凡。七夕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全民节日不同,在其初期或原初的意义上,其参与主体是未婚的少女,在其后的发展中,逐渐把少妇这个群体囊括进来。节俗的内涵,主要是在“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六个环节组成的祭拜巧娘娘的仪式上,吟唱各种社会内容的乞巧歌。乞巧歌是社会历史和少女群体民俗的重要载体,乞巧歌是依附于七夕这一特定节候而产生和咏唱妇女的社会心理诉求的口头文学。故而,七夕节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女儿节。乞巧节文化内涵的核心是“乞巧”和“巧”。“巧”是妇女对人生的憧憬,是他们现实生活的需要,是他们改变悲苦命运的法宝。  相似文献   

15.
《湖南文史》2010,(10):57-57
七夕,现今被称作"中国情人节",鲜为人知的是,这七月七原本的含义可是让人心惊胆战的。 七在中国人原始的数字观念之中属亡灵所有,如果说活人多用五来数数,所谓"人五人六",而七则更多的属于死去的灵魂。普通人家把三七作为对亡灵最隆重的纪念日,  相似文献   

16.
七夕,就是农历的七月七日。因为乞巧是七夕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所以七夕又有乞巧节之称。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每年到了七夕的晚上,大家就会出门去看牵牛、织女星渡河相会。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里记有“喜鹊填桥”的民间说法,“七月七日,清晨乌鸦喜鹊飞鸣较迟,俗谓之填桥去”。传说中的织女手艺高超,织出的衣裳如天边的云彩一般美丽。为了使自己也能拥有织女一般的巧手,在女陛之间,遂发展出了一种“乞巧”的习俗。  相似文献   

17.
解放前夕,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不仅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成为中国共产党抵制腐朽思想侵蚀的重要思想武器,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明杉 《文博》2007,(4):20-25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宋人秦观《鹊桥仙》中脍炙人口的佳句。古来多少名士才女,将对美满姻缘的企盼,吟诵成华彩诗章。这些咏叹爱情的创作源泉,就是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个古老而凄美的爱情神话。七夕乞巧节,绵延数千载,隆重程度堪比春节。农历七月初七,青年女子们聚集在月下乞  相似文献   

19.
季风 《旅游纵览》2009,(8):38-43
电影中,总有一些美好让我们感动,那些浪漫的影片更引发了热恋中男女的无尽遐想。沿着片中人物的足迹,带上爱人,回味片中经典情节,这样的"七夕"之旅未尝不是一个好选择。  相似文献   

20.
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四大爱情传说之一,与其他四个爱情故事相比,它流传更加广泛,影响更为深远。它通过牛郎和织女成婚、离别、抗争而每年七夕相会的情节组成的故事,进而形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七夕文化,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体现了人们对幸福家庭的期盼,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作为民族文化大观园中的瑰宝,牛郎织女传说的发生地到底在何处?其民族文化内涵是什么?就这些问题,我们经过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和资料查阅,对此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